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双进村卷:湘西土家族“一村一品”走上富裕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问卷分析法

通过对双进村以及相关精准扶贫参照数据的研究,分析双进村扶贫成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8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60份。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问卷30份,非贫困户30份。


[1] 王小林:《贫困概念的演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2年第6期。

[2] 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光明网,2019年2月15日。

[3] 中国残联等26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7。

[4] 引自郭熈保:《论贫困概念的内涵》,《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5] Simon Smith Kuznets.Kuznets,curve,America,1955.

[6] 引自郭熙保、李永坤:《基于第三方评估的精准扶贫跨越发展研究——以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36卷第1期。

[7] Peter Chaudhry,Ethnic Minority Development:i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第六届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2012年9月26~27日。

[8] 王欲鸣:《“一村一品”: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农民日报》2006年1月4日。

[9] 引自刘进:《国外旅游扶贫综述》,《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0期。

[10] 引自刘进:《国外旅游扶贫综述》,《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0期。

[11] 引自扬灵团队:《国内外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点述评》,《现代商业》2017年第22期。

[12] Karl Gunnar Myrda,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Sweden,1957.

[13] Kevin McKague,Christine Oliver:Enhanced Market Practices:Poverty Alleviation for Poor Produc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12,Vol.55.

[14] 陈辞:《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反贫困瞄准机制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9期。

[15] 姜锡明、张航燕:《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第7期。

[16] 伍琴:《公共投资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 9期。

[17] 陈忠言:《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机制解析——以沪滇合作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2期90页。

[18]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9]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20] 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第2期.

[21] 王思铁:《浅谈精准扶贫》,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a3d490101k6od.html,2014年3月24日。

[22] 朱云、吴春锋、黄斌琼:《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研究》,《老区建设》2014第15期。

[23]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24] 李鹍、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第2期。

[25]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农村经济》2014年第6期。

[26] 张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27] 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开发研究》2015年第2期。

[28] 许佳、刘岚丽、彭志强:《精准扶贫之路径思考》,《学理论》2015年第24期。

[29] 汪三贵、张雁、杨龙、梁晓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项目到户研究—基于乌蒙山区三省六县的调研》,《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

[30] 左停、徐卫州:《综合保障性扶贫:中国脱贫攻坚的新旨向与新探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3期。

[31] 李彤云:《农村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的衔接分析》,《农家参谋》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