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干涸的大道清源·中国故事: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登峰造极的“西方三圣”

登峰造极!是的,就是登峰造极。这是中国著名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安岳圆觉洞石刻造像作出的评价,赞其上承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不愧为“中国古代石刻又一伟大宝库”。

宋代,整个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地方特色与时代风格有了一次完美的融合。虽然在艺术上也传承了唐代的审美风格,但气质上来看更加清丽典雅、内敛温婉,达到中国古典雕塑的典范形式。

安岳圆觉洞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本以造有十二圆觉像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为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圆觉洞的声名雀起,是因为景区内有三尊无与伦比的7米高“西方三圣”石刻造像。“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高的神,即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组合而成。在中国其他地方的石窟,“西方三圣”皆为合龛为一,唯独圆觉洞却是分龛雕刻,这正是安岳石窟的独特之处。

“好饭不怕晚”。圆觉洞是我安岳石刻之行的最后一站,从早上七点一直等到八点半景区开门,我便径直奔北窟“西方三圣”而去。正中为阿弥陀佛拈花微笑龛。阿弥陀佛满头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神态威严,大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的佛教鼻祖风度。此龛建于北宋时期,是我国最大的站地侧身佛像。头上有密集的螺髻,身上穿着双领下垂佛衣,左右脚各踏仰莲座,其面带微笑,双目俯视,和蔼可亲,正好与右下方的弟子迦叶对视。

阿弥陀佛造像与其他地区庄严肃穆的神态大不相同,从空间上拉近了人和佛的距离。右手持说法印,左手持与愿印,表现出普度众生的效果。椭圆形的火焰纹样的头光一直连接到洞窟的顶部,头光两旁边有纹样装饰。左右皆刻有飞天,造型独特,裙带飘逸,姿态温婉,生机盎然,给人带来无限美感。整座造像表现出无尽的光明和无量的功德。

左侧为净瓶观音菩萨龛。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莲花,大有悲天悯人之态。此立像建于南宋。观音头部采用圆雕,带着镂空花冠,中间立有一佛,眉清目秀,耳朵垂于肩,一副慈母的表情,悲天悯人。其身着垂大衣,内着僧祗支,饰满璎珞,左手持净瓶,右手执杨柳枝于肩。净瓶的持法不同于其他地方那样托于胸前,而是用两根手指提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当时地方工匠独有的幽默。

观音两只脚与释迦佛一样踏在莲花上,整个造像亭亭玉立,他以净瓶里的甘露拯救苦难的众生,广受信众崇拜。石窟左右两壁上同样刻有飞天,穿着短袖彩裙,被云朵托起,双手捧着供物,裙带飞扬。

右侧为莲花手大势至菩萨龛。菩萨面容慈祥,神态自如,大有慧光普照一切之感。此龛建于北宋,微微向左侧身,头上带有镂空高冠,冠中有一小坐佛,面现笑意,十分慈祥,广额圆颐,神情十分自如地注视着下方的龙女。身穿宝缯,上面装饰着繁华璎珞,右手执一莲苞,左手抚于右手背上。

①安岳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尤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窟的独特之处。

②安岳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尤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窟的独特之处。

③安岳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尤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在其他地方,西方三圣是合龛为一,而这里却是分龛雕刻,这是安岳石窟的独特之处。

造像虽刻于北宋时期,但依然保留了唐代的风格,整个体态雍容华贵,面部圆润丰满,其中最为巧妙之处是手持的莲花苞,它虽有百斤重,却依然千年不坠,充分利用了科学的原理让花蕾看似镂空,却又依附于观音身穿的袈裟之上,可见当时匠人的技艺精湛。

关于三窟造像镌造的时间,右窟《普州真相院石观音记》碑有明确记载:从北宋元符二年(1099)至大观元年(1107)告毕,历经八年。中窟及左窟造像没有留下造像镌记。仅保存南宋重妆年代,但两窟下限时间应都不晚于南宋,这两窟造像与右窟相比,不论从造像风格,技艺手法,龛窟形制以及佛、菩萨的服饰、璎珞、莲座、身光、头光等都很相似。由此可知中窟及左窟凿造时间在右窟镌造前后年代,或出于同一工匠之手,或为同一个时代的作品。

圆觉洞“西方三圣”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净瓶观音菩萨的悠然自在,阿弥陀佛的慈爱众生,莲花手大势至菩萨的温婉含蓄,都营造出石窟中的佛韵,打破了中国早期石窟造像中佛、菩萨一律端庄、严肃、正襟危坐的造像仪轨,让他们走出了虚幻的殿堂,佛和菩萨皆世俗化、人性化,把石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顶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效果。

整个石窟所营造的端庄、温和、睿智而又富于同情的佛家氛围以及整座造像所传达的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对美好世界的象征与追求,这是中国雕塑艺术的成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彩一笔。真可谓石刻上的凝眸,阅尽人间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