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日本《中外日报》的线索
《中外日报》作为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宗教报纸,不仅报道日本国内宗教的消息,对海外的宗教,特别是与日本有关的海外佛教的消息,一般也都及时地予以报道。我们查阅该报,发现1923年11月16号、17号、18号和20号分四次刊载了稻叶圆成的《支那佛教界出现的伟人》(《支那佛教界に伟人现る》)的访谈。从刊载的时间看,该谈话记录应该是稻叶在结束庐山之行回到日本后整理而成的。上述报道传递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刊载在16号的访谈中,稻叶首先介绍了中日佛教的差异,说中日对宗派的认识有出入。接着谈中国佛教的动向,说最近七八年来,江南长江一带的佛教,突然呈现了一些活力;社会动荡刺激了许多僧侣奋起。其中,著名的僧侣,稻叶具体列举了“宁波的谛闲、普陀山的因[印]光、金山寺的融通、武昌的太虚、北京的道楷[阶]”,说他们“盛倡佛教复兴运动”等。[8]
11月17号的访谈以“沩仰宗的再兴”为题,介绍了太虚为了接收湖南省沩山密印寺所付出的努力,说太虚年仅33岁,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在湖南境内有一种类似“活佛”的地位,受到信徒的敬仰,被视为“天才式的英雄僧”。接着重点介绍了太虚在武昌创建佛学院的情况。说当时武昌佛学院有百余名学生,是中国唯一的采用新式管理方法的佛教专门学校。学校开设英语、日语、哲学和历史等一般课程,“依照新思想,以复兴中国佛教”。特别是“汲取日本佛教的长处,以补中国佛教的短处”。可以说基本上是模仿日本的佛教学校形式。在教科书方面,有《小乘佛教概论》教材,上卷其实是舟桥水哉的《原始佛教史》的翻译,下卷是斋藤唯信的《俱舍论讲义》的翻译;《印度佛教史》教材,其实译自境野黄洋的著作。稻叶指出,从这些例子看,太虚有着浓厚的亲日情结,这令他很感动,这有利于缓和中国的排日情绪,同时希望中日佛教徒携手联合,以抵抗西方文化。还指出,太虚得知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后,作为发起人,主修祈祷法会,并且积极地发起募捐救灾金活动,等等。[9]
接下来在刊载于11月18号的访谈中,稻叶具体介绍了“英雄僧太虚”的活动情况。其中提到,太虚有很多成就,但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夏天的世界佛教联合会”。可知这篇访谈录是稻叶在参加庐山大林寺“世界佛教联合会”之后执笔而成的。稻叶以其亲临现场的切身体会,介绍得非常具体,很有现场感,颇富资料价值。如说太虚为了恢复大林寺而举办“世界佛教联合会”,该寺是联合会的本部;庐山以前虽是佛教中心,在今天的中国,却变成了唯一的避暑地,一到夏季,散布在中国各地的基督教传教士都要聚集到这里,或召开大会,或召开讲习会,庐山几乎成了基督教的中心地、外国人的宗教王国。又说,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太虚重振慧远密藏的遗迹大林寺,向外国人宣传佛教,可以认为,这应该是深契时机的创举;1923年夏因是第一届,效果虽然不是太理想,但得到了一流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和前任总理张绍继、思想家章炳麟等人的赞同和支持,或派来代表。稻叶还说,太虚此外还在各地设立佛教会,以图统一联络之便利。太虚还就日本佛教界的情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日本是以‘本山’作为中心来统一‘末寺’,所以非常方便,但中国没有一个统一各地佛教徒的组织,做任何事情,都非常不方便,因此,需要在各地设立佛教会,实行地方上的统一。”在该访谈中,稻叶还指出汉口佛教正信会是各种佛教会中最兴盛的一处,这里约有3000名会员,其大半受过五戒,一辈子吃素,口不沾肉,修行态度认真。会员网罗了各界人士。特别值得介绍的是,稻叶说他“虽然在上海踏上了归国的路途,但在之前去访问时,太虚说自己想在这里(庐山——引者注)创办一所佛教主义的学校,所以忙着校舍的建设”,还说“我在佛学院和庐山都见过太虚,而觉得支那僧侣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无论着装还是日常生活,都极其简朴,他们的僧衣,都跟小和尚并无二样。太虚在来庐山的路上,不见他有炫耀身份的举动”。[10]稻叶对太虚的观察,可谓仔细。
刊载在11月20号的访谈中,稻叶先讲述了他从太虚那里知晓的关于收复沩山密印寺的故事。接下来以“日华佛教徒联盟之必要”为题,介绍了太虚对中日佛教联盟问题的看法。太虚曾对他说:“贵国有(佛教)组织,所以,即便突然遇到客人造访,都能顺利地出来接见,但是,如果在中国,突然遇到客人造访,只有知客僧出面会见,但见不到寺院的主人,这样很不好。希望将来利用各地的佛教会,相互交流,以实现日华佛教联盟。”对于太虚的提议,稻叶表示赞同。在访谈录最后,稻叶总结说:“日本人如果能与支那的佛教会建立关系,得到其拥护,这有利于日本企业家在支那的居留……将来如果佛教徒中出现一位伟人,一方面为居留的日侨的安抚而努力,另一方面与支那佛教徒结盟,致力于日华亲善,必定会发生效果,而这不仅仅是佛教徒需要做的事情,同时,作为政府,如果能够积蓄一批经费,以充当文化事业之经费,那是最好的事情。”[11]
以上是《中外日报》分四次刊载的、稻叶圆成的访谈的大致内容。通过这个访谈,我们可以确认稻叶在来庐山之前,在武昌佛学院见到过太虚,而且去庐山,他们二人似乎是一道前往。稻叶通过对太虚的直接接触,对太虚似乎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从二人的谈话中,我们还可了解到太虚当时对日本佛教充满好感,还向稻叶表达了急切想建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的佛教组织的愿望。而这些是我们在上述《海潮音》的报道中所看不到的重要信息。
然而,我们对稻叶此次来到湖北的目的和居留时间如此之长的原因,还是难以知晓。不过,从稻叶的访谈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在11月20号访谈录的末尾,稻叶表示,希望日本佛教徒中出现一位伟人。一方面,为了“安抚”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如为因“排日”而死去的日本人举行葬礼、诵经等;另一方面,与中国的佛教徒建立联盟,致力于日中亲善活动,希望日本政府能够予以经济上的支援;等等。可以说,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暗示:稻叶此次分四次发表访谈,其目的是为日本佛教在中国传教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说话。我们知道,所谓既“安抚”在华的日本人,从事亡灵超度活动,又希望能与当地的佛教徒搞好关系,这种角色,其实就是日本在华的“布教师”。至于之所以稻叶说希望能够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因为日本佛教在华的传教活动并未写入当时日本与中国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条约,一直缺乏“合法性”。因此,我们从日本佛教在华,特别是在武汉的“布教”情况中,或许能找到稻叶圆成此次来湖北的真正意图,乃至与太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