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史:泡沫、战争与股票市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八回 威尼斯的功绩——银行的设立

普拉托商人达蒂尼与佛罗伦萨首富乔凡尼·迪比奇·德·美第奇处于同一时代。乔凡尼在1385年掌管了亲戚经营的货币兑换商铺的罗马分店,后于1397年回到了佛罗伦萨。想来,在货币兑换商行会Arte del Cambio上,乔凡尼应该见到过老年的达蒂尼。

1410年,乔凡尼成为罗马教廷会计院的财务总管,全权负责教廷的金融事务。发布利息禁令的大本营竟然成了乔凡尼的客户。他在这里获利颇丰,为日后美第奇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420年,乔凡尼将实际业务委任给了长子科西莫。这位科西莫,正是日本作家辻邦生的小说《春天的加冕》中的人物“老科西莫”。这部小说以美第奇家族的繁荣和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为题材。

银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白银的私人借贷。在货币的诞生地古希腊,以不动产为抵押的融资交易非常活跃,有些商人在寄存保管货币和生金时会支付利息。古罗马时期出现了办理税款出纳业务的商铺,名为“Tabernae argentariae”(argentariae指从事货币业务的商人)。而且当时转让证明广泛流通。然而《货币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的作者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以及《图说银行历史》(Banking:An Illustrated History)的作者爱德文·格林(Edwin Green)都主张,银行起源于中世纪意大利的货币兑换商。

包括办理货币业务的商人在内,意大利伦巴第区的商户经常在店铺外搭建交易柜台,称为“bench”——这也是意大利语“banco”和英语“bank”(银行)的语源。英语中表示“破产”的“bankruptcy”一词,意思就是砸坏柜台使交易无法进行。

后来,一部分伦巴第的货币兑换商迁居至伦敦市区,逐渐形成了名为“伦巴第街”的金融街。而在日本,“伦巴第”则用来命名日本银行以官方利率提供贷款的一种形式——“伦巴第式贷款制度”(担保额度内贷款的制度),这将交易柜台的历史痕迹存留至今。

盐野七生在《海都物语》中指出了威尼斯银行的特殊性,并认为近代银行得以建立,应归功于威尼斯。前文中提到的伦巴第的“banco”,将金银货币堆满柜台,这是不折不扣的“街边兑换铺”。而据说威尼斯的银行,则是只将账簿放在柜台上,称为“banco di scritta”(书写的银行)。在没有现金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汇票结算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此外,佛罗伦萨的美第奇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被称为“banchi grossi”(意为“大银行”),这些银行虽然很可能顾客有限,但已经具备了与现代大型银行相同的功能。

存款、贷款、汇款和支票等银行业务均源于意大利的银行,而现代银行所具有的“信用创造”这一职能的产生,则与英国的金匠密不可分。“金匠”的英语为“goldsmith”,指保管、加工黄金的相关业者。17世纪的伦敦,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乱世之中,因此资本家都将现金及贵重物品寄存在金匠那里,而进行物品保管的金匠须发放黄金保管证明。渐渐地,这种证明书本身开始流通,具有了纸币的功能。

一天,金匠发现自己用于支付的黄金总是少于手中保管的黄金。这是因为有的客户未将证明书兑换成黄金,而直接将其用于支付。于是金匠开始提供高于保有黄金数量的贷款,而借入黄金的人又会立刻将黄金寄存在金匠处,并换取保管证明。如此,金匠的贷款额度超出了保管的黄金价值,也即创造了信用。这就是所谓的“金匠银行说”,而保管证明也是纸币的原型。

有一名金匠名叫爱德华·巴克韦尔(Edward Backwell),也被称为“英国银行业之父”。巴克韦尔同时从事面向政府融资的中介业务,即从其他金匠手中获得存款并贷款给政府的财政机构。1665年,英格兰政府发行了国债的前身“还款凭证”,巴克韦尔投入了自己及其他金匠的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购买。此时正是金匠行业的黄金时代。然而1672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进行了债务违约,购买“还款凭证”的巴克韦尔和其他金匠们也随之破产。

而当时无力购买“还款凭证”的小型金匠,则和公证人银行一起存活下来,成为以后英国个人客户银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