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别人还是气自己
生气,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俗话说“气大伤身”,生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可谓是全方位的。佛教中也认为:嗔(即生气)为“三毒”之一,“嗔心胜于猛火”。但是,一旦生起气来谁还能想到这些危害呢?很少有人能够在怒气冲冲的时候戛然而止,立刻做到心平气和。可是,我们的怒气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气是当一个人认为某种事物或现象违背了他内心的准则或信念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比如,“我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的”“他不该那样做”之类的想法都是内心信念与价值标准的体现。一旦别人或自己的一些行为违背了这些标准,我们就会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
就连一向以乐观豁达著称的大文豪苏东坡也难逃被他人的错误气个半死的命运。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与金山寺的佛印结为好友,两人常常讨论佛理,相谈甚欢。一日,苏东坡心血来潮,写了一首诗偈,派人送给佛印共赏,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谁料,佛印看后竟然提笔在诗偈的旁边写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并交给信使送回。苏东坡看了勃然大怒,于是气冲冲地来找佛印理论。孰料,佛印早已在寺中沏好了茶,静候苏东坡光临。还未等苏东坡发火,佛印就笑脸相迎道:“好一个八风不动的苏大学士,竟被屁风吹了过来,有失远迎!”苏东坡这才明白佛印的用意,不由连连摇头,苦笑出声。
由此可见,生气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情绪,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是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着的。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生气会给人体带来以下几种伤害:
第一,心律不齐。生气会让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大量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呼吸急促。而心脏为了供应足够的氧气,只能加倍工作,从而引起心律不齐。
第二,大脑反应变慢。经常生气,大脑兴奋与抑制的节律就会被破坏,从而加快脑细胞衰老,使得反应变慢。
第三,伤害肠胃。我们经常会听到“气饱了”这种说法,就是因为愤怒的情绪会使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还会导致胃溃疡,甚至危及生命。
第四,增加肝脏脂肪。生气时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对肝细胞来说就像美食对身材,缺了不行,多了有害。
这还只是生气对人体伤害中的很小一部分,但也足以令人触目惊心了。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神闲气静、智深勇沉、少激动、少生气,尤其是不要为他人的错误买单呢?
学会糊涂。很多人的书房里都挂着“难得糊涂”的牌匾,这正是乾隆年间大画匠郑板桥的传世名言。郑板桥认为:“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其中的糊涂就是指凡事不必过于较真,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可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知道,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事事较真就会失去生活本来的乐趣。我们应该享受生活,而不是成为生活的奴隶。
学会无视。我们要无视让自己生气的因素。唐代有个著名的高僧名叫寒山,他有个引为知己的好友叫作拾得。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戏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番话讲的其实就是“无视”的效果。不妨试着选择性地无视一些本就不该太在意的东西,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既保持了好心情,又磨炼了自制力,当真是一举两得。
学会克制。每次要发脾气之前就先问一问自己:这件事很重要吗?我必须生气吗?我可以控制住自己吗?这样想一想之后,你就会豁然开朗。然后试着开解和劝慰自己,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的时候,就会用一种开朗的心情去面对,久而久之就会没有了想要生气的欲望,心境也会越来越平和。
转移注意。每当有人或事情惹得自己不开心时,就去想一想那些令人开心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自然就不想也没有时间去生气了。从前有一个人,每当想要生气的时候就会围着自己的房子绕三圈。有一天,邻居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你每次都会围着房子绕三圈呢?”他回答说:“当我围着房子转时,我就会想我的房子那么大,我的生活很好,我没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于是我就不再生气了。”
读佛经是一件可以让人变得心态平和的事,在想要生气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这首弥勒菩萨的偈子:“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不要因他人的过错而去惩罚自己,因为那样不值得,更没有必要,我们何必要做这样伤身又伤心的事情呢?毕竟人生苦短,快乐地享受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