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执政的定义
“执政”一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按照《辞海》的解释,执政一词有三个含义[1]:一是指掌理国家的政事。《左传·昭公十六年》:“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二是指掌理国家政事的大臣;当政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执政,指子产。三是指官职。1924年成立北京临时政府,段祺瑞任“执政”。目前我们通常所说的执政,是指执掌政权。应该来说,与上述三种含义均有不同,不过较为接近于第一种含义。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法律意义和政治学意义角度对“执政”一词进行分析。从法律意义上而言,执政是指一个政党通过选举进入国家的政权机构并以该党为主体,主要通过本党党员以国家权力的名义从事对整个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执政,是指通过革命、选举或其他方式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采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活动。可见,政治学意义上的执政涵盖了法学意义上的执政。政党执政的前提条件就是取得国家政权或者执政权力,只有在取得国家政权或者执政权力以后,才涉及执掌和运用国家政权的问题。政党取得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主要包括革命的方式、选举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当然,政党能否获得政权,取决于许多相关条件和因素的影响。这些条件和因素除了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外在的政治制度以外,还包括政党本身的特点,如政党的组织结构、政党的纪律、政党的政策和党员的素质等内在因素。一般而言,执政大致包括执政权力的取得、执政权力的运作和执政权力的制约三个方面。
在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执政,特指执政党执掌最高行政大权,而不论其是否控制了议会立法大权和是否掌握了其他国家机关及地方政权机关。[2]因此,当代西方国家执政党执政,事实上就是指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换言之,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大权由哪个政党掌控,就说明这个政党成为执政党,已经取得了执政权力。在实行两党制的英国,执政党能够对政府实行几乎完全的掌握,执政党党魁出任政府首脑——首相,政府各个部门的部长也是执政党的高级领导人担任,有的重要部门是由内阁成员甚至首相兼任。在实行两党制的美国,执政党通过总统实现对政府的控制,执政党的形象主要是由总统的威望和政绩表现出来。西方国家政党取得执政权力,主要包括竞选和组阁两个步骤。由于政体的差别,各国政党竞选的形式和重点也不完全一样。主要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实行总统制国家,通过竞选总统实现执政目的;另一种是在实行议会制国家,通过政党参选夺取议会下院多数席位,以取得组阁权。应当说,无论是总统制国家,还是议会制国家,竞选和组阁是西方国家政党谋取执政权力活动的中心。同时,由于西方政党是在议会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性质上都归属于体制内政党。[3]这也就决定了不管哪一个政党要想合法取得政权,都必须走竞选这条道路。当然,政党通过竞选和组阁取得执政权力以后,就涉及政党如何运用执政权力的问题,这也就涉及执政党如何对政府及其政策过程施加影响、发挥领导或指导作用的方式方法问题。实践中,由于各国的政治体制、政党数量、联合协议和冲突处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政党执政权力的运作方式还是存在很大差别,当然也还有一些共性之处。比如,在执政权力运作方面,无论是两党制国家还是多党制国家,不论是实行总统制还是议会内阁制,执政党或执政党联盟都不直接管理国家,政党与政府之间的职能有较明确的划分,执政党一般不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和政策执行,而是以政府首脑的名义发挥间接作用;执政党都必须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执政党的本质仍然是社会政治组织,而不是国家机关,执政党不能直接对社会和公众发号施令,而公众之所以遵守体现执政党意志的法律、决定和命令,只是因为它们是国家制定的,具有国家权威性。为了保证执政党执政权力的规范、依法行使,必须对执政党的执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西方国家一般有多种监督因素制约着执政党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宪法和法律的规制;非执政党政治力量的约束;权力体制的约束;大众传媒的监督。西方国家政党作为整个政治系统的一个环节,其活动既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具有较高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西方国家政党,一方面要依照选举制度和其他政党立法的规定认真组织和参与竞选;另一方面在竞选成功后要依法执政,其行为要受到多种监督因素的制约,以防止政党腐败的产生和蔓延,从而维护西方国家的政治稳定。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总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制度和政策;二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是以间接的方式管理国家;三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制度和政治实践中都受到强大的制约;四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执政,具有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特点,这是由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的。[4]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界定
所谓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总结其他政党、特别是共产党自身执政的丰富经验,而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基本原理。它是工人阶级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条件、途径、纲领、目标和过程等的学说”。[5]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理论,属于政党执政理论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既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政党执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既是对其他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执政有益做法的借鉴,又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积极探索。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同时理论又是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概括。执政理论就是对执政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只要有执政实践,就会有在执政实践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执政理论。由于国家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执政党执政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执政主体不同,执政主体的实践和体验不同等,人们对执政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一定时代的执政理论所阐述的角度、包含的内容、遵循的理念等也不尽相同。资本主义政党执政有资本主义执政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国理政有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作指导。在现代政党政治中,虽然政党的性质、成分、获取政权的途径和方式、执政的目标和任务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执政实践中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借鉴。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借鉴其他国家执政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是作为一个在发展中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断增强执政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对于我们系统总结以往执政的丰富经验,科学借鉴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有益做法,进一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执政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是自觉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旗帜,是我们党执政的行动指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执政实践,绝不是一句挂在嘴上的空话,而是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执政理论来推动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因此,认真研究梳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发展历程,准确阐述经典作家们的思想观点,用以科学地指导执政实践,并根据新的实践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是执政理论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其次,这是全面总结我们党执政历史经验的需要。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如何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经验的认识,如何结合党执政的历史与现实、成功与失败,进一步阐述这些经验并使之深入人心,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经验等,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来回答。
再次,这是借鉴吸收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经验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各国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竞争。世界其他国家政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留下的深刻教训,各国政党在探索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揭示的政权建设的共同规律,对于我们党成功执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如何做到既不照搬别国模式,又能博采众长;既遵循各国政党共同的执政规律,又从本国实际出发开辟自身的执政之路,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认真研究。
最后,这是解决党的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需要。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解决这些问题,既有赖于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开展扎扎实实的工作,更有赖于从理论上找到解答问题的钥匙,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