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史:泡沫、战争与股票市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回 大石币的故事

从有乐町一侧进入日比谷公园,沿池边稍走片刻,便可以看到一块直径约1米的石头,如图2-2所示。这块石头并不起眼,其形状仿佛美国动画片《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中原始人家族使用的钱币。石头旁边的说明牌上有如下介绍:这块石头叫作“费”(Fei),是大正13年(1925年)前后,在南太平洋岛屿雅浦岛(属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上流通的货币,当时其价值约为1000日元。我们通常会认为,大石币是石器时代的产物,然而,在物物交换的时代,货币根本派不上用场。实际上,石币在雅浦岛的使用历史也刚刚结束不久。

图2-2 日比谷公园中直径约1米的石头货币“费”(Fei)

雅浦岛自古以来就将石币作为货币使用,大小从直径30厘米至3米不等。然而石币的原材料并非出产于雅浦岛,而是从约500公里以外的帕劳岛采集运输而来。雅浦岛居民需要航行至帕劳岛,从石灰石上铲挖出石币,再带回雅浦岛。

雅浦岛石币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用其购物或者作为礼物赠予他人时,无须将石币真正交付对方。石币摆放在村里的广场或者路边,只要买卖双方承认其主人发生了变更,石币的所有权便会转移。

岛上曾有一位最富有的老人,其实谁也未曾目睹过他的石币。这位老人的祖先曾在帕劳岛挖到一块巨大的石币,但石币在运回雅浦岛途中遭遇风暴而石沉大海。当时有目击证人亲眼看见了石币的巨大体积和优良质地,因此当地居民认为,即使石币沉入海底,依然具有交换价值,于是这位老人也被视为全岛最富有的资产家。

1871年,一位名叫大卫·奥基夫的美国人偶然漂流至雅浦岛。在充分观察当地的货币情况之后,奥基夫得出一个结论:利用当时的科学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石币。于是奥基夫设法脱身来到香港,购置了凿石机器运往帕劳岛挖凿石币,制成了大量雅浦货币,然后用机械帆船将石币运往雅浦岛。奥基夫用这些石币购入椰子干(将椰肉风干而成)大赚了一笔。然而,据传奥基夫的石币并没有多少价值。这是因为他的石币是使用机械制造并运输的,并未付出辛勤劳动,石币背后没有故事(价值)。

1899年,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入雅浦岛,随后德国人登岛。几年后的1903年,美国人类学家威廉·亨利·弗内斯三世旅居该岛,留下了上述记录。7

在弗内斯留下的记录中,还有这样一段趣闻。德国人打算在岛内修路,发展交通,然而不管如何下达指令、分配任务,岛上居民都不配合动工。对于在岛上土生土长的原住民来说,根本不需要修建道路。于是德国人想出一条计策,决定没收岛上的所有石币。所谓“没收”,只是用黑色油漆在石币上画上“×”记号,而不是将石币集中转移并隐藏。然后德国人告知居民,如果想取回石币就必须参加修路。因害怕破产,岛民们开始全力投入施工。这个故事,对于生活在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就如同天方夜谭。工程完工后,德国人如约擦去了石币上的油漆印记,岛民们则庆祝自己重获资产。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92年的著作《货币的祸害》中指出,我们虽然生活在经济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而实际所为与雅浦岛居民并无二致。8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在之后的1931年到1933年,法兰西银行担心美国会放弃金本位制。倘真如此,美元相对于黄金的价值将大幅下跌。于是法国要求将存储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纽约联储)的所有美元兑换成黄金。然而这笔黄金并未转移至法国,而是继续储存在纽约联储的法国政府的账户上。因此对于纽约联储来说,只需将部分黄金移动到另一货架上,并将黄金上所贴的标签从“纽约联储”更换为“法兰西银行”即可。这和德国官员在石币上画“×”记号并无实质差异。

然而,仅仅是更换标签这一小小举动,当时也造成了“美国黄金外流”的恐慌,并引发了1933年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