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日文化基本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文化基本特点形成的原因
1.地理环境造就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文化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的特征也往往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地理环境差异大的民族之间往往文化的差距也非常大。通常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三种环境并不是割裂开来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整体。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造就了民族文化,同时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产生也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环境。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就已经产生了农业文化。农业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因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开展范围,到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还有一些牧业民族和半农半牧民族,但到了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很少有牧业的存在。农耕经济一直都是汉族的生活基础,而农业和牧业就各自在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下逐渐成长稳固下来。费孝通指出,“这一片平原上的宜耕土地在北方却与蒙古高原的草地和戈壁相接,在西方却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相连。这些高原除了一部分土地带和一些盆地外都不宜耕种,而适于牧业。农业和牧业的区别各自产生了相适应的文化,这是中原和北方分别成为两个统一体的自然条件”。费孝通认为划分农业和牧业的大致地理界线就在长城一带。自战国的秦汉时代开始修建的长城就是农业民族抵抗隔绝牧业民族所用。“农民处于守势而牧民处于攻势”,农民是没有办法离开适合他们耕种的土地的,他们总是以耕种的土地为中心向外扩张。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为了让牲畜得到足够的饲料必须不停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在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因生存资源而发生冲突之时,单个的个体小农无法抵抗成群结队的牧民,所以农民就需要一个集体来依附,让自己能够抵御外来游牧民族的掠夺,这个需求就成了中央集权政体的一个历史因素。
中国的主导性文化主要还是以农业为基础产生的,并且随着农业的扩展而传播开来。汉族从黄河流域向其他地域扩散,在扩散迁徙的过程当中汉族文化逐渐成为当地文化的主体,并融入了当地原有文化和牧业民族文化。这种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主要还是以汉族的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也由于中国广阔的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域面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北方的游牧民族多次通过战争等手段进入中原地区,但也由于上述原因,最终都接受了华夏(汉族)文化并融入其中。中国的农业生产区域面积大且人口多,成为东亚文明和文化的中心。而中国周边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农业文明落后于中国,未能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2.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由于作为中国文化基础的农耕经济具有多元成分结构,所以造就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有较大差异,在中国不同地域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最后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结构的整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兴盛,让中华文明具有了互相包容的特征,秦汉时期的儒道学说融合,进一步使中国文化得到丰富。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吸收了多数民族的优秀文明,加上本身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最终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结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融合,唐朝时期更是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
中国对于他国文化也抱以开放的态度,勇于吸收他国文化文明。譬如佛教文化从汉代引进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达到高潮,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和玄学等思想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征,宗法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的政治结构,这两大特征均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宗法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让中国文化形成了伦理型范式,这使得民族凝聚力加强,重视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但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排外的负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的政治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形成了政治型范式,这促成了民族心理的文化认同,让整个民族拥有民族整体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作用,即使人产生对权威的迷信服从和个人自信的缺乏。
二、日本文化基本特点形成的原因
关于日本文化基本特点的形成原因,韩立红认为主要有五大要因:第一,日本文化的“周边性”;第二,岛国的地理环境;第三,日本的单一民族特性;第四,日本民族在其民族性格形成期有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经历;第五,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1.日本文化的“周边性”
众所周知,日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发达文明国家的周边,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远离大陆的日本培育了自身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在接触到远比自身文化高级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文化后,日本积极引入了这些文化。同样,到了近代日本接触西方文化后,又开始大规模吸收西方文化。
2.岛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蒋百里在《日本人》中这样评价地理环境对日本人性格产生的影响:“这种南方热情的人种,又受了地理上的影响。日本的气候风景,真可以自豪为世界乐土,但它缺少了国民教育上的两种材料。日本自以为是东方的英国,但他缺少了伦敦的雾。日本人要实行他的大陆政策,但他缺少了中国的黄河长江。明媚的风景——外界环境轮廓的明净美丽,刺激了这个情热人种的眼光,时时向外界注意,缺少了内省的能力,同时因为时时要注意,却从繁杂的环境中找不到一个重点。短急清浅的水流,又诱导他成了性急的、矫激的、容易入于悲观的性格。地震,火山喷火,这些不可知的自然变动,也给予日本人一种阴影。”
日本地处远离大陆的岛屿,也因此和拥有发达文明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在地理上被隔绝开来。这同时也让日本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外来民族的侵略和战争,让日本人一方面能够积极开放地选择引入适合自身情况的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很好地一直保持自己特有的本民族文化。
3.日本的单一民族特性
日本的民族构成较为单一,除了主体的大和民族外,还有少量的阿依奴人和琉球人,此外还生活着一些华裔和朝鲜裔。由于这些民族人数很少,所以可以把日本民族认定为近似单一民族。由于民族的单一性带来高度一致的共同民族心理,使得日本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再加上日本人心理中的集团主义的影响,日本人在有组织地吸收外来文化活动之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全盘接受并实践外来文化。
4.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经历
日本民族在自身民族文化形成初期就经历过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这样一种经历也在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对外来文化崇拜和憧憬的种子。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日本仍旧处于旧石器时代的绳文时代,尔后由于大陆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传入,日本得以飞速发展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和文化都得到巨大飞跃并产生了弥生文化,绳文文化与弥生文化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根本。
5.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作为日本人本土宗教信仰的神道教,是一种崇尚万物的泛灵多神信仰,他们认为所见万物皆有灵,所到之处皆有灵,八百万众神自古以来守护着日本。当然这里的八百万并不是实指有八百万个神明,而是形容数量众多的意思。日本人相信世间万物都有神灵栖身,各种神灵掌握保佑着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这种思想是日本文化中多元化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促使日本人对各种事物的信仰和理解更加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