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自信
(2016年5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则和路径,是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极大丰富和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的有力深化,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路自信,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一、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攻坚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需求,发展模式要体现中国智慧,可比指标要达到世界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有共性特征,更具有个性化的发展道路。研究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都培养了大批一流的人才,涌现出大批一流的成果等。与此同时,它们的发展模式又是千差万别的,没有哪所一流大学是亦步亦趋、靠生搬硬套模仿他人而建成的。可以说,每一所一流大学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照搬哪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模式,而是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有益经验,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抓住历史机遇,走出自己的路。
首先,世界一流不等于西方标准。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到世界的东方,人们期待的不是在中国重建起一所牛津大学或者哈佛大学。我们要看西方标准,但不唯西方标准,要破除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陈旧落后的错误认识,正本清源而不亦步亦趋。要自信而又坚定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在数量上提高、在质量上提升,为西方标准注入中国元素,丰富世界高等教育内涵。
其次,中国特色不代表另起炉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政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方略。中国特色不是去国际化,更不是抛开行业标准另搞一套标准。得不到国际认可的一流大学不能叫作世界一流大学。所谓中国特色,是在坚持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提下,更加符合中国现实发展需要,是扎根中国大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是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度融合在一起的独特道路。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批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突飞猛进,一些可比指标快速增长,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大大缩小,若干学科已跻身世界前列。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高校必将在国际上更有作为。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正逢其时,要毫不动摇地坚定道路自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进步上为世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我们要培养的是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流人才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要着力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大学与其他国家大学的本质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紧紧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所坚持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精华。放眼世界,每个国家都精心维护和强化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以获得支持国家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不断坚定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承担起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要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新时代的精英人才,就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怀着积极批判的眼光和精神去突破传统,适应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有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走在时代前列。
要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无论是硬实力的比拼、软实力的较量,还是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根本上看都是人才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与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开放办学,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同时,还要面向世界,积极吸引优质生源,为全球人才培养做出中国贡献。当我们的高水平大学成为世界各国优秀学子的求学目的地之日,必定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之时。
三、我们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推动人类进步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既自觉置身于国家发展的大舞台、又做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大学,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成就于所在国家崛起的进程,无不与所在国家的强盛同步。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视角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自13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经历了从意大利向英国、再到德国、最后到美国的转移,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也几乎伴随着这个时间和路线。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阶段、发展机遇和办学理念共同决定了这些大学的走向和命运,名校与强国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共生互动。国强催生名校,名校服务强国。一流大学为所在国家的繁荣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力量源泉,而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一流大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今天,中国正以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第二大规模的经济总量,开创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现代化进程,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浪潮,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充足的问题来源。这些问题,有些是中国特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也有世界发展的共同难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既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也必将是一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面向国际前沿,推动人类进步。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世界一流大学成长的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创造了一流成果,赢得一流声誉,方才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站在科学技术的前端,在人类共同面对重大挑战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做出中国贡献。
四、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贡献中国智慧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要有自己独特的“精气神”。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与国家崛起同步成长起来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大学文化和精神气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也必须从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出发,形成特色和优势。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夯实文化自信。要结合中国大学的历史和实际,找准定位,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凝聚师生共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责任承担起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理应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上有所作为,理应以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丰富世界高等教育文明。
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仅不能脱离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恰恰相反,必须坚定地融入全球竞争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敏锐的眼光,不断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不断深化国际交流,蹚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壮大之路。
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大学是思想的策源地。一方面,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和问题,有的要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但所有困境和问题在本质上都涉及发展理念和思想文化。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理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思路,建构引领发展的中国理论,为人类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当前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竞争上,更表现在文化竞争、话语优势上;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水平,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的发展程度,更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国际影响力。在事关人类福祉和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决不能盲目追捧西方思潮,而是必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同向同行,平和理性地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传播中国理念,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争取国际话语权,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