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之银行大博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银行业已成功跨越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体量的“软金融危机”

以上我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下面我从过去几年中国上市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总额考察中国银行业累积到今天,为应对资产质量恶化一共支付了多少成本和代价。我认为,中国银行业已经成功跨越了一次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体量的“软金融危机”。这里提到了3个概念:“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体量”“软金融危机”“成功跨越”,以下我将分别对其进行论述。

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体量

表2-2是美国6家代表性银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股其中4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

表2-2 美国6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这6家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从2007年开始增加,2008~2009年飙升,2010年开始下降,到2013年恢复到正常水平。2007~2012年,6家银行一共计提了约4813亿美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成功跨越了2008年金融危机。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美国5家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和美国合众银行)资产规模合计6.46万亿美元,占美国银行业的44.2%(纽约梅隆银行体量很小,没有计算在内)。

以此数据为基础,我估算美国银行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整体大约支付了4813/0.44=10 940(亿美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最终,美国银行业以约1万亿美元资产减值损失的代价,跨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我们再统计一下中国20家上市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如表2-3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2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是从2013以后开始的,2013~2019年累计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52 558亿元。这20家银行2018年贷款规模为89万亿元。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4.69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21万亿元;委托贷款余额为12.36万亿元;信托贷款余额为7.85万亿元。”

由此计算得出,2018年底全国贷款额为157万亿元,20家银行2018年贷款规模占比为89/157=57%,中国2013~2019年共计提了大约9.6万亿元资产减值损失。中国金融体系整体为应对不良资产支付的成本已经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银行业支付的成本,这就是我所说的“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体量”的含义。

表2-3 中国20家上市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软金融危机”

因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不良资产的暴露过程迅速而猛烈,我将其称为“硬金融危机”,我国银行业遭遇的这轮资产质量恶化危机,我称为“软金融危机”。

美国6家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资产减值损失变化如图2-12所示。

图2-12 美国6家银行2007~2014年资产减值损失变化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在危机爆发时,美国银行业资产减值损失立即飙升,并于2009年见顶后马上快速下降,2011年回归正常,呈现A型走势。这种走势反映出问题快速爆发、快速处理、快速进入常态。整个过程对信心和预期的打击非常大,资本市场出现了大崩溃,矛盾瞬间爆发,银行资产质量快速恶化、快速计提。

图2-13是中国16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变化。

图2-13 中国16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变化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2013年至今,中国银行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还在上升,由于每年上升的幅度不像美国那么大,所以处理不良资产的时间拉得特别长,不良资产被缓慢释放,资产减值损失逐渐增加,中间没有大起大落,资本市场没有出现大崩溃。中国处理资产质量恶化的方式是以时间换空间,累计成本和美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支付的成本相近。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学界出现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和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同体量的债务危机,会爆发一次和美国差不多的金融危机。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目前银行股估值非常低的原因,投资者为此把银行股的估值压低到正常水平的40%。

今天回头看,该观点其实对了一半。从2013年开始(也可以说从2011开始),中国银行业产生的不良资产和资产减值损失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不过中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美国完全不同。目前已经展现出来的事实证明,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化解问题的方法并未如市场和专家所料。中国以时间换空间,以缓释而非崩溃的方式化解了巨额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

成功跨越

凭什么说中国已经成功跨越了债务危机呢?证据如表2-4和表2-5所示。

表2-4 美国6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当年贷款的比例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表2-5 中国20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当年贷款的比例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中国银行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虽然超过美国银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但是美国银行业计提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中国,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的损失率明显高于中国。

在美国,银行贷款、债券和股票三驾马车同时为社会提供资金,银行贷款不超过社会总融资的50%,而中国银行业贷款占社会总融资的80%左右。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所有金融机构的实际损失要高于银行业的1万亿美元损失。我主观估算美国金融体系的损失在2万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14万亿元。

美国6家银行收入、利润及资产减值损失如图2-14所示,可以看到利润与资产减值损失呈反比:资产减值损失上升,利润下降;当资产减值损失从高位开始下降时,哪怕下降初始资产减值损失金额比较高,但只要下降,利润就增加。事实上,这是银行业的普遍经营规律。

图2-14 美国6家银行数据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银行跨越资产质量恶化危机的标志是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否达到了最高点,不再增加。一旦达到最高点,无论是高位横盘还是开始下行,资产减值损失都会停止增加,其对利润的不利影响就结束了。

表2-6揭示了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

表2-6 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

我把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比喻成填坑的过程。假设某个地区发生了地震,出现了地陷,形成一个很大的坑,需要填充足够多的泥土,危机才能消除。在填坑过程中,有两个不均匀变化的变量,一个是坑扩大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另一个是填坑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

