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牛、谷物与利息
因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隐喻而闻名世界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在社会尚未开化的时代,牛是商业活动中通用的媒介。”在亚当·斯密生活的18世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由于这段历史“太过久远”,当时的人们对其一无所知。虽然《圣经·旧约》中有相关记载,然而苏美尔人、他们发明的最早的文字、法律及合同的存在,以及繁荣的商业交易,这一切在当时都无人知晓。而亚当·斯密所说的“社会尚未开化的时代”指的是古希腊文明时期。
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好莱坞电影《特洛伊》(Troy)演绎了著名的“特洛伊木马”的传说故事。其情节取材于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在公元前8世纪末创作的《伊利亚特》及《奥德赛》。在这些作品中,荷马将牛作为衡量物品的价值标准。
“擅长各种手工技能的女奴隶估价为4头牛。”
“产于波斯的大三脚瓶价值为12头牛。”
牛不便携带,个体差异也较大,因此无法作为货币使用,但用来估算财产则直观清楚。成对饲养还可以繁衍小牛,扩大牛群数量。从这一点来看,作为资产评估标准的牛,与能够产生利息收入的现代金融资产,确有相似之处。苏美尔人将“利息”称为“mas”,埃及人则称之为“ms”。据说这两个词都来源于动词“msj”,意为“生育”,并同时派生出“利息”和“牛犊”两种含义。日语汉字词汇“利息”的语源出自中国古籍《史记》中的“息猶利也”[1],意为“子嗣可以带来利益”。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章中,以批判的态度指出:
“货币是为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但利息却使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它的名称(,利息和利子)就是由此而来的。利子和母财是相像的。但利息是货币生出的货币,因此在所有的赢利部门中,这个部门是最违反自然的。”
通过付出汗水、辛勤劳作获得的劳动收入,和无所事事、以钱生钱获得的利息收入,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将二者进行对比,一判高下。
的确,利息收入没有体现劳动的尊严,也没有辛苦流汗的过程。然而,假如我们用来评估资产价值的物品不是没有“繁殖”能力的黄金,而是耕牛,那么其数量是自然增殖的。如果借来的牛生了小牛,在归还时理应将牛犊一起交还给债主。
如果借入的是小麦,在收获季节返还时,也应当在借入数量的基础上附加相应的利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于灌溉农业发达,土壤肥沃更甚于今日,播种1粒小麦可获得20倍甚至几十倍的收成(当代欧洲也仅有15倍)。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富庶,同时也不难理解,归还所借小麦时需要附带利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从借出方的立场来看,他们损失的收获机会不可小觑。
《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中记载,翘首企盼摩西归来的犹太人民铸造了一头金牛犊,顶礼膜拜,并设宴庆祝。知晓此事的摩西厌恶这种偶像崇拜,对此行为进行了严厉责备。而到了现代,“金牛犊”不仅意味着“偶像崇拜”,还具有“物质崇拜”和“拜金主义”的隐喻含义。牛作为家畜可以耕地,是可以繁衍生息的生物,而用黄金铸造的“金牛犊”只能用来膜拜,不会生出任何东西。
近来,与“不劳而获”的利息、分红等金融收益相关的伦理观不时引发争论。如果利息的来源是家畜(比如牛)的繁殖以及谷物的收获,那么利息收入也应该视为投资者的正当权利。而且,牛生牛犊,牛犊长大后再生牛犊,如此,收益形态呈现为树形分支状。因此也不难理解,利息的计算应采用复利方式,而非单利。
[1] “息猶利也”并非出自《史记》原文,而是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对“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一句的注释“與猶還也。息猶利也”。——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