形成机制:自负、贪婪和一厢情愿
资本市场动荡的现象没有统一的脚本,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和货币宽松政策给蓬勃发展的经济提供燃料。此外,通常还会伴有技术革新,比如铁路、汽车、无线电和互联网等,所有这一切都能提高本国的生产力,降低失业率,维持低水平的价格,并创造经济增长。在整个过程中,可能还会使竞争能力增强(比如自由化和全球化)或者原料价格下降,这两者促使通货膨胀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再加上过于宽裕的货币数量,人们都会乐于投资。至于投资股票,还是投资房产或者郁金香球茎,在这时都不重要了。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如说是各种心理上的“配料”:一个貌似合理的故事加上内心的嫉妒。
投资者当然需要一个貌似合理的故事,人们在故事里思考,在故事里生活。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创造了幸福,所以,这类企业的股价肯定会上升。或者是另外一个版本:如果投资者投资于美国的抵押债券的话,借助于“金融炼金术士”的聪明才智,他们就能够提高收益率,而不用承受高风险。这些故事听起来很有道理,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投资者喜欢听到的东西:我们不用费力就能发财;生活会变得更好;更少工作,更多收入。谁不愿意听到这些东西呢?因为我们想要它,所以我们相信这些故事。
对这些故事来说,重要的是听起来合情合理,而不必确有其事,这类故事经常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实际上,无论1929年,还是2000年,人们都应该知道股价是不可能涨到天上的;2007年,人们也应该知道,以较少的风险获取较多的收益是违背资本市场的基本原理的,更多的货币收益总是伴随着更多的风险。但在过热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不同意见是不起作用的。如果一个投资者像汉克那样询问得太多,他就会被打上傻瓜的印记。请不要反对随大流的乌合之众。请不要当傻瓜。
滋生的土壤已经具备,股价或者房价已经开始上升了。现在,通往股市崩盘之路的第二个心理助推器登场了:嫉妒。第一批投资者获利了。这会被到处流传。越来越多投资者看到了机会,可以以很少的努力迅速致富。在传媒时代,媒体有一个放大效应。它们通过对巨额利润的报道把还没有投资的人吸引到市场上来,而这又进一步推高了股价。你可以把它称之为贪婪、嫉妒或者一厢情愿。轻松赚钱的各种报道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身市场。越多投资者被引诱到市场,价格就上升得越高;价格越高,吸引到市场的投资者就会越多,从而,又加剧了价格上涨。价格越是上涨,人们所讲述的价格要涨的故事就变得越真实可靠。
这种简单的心理现象还被资本市场的特殊性所加强。首先,机构投资者是一些把客户的钱在资本市场进行专业投资的公司,如保险公司或养老基金等。这些机构每天在全世界操纵着数10亿美元,对股市中跟风浪潮的出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公司,对投资政策负责的那些人不承担风险,不会丢了工作。他们做其他人做的事情,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行为方式。简单地盘算:如果投资顺利,那就是没有出错;如果投资失败,他们可以说,其他人做得也没有更好,也犯了错误。失败者人群的人能够轻易地承认,他是其中一员,但其他人也并不比他更好。
以前,当我们向父母解释为什么数学只得了5分时,我们就经常用这种办法:其他孩子的成绩也没有比我更好,全体考生的平均成绩都很悲惨。这种糟糕的诱惑使机构投资者增强了对跟风浪潮的推力。他们投资于其他人也购买的股票,由此进一步推升了股价,加剧了恶性循环。
此外,分析师、银行专家和资产管理人受到系统性限制,也要保持乐观。他们不能跟客户说,股价已经过高,人们应该放弃高于100%的利润前景(这正是汉克的问题)。所以,银行家和资本市场专家用他们的评论意见助长了股价泡沫。遗憾的是,媒体也同样推波助澜,因为如何能赚90%的故事总比如何能亏100%的故事好听。人们不希望损失。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想在后面用单独一章来深入讨论。
如果我们再来看一下已经认识到市场失控的投资者的逻辑,那么整个事情就变得更加糟糕了。即使已经肯定股价会暴跌,也还应该积极参与,只要这时股价还在上涨。否则的话,你就会错过很多赚钱机会。你只需要及时抽身就行了。由此,抛售有价证券成了一种黑彼得游戏,类似于击鼓传花游戏。只要还能够把股票或者抵押债券卖给下家,游戏就还在进行。只有对最后一个投资者来说,有价证券变成了黑彼得牌。最后一个人输了,不能再继续出售,只剩下一堆废纸。当然,没有人知道这种冒险游戏能够持续多久。这也暴露出人类的一个弱点: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及时抽身的能力。有句谚语说得好:在股市里,没有人会打铃叫你下车。尽管如此,很多投资者还是相信,他们能及时听到退出股市的铃声。“我们总比普通民众要聪明一些吧?”没错,是那么回事。
总体来看,自负、贪婪和一厢情愿是一种致命混合剂,也是一种将股市直接引向灾难的简单市场机制。并且,昨日英雄竟成了今日傻瓜。“在活动中,有人会冲你大喊,你会被喝倒彩。”基金经理卡尔回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那段日子。他的同事也讲述了同样的经历:如何才能向发怒的客户解释,他们的储蓄都泡汤了,并且这些基金管理人对此没有任何责任。这些客户可是把他们所有的钱都托付给了这些英雄。
这些投资管理人没有责任吗?那些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客户迅速地找到了责任人:当时的英雄。这些投资管理人已经预感到了市场的变化,但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障碍:“我们认为,通过机敏选股就能够躲避股价崩溃。”亚历山大这样说道。不,他们实际上做不到。但我们今天才知道这一点。
在任何时候,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投资人群如旅鼠一样,跟随着“轻松赚大钱”的浪潮的呼唤。如果笼罩着欣喜若狂的情绪,那它迅速地会被到处传播;如果笼罩着恐慌,那么大家都会陷入恐慌。现在,也许我们对这种跟风事件的形成机制有了一定了解,但我们对它的心理学还知之甚少。是什么把我们变成了跟风动物呢?为什么我们会跟随大众呢?为什么只是因为其他人也这么做了,我们就甘愿让自己陷入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