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降价与需求曲线
奢侈品牌一向走“高冷”路线,反映在价格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涨价是常态。何以此番香奈儿在亚洲市场刻意放下身段?从经济学上说,价格的变动,反映着需求和成本的变动,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香奈儿为何降价。
湖堤上的柳树绿了,路边的野花开了。在这春意渐浓的日子里,热爱名牌包包的人,也迎来了一个“春天的消息”。
2015年3月17日,法国奢侈品牌香奈儿对外宣布,自2015年4月8日起,协调全球各个市场的价格差距。具体方案是欧洲市场售价上调20%;中国、韩国、泰国等亚洲市场下调20%左右,调价后两地价差不超过5%。率先进行调整的是其最为畅销的三大经典手袋系列:2.55、11.12和Le Boy,并将在年内逐步扩大到全产品线。
香奈儿表示,这次“价格协调”行为旨在缩小各个市场价差。经过此次价格调整之后,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的价格差明显收窄。例如,价格调整后的Le Boy手袋在欧洲市场的价格将涨至3720欧元(约合26626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将降至26000元。11.12手袋在欧洲市场的价格将涨至4260欧元(约30491元人民币),在中国市场价格将降至30000元。
尽管声明宣称调价将从2015年4月8日开始,不过,香奈儿在中国的门店3月17日已接到公司调价通知并连夜撤换产品价格牌。降价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从京沪媒体的报道来看,香奈儿降价之后,“粉丝”们闻风而动,门店客流大增,部分门店甚至不得不推出“限流入场”的举措,尽管如此,此番纳入降价的产品依然被扫荡一空。
香奈儿降价之后客流猛增、大排长队,这一现象不难解释,无他,需求定律使然也。需求定律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然上升。如果画一条需求曲线,竖轴为价横轴为量,这条需求曲线将向右下倾斜,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一个价和量的组合。香奈儿的降价行为,是沿着这条需求曲线从价高量少的一点向价低量大的一点移动。表现在真实世界里可见的一幕,便是产品价格下降之后的销售量大增。实际上,在香奈儿的门店内外,这条需求曲线表现得极为明显:门店内,降价的产品追捧者众,没有降价的产品乏人问津;门店外,香奈儿门槛被踏破,但与香奈儿比邻而居的其他奢侈品牌店则门可罗雀。
接着的问题是,奢侈品牌一向走“高冷”路线,反映在价格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涨价是常态。何以此番香奈儿在亚洲市场刻意放下身段?
从经济学上说,价格的变动,反映着需求和成本的变动。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例,一直以来,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定价远高于欧美市场。对于这个价格差异,通行的解释,有三大原因:其一是税费高企。奢侈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要缴纳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众多税种,而且税率高。其二是国内的流通成本高。现有的流通体制下,环节多,每一个环节都要加一次价,导致费用居高不下。其三是国外品牌商对华的定价政策。其潜台词是说,国内消费者“钱多人傻”,于是乎奢侈品牌纷纷“速来”,故意定高价而大斩冤大头。前两者属于“成本”范畴,而后者可以归于“需求”之列。
很显然,税费高企和流通成本高这两项,迄今没有任何变化。这是说,“成本”的局限不变,因而其不是香奈儿降价的原因所在。于是,结论只能从“需求”上寻找。即中国内地市场需求的变动,当然是下降,迫使香奈儿不得不降价。
需求的下降是明摆着的。其一是国人出境游的日益频密,跨境电商的发展以及代购的兴起,使得奢侈品牌在国内外的巨大价差这一信息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既知奢侈品牌在欧美市场远较国内便宜,在“经济人”本能的驱使下,国内消费者自然蜂拥而去,于是乎一幕幕令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扫货”场景频频上演。从需求看,这是原本属于国内的消费需求转移至了国外市场,导致本国市场对奢侈品牌需求的减少。
其二是持续进行的中国反腐行动,使得国内对奢侈品牌的需求大幅缩减。毋庸讳言,前些年奢侈品牌在国内市场的高歌猛进,还暗藏着两种需求支撑:一是公款消费需求,一是送礼需求。公款消费对价格不敏感不用说,送礼呢,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礼品价格的高低代表着求人的诚意,自然越高越体面。这就是在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市场之时,奢侈品牌依然能够在中国市场迅猛增长的真正原因所在。是的,一个花自己的钱,买来以后自己使用的消费者,在得知所要购买的奢侈品牌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市场之时,必然会想方设法或利用出国游的机会,或者委托在海外的亲朋好友,或者通过代购等方式在便宜的市场上购买。唯有花费的是公款,又或者需要通过送礼来打点什么,才会无视这种巨大的国内外价格差异。不难明白,在持续高压的反腐行动下,支撑高价的两种需求——公款消费需求和送礼需求被直接砍掉了,最起码是大幅度地减少了。正是这两种需求的缩减,直接导致了国内奢侈品市场的低迷不振,这也是决定其兴衰的关键局限条件。想想吧,消费外流不始于今日,多年前早已有之,但那时候国内奢侈品市场增长强劲,国外品牌商在国内各大城市频开门店和专柜。然而,在中国反腐行动启动之后,国内奢侈品市场迅速冷却急转直下,终至于出现了负增长——一家市场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说,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在持续的反腐行动下,公款消费需求和送礼需求已然不可能恢复,加上国内外巨大价差引发的消费需求外流,国内奢侈品市场陷于低迷是必然的。对这些国外品牌商来说,一方面下重金开出来的国内门店和专柜空置,但高昂的运营费用仍需要支付;另一方面国内外价差催生了代购,钱生生被别人赚走了。与其如此,不如放下身段,大幅收窄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的价差,引导中国的消费者在国内消费,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既盘活了中国市场的门店和专柜,又釜底抽薪,使得代购的生存空间不复存在。
从需求曲线看,香奈儿降价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需求的下降,使得香奈儿面对的国内奢侈品市场需求曲线向左大幅移动,是整条需求曲线的向左移动。这使得在同一价格下,对应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为了扩大需求量,它不得不在这条新的需求曲线上觅价,价高一些卖得少一些,价低一些则卖得多一些。权衡之下,它找到了它认为合适的价格——降价20%。门店内的热闹场面,证明其找对了价格。一般而言,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大于1的,也就是富于弹性。因此,虽然价格下降了,但因为需求量上升明显,香奈儿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总收益会随之增加。而之所以在欧洲市场提价,在亚洲市场降价,日美市场价格不变,则显然是出于力图在全球范围内使得整盘生意收益最大化的考量。
对其他的奢侈品牌而言,香奈儿降价及其效应无疑是生动的示范。作为竞争者,它们在中国市场面对的,是与香奈儿相同的境遇,争取的是同一类消费群体。因此可以判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其他品牌的跟进,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