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
党的执政理论,是对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反映;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过程,就是深化对执政党的特点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过程。新时期党的执政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指执政主体对其执政活动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执政理论、执政宗旨、执政意图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其执政实践活动的灵魂,反映着执政党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它在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具有统领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是执政党从事执政活动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正确的执政理念,不仅是执政党全体党员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据以判断党的宗旨性质并支持和拥护党的根本标志,是执政党的鲜明旗帜。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首先,执政理念决定政党执政行为的价值取向,即为谁服务、为谁谋利。其次,执政理念决定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如何执政。最后,执政理念反映一个政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加强对执政理念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而言,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合法性的基础。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长期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都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它们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如何执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提高执政能力,首先就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在价值判断上来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最根本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这就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共产党人最高的价值目标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我们党的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制度设计都是建立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之上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规律。所谓立党为公,就是要求共产党建党的宗旨、治党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绝不谋求自己的私利,这是立党之本。所谓执政为民,就是要求共产党的治国方略、政治行为一切围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进行,这是执政之基。[60]因此,从根本上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
(二)执政基础
所谓党的执政基础,就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基本力量和基本条件。[61]执政基础,主要指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包括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等。[62]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是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党的执政基础越牢,根基越扎实,执政地位就越巩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生动地告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党的执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党的执政基础,既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相关,又有利于探索和把握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建设与执政基础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执政基础支撑着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又反过来强化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障,是党解决各种执政问题的前提。高度重视党的执政基础的研究,是进一步回答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重大问题。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程度,则反映出党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执政基础还与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密切相关。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前提。
执政基础总体上可分为一个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构成的政治基础,更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换句话说,执政基础说到底是一个政党的依靠力量和争取团结力量的问题,最核心的是如何解决好增强其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的问题。首先是政治基础。政治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狭义上讲,阶级基础就是工人阶级,群众基础是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但从广义上说,工人阶级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群众基础中也可以包含人民群众。[63]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一以贯之地主张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最先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的觉悟的阶层,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并且强调,这是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工人阶级离不开共产党,共产党也离不开工人阶级。共产党只有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脱离自己的阶级基础,才能永远焕发出蓬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先进性也在发展,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条件下,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单位、职业身份的差异性大大增加,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但不管怎么变化,我国工人阶级的性质和地位没有变化,也不能变。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更有效的途径,坚持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作用。群众基础是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总是在比较中来评价执政党、选择执政党的。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次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根本,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要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十分紧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观念,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协调性,增强追求科技进步的紧迫感,用先进水平的组合构成经济总量,以第一位的精力、第一流的工作抓好第一要务,创造发达的生产力,实现民富国强。再次是思想文化基础。思想文化基础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精神保证。现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渠道明显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长期、复杂,有时甚至很尖锐。我们必须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最后是社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我们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都凝聚起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要探索有效途径,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添新的力量。社会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取决于全体人民能否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通过不懈努力,使党的执政地位建立在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之上。
(三)执政方略
一般而言,方略就是方式、方法、手段、重大的策划、重要的战略计谋、战略策略等。从方略里面可以看出方略的制定者的战略意图和远大目标。所谓执政方略,就是执政党用以治国理政、维持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64]不同的执政方略,它所蕴含的目标、方法、手段都不一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主要是指党在执政过程中,为实现执政目标,完成执政使命而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和发展战略等。党的执政方略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党的执政目标、执政任务、执政意图和执政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执政方略是执政理论的核心,体现了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深化对执政方略的研究,对于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正确制定和贯彻大政方针、发展战略,掌握执政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执政方略,一方面要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要及时回答在贯彻执行大政方针、发展战略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根据执政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不断采取一定的执政方略。可以说,我们党的执政方略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领导全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执政方略,如“三步走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该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执政体制
所谓“体制”,从字面意义上而言,是指体系和机制的总和,其实质是一种事物的组织制度。体系可以理解为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机制可以理解为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其部分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所谓执政体制,是指执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过程中形成的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及其权限划分的体系和机制的总和。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执政体制可以分为广狭义两种含义。从狭义上讲,执政体制是指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职权划分的制度化的设计和规定;从广义上讲,执政体制是指执政党有效运作国家权力资源和其他政治资源的制度体系。[65]体制,建立在基本制度之上,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体制与制度共同构成我们执政的制度框架。执政,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体制框架内进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样也要在体制上下功夫,通过切实有效的执政体制建设,来实现执政能力的提高。
深入研究执政体制,对于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党执政活动的制度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整套基本制度。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些基本制度,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实践说明,这些基本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治好国、理好政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研究执政体制,要着重把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上存在各种疑虑的重大问题说充分、说清楚。一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深入阐释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二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三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入阐释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四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阐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深入阐释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要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深入阐释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执政体制研究,还要深入研究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在研究执政体制中,要注意划清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界限。一是要划清我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界限。我国的国体、政体,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二是要划清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与西方民主自由的界限。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自由。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绝不能搞西方的民主自由。三是要划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绝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否则就动摇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五)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简言之就是在一定的政党制度条件下,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制度性规定,或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形式。具体来说,党的执政方式,是指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实现执政目标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66]从政治学理论来看,执政方式主要涉及政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即“政党控制公共权力的途径、手段和方法”[67]。虽然政党的目的在于掌握政权或参与政权,但是政党掌握政权和参与政权的方式却不尽一致。从近现代世界各国政党执政情况来看,政党执掌政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对政治生活的领导,包括通过国家代议机关制定宪法、法律,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对这些宪法、法律的贯彻执行来领导,由执政党提出政策纲领,而由在政权机关中担任负责人的执政党党员去实施;二是执政党居于国家政权机关之上,直接要求和命令国家政权机关直接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三是执政党不通过国家政权,而是在国家政权之外直接行使本应由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的职能。[68]按照现代国家的通例,采取第一种执政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也符合民主宪政原则。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体制的结构安排上是以第一种执政方式为取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采取的是第二种。出现这一情况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对党如何执政的原则性、方向性的要求细化到实际的各个环节中去远做得不够,从而造成了实际运作上的偏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重点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权,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问题。应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特别是对那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充分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三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应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党对立法和政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体制的基础上,执政还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来执政,效果并不一样。改革开放至今,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方式。
