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双进村卷:湘西土家族“一村一品”走上富裕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际社会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出现了孟加拉国金融扶贫、巴西社会保障、马来西亚财政扶贫等国际扶贫开发的典型,国际贫困标准也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2015年,全球有关减贫主题的会议在中国召开,作为全球减贫绩效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致力于反贫困事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肯定。同时,与会代表就全球反贫困战略合作达成了一致,进一步深化全球在反贫困方面的合作,推动新一轮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我国自1978年出台一系列扶贫政策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经过近40年的扶贫,2018年我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三五”期间,同步小康的建设和实现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各地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提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庞大的贫困人口成为横亘在湘西北山区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小康建设目标道路上的一大阻力,同步小康的实现离不开贫困人口的脱贫,为实现2018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年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和美丽中国梦,湘西龙山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扶贫工作人员短缺、信息管理成本高、农户参与度低、脱贫不脱帽、贫困识别缺乏创新等,导致扶贫资源浪费、扶贫瞄准效率低、扶贫成效不显著。农村精准扶贫是在总结过去扶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贫困现状制定的扶贫政策,对贫困农户进行准确的识别,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制定精确的帮扶措施,然后对整个扶贫过程进行精准监督管理的一种新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针对贫困人口提出的精准扶贫,其目的是帮扶真正的贫困区域、贫困人群,针对贫困户的不同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及贫困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帮扶措施。然而,精准扶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新问题,如精准识别信息量大、成本高,识别效率低;农户自我发展的动力及能力弱,导致扶贫效率低;精准帮扶中农户参与程度低,导致偏离扶贫目标;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导致贫困扶贫对象脱贫却不愿意脱帽,造成国家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对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召市镇双进村为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思考。课题研究力求发现我国现行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