资产质量恶化的早期,不良资产高速增长,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速度比较慢,即填坑的速度跟不上坑继续扩大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资产还在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开始下降,即坑塌陷的速度减慢,但是面积还在扩大。此时填坑的速度开始提高,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速度大幅上升,未被填上的坑的面积大体不变或者小幅缩小。

之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每年新增的不良资产不再增加了,这意味着需要填充的坑不再扩大了。与此同时,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比上一年大规模增加,未被填上的坑的面积开始缩小。

末期,每年新增的不良资产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与此同时每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维持稳定,因此未填充的坑的面积快速缩小。随着时间推移,坑面积越来越小,需要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也开始减少,最终坑被填上。

2015年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转折点。2015年之前,中国银行业每年新增逾期贷款增速大幅高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速,导致资产减值损失无法足额覆盖逾期贷款,出现了巨额亏空。2015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速首次超过了新增逾期贷款增速,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已经具备走出困境的条件。

2015年之后,新增逾期贷款增速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增速维持在一定水平。

2018年终于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拐点,中国20家银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大于当年新增逾期贷款,同年消化了历史上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不足形成的亏空。

2019年,中国银行业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大幅超过新增逾期贷款,超出的部分提升了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很多人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中国银行业好转的事实,但是不相信这种好转是可持续的。银保监会已经明确表示,中国信贷投放量要适当高于GDP增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净息差维持稳定,贷款规模增长,银行主营收入必然增长,只要主营收入继续增长,就可以计提足够多的资产减值损失来对冲不良资产。

中国银行业已经计提了9.6万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比美国银行业2万亿美元的总损失少一小半,但是美国2万亿美元的总损失是整个危机结束后的合计损失。

如图2-15所示,现在中国银行业资产减值损失刚达到高点,还没有进入资产减值损失的下降周期,只走完了上升阶段一半的路。在下降阶段银行还会计提大量资产减值损失,这不仅不会导致银行利润减少,反而会促使银行利润增加。

图2-15 中国银行业资产减值损失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美国在资产减值损失的最高点来临之前只支付了大约5000亿美元损失,现在中国在最高点之前已经支付了9.6万亿元,比美国高出1倍多,我相信拐点马上就要出现。中国这次资产质量恶化的损失应该不会超过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损失,拐点有可能马上出现。很难想象拐点出现在2022年后,那样每年将要计提损失超万亿元,是违反常识和常理的,逻辑上不成立。

2019年,中国所有上市银行的主营收入增速平均达到14.98%(见表2-7),其中20家市值最大的银行合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12 522.73亿元(见表2-8)。之后,这20家银行的总利润增长了近15%。

表2-7 银行主营收入增速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表2-8 20家银行资产减值损失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财报。

假设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的主营收入不增加,则中国银行业具备每年计提1.2/0.57=2.1(万亿元)资产减值损失的能力(20家银行贷款规模占社会总贷款的57%),即在每年计提2.1万亿元资产减值损失的前提下,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不会减少。

基于历史数据,我们可以预期未来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增速在8%左右。在8%的信贷投放水平下,中国银行业每年可以计提比2.1万亿元更多的资产减值损失冲销不良资产。假设中国银行业确实还有4万~5万亿元不良资产需要处理,那么2年后中国银行业就可以将这些不良资产消化掉,同时利润不会减少。

银行业是很复杂的,影响它的变量非常多,如政治、经济等,但银行业内在的经营逻辑性和规律性特别强,可预测性也特别强。即使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规模达到10万亿元,只要不是瞬间爆发,也可以用4年时间在不造成利润减少的前提下化解。中国银行业已经成功跨越了这一轮资产质量恶化导致的债务危机,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所有重大的不确定性都已经不存在了。

银行业虽然比较复杂,但它的经营其实只受到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收入水平,二是资产质量。收入水平取决于息差和贷款规模,由于贷款规模相对稳定,所以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息差。因此,对银行业经营的预判和分析就变成了对息差走向和资产质量变化的研究,其他的要素、变量都是非本质的,有些甚至只是短期的,没有必要纳入研究范围。

持续两年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息差进行分析后,我进一步发现这两个指标从正反两方面决定了银行业的经营:资产质量恶化对应欠账,收入水平对应还账,两者共同决定银行的经营状态。在这样的逻辑结构下,资产质量相当于出水管,收入水平相当于入水管,水池水增加还是减少,决定于出水管和入水管的流量差。

现在的基本事实是中国银行业的收入水平开始大幅增加,与此同时资产质量恶化的态势已经好转,整个银行业将要发生的变化只能是复苏,这是由银行业的本质经营逻辑决定的。

市场上仍有部分人认为银行业收入的复苏和资产质量的好转是不可持续的,有的人甚至认为银行业资产质量没有好转。当出现一些政策调控,如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问题时,处于恐慌、焦虑和不安中的投资者就认为复苏不可持续的证据出现了。这不是研究,这是惊慌失措下的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