研究执政方式,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把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一是要探索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规律,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二是要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律,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是要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规律,切实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四是要探索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律,进一步完善决策的规则、程序和机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五是要探索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的规律,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更好地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研究执政方式,要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关系。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否则就不能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必须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绝不能削弱党的领导。研究执政方式,要注意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更要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创造,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六)执政资源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有利于执政党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其执政资源丰厚与否,不仅关系到它能否履行好执政使命,而且还关系到执政的前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是指党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前提下,为提高执政水平和增强执政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执政使命,可资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的总和。[69]党的执政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党的执政资源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紧密相关;党的执政资源与其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使命紧密相关;党的执政资源与提高执政水平、加强执政能力紧密相关。[70]当前,巩固、扩大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保持执政党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共产党长期执政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顺利实施和平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71]党的执政资源内容广泛,如强大的阶级基础是资源,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资源,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资源,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是资源,宝贵的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也是资源。党的执政资源,主要由历史资源、理论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等构成。这些资源虽然形态不同、种类复杂,但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党自身所拥有的执政资源主要包括党的意识形态资源、组织资源、人才资源和历史资源等。党在执政活动中产生的资源,主要包括党的执政绩效资源等。以上这些资源构成了党的执政资源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党在执政活动中直接使用的经常性资源。此外,范围广泛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党的执政资源体系的外围部分。这些外围资源对主体资源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而且某些外围资源的构成要素与主体资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的变化会对主体资源乃至整个执政资源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与创造的光辉业绩,是党执政的历史资源;党与人民群众形成的血肉联系,是党执政的社会资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执政的政治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党执政的理论资源;党完备的组织体系与坚强的战斗力,是党执政的组织资源等。当前,随着党在国际、国内、党内面临着新形势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巩固、扩大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概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进一步巩固、扩大和优化党的执政资源: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扩大历史资源的使用效益;加强政治资源建设,做好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开拓、扩大经济资源;优化文化和意识形态资源,提升主导意识形态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巩固和扩大群众资源;高度重视扩大人才资源;切实加强组织资源的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资源;主动而灵活地争取国际资源。[72]我们一定要充分珍惜党的执政资源,恰当地使用执政资源,精心地保护和爱惜执政资源,使这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还要更多地创造资源、扩展资源、积累资源。
(七)执政环境
执政活动不是在真空里进行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执政环境就是执政党所处的现实条件,主要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执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效率和执政地位。良好的执政环境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效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恶劣的执政环境会危及党的执政效率和执政地位。执政环境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执政环境从不同方面制约着党的执政行为,影响其执政效果。这种环境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党长期执政需要一个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一个持久和平、共谋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研究和改善执政环境,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理论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改善执政环境,是指在国际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为执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内,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创造一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国内,我们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生活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创造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 李林:“由革命中的领导到宪政中的执政——从领导党到执政党转变的宪政阐释”,载张恒山、李林等:《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2].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3]. 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4].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416页。
[5]. 陈浙闽、叶梧西主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40页。
[1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12].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4页。
[1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3页。
[14].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1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6页。
[16].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17].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18].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19].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2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2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24].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25].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0页。
[2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2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2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29].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30].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301页。
[31].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5~236页。
[32].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8~289页。
[33]. 《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页。
[3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3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36].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3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4页。
[38].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0~106页。
[39].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0].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41].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42].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186页。
[43].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44].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559页。
[45]. 《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564页。
[4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49]. 摘自胡锦涛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0]. 摘自胡锦涛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1].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52].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页。
[53].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页。
[54].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页。
[55].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页。
[56].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142页。
[57]. 习近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6页。
[58]. 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88页。
[59]. 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86页。
[60]. 陈浙闽、叶梧西主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61]. 王章维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62]. 张立昌:“丰富和发展执政理论是紧迫的时代课题”,《人民日报》2004年11月4日,第9版。
[63]. 陈浙闽、叶梧西主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64]. 李忠杰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65]. 李忠杰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66].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67].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68]. 冯秋婷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探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7页。
[69]. 李忠杰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70]. 李忠杰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3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