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试论中晚唐关中地区的几种防秋兵

朱德军[1]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戡乱之需,唐王朝的西北劲旅“被唐廷大量征调入援,使得留守兵力空虚,吐蕃趁势东侵,造成大唐痛失藩篱”。[2]随着王朝的转衰,吐蕃加快蚕食的步伐,在攻陷陇右后,把边界推进至陇山东侧,关中西部成为唐蕃博弈的前沿,其“频犯郊圻”[3]遂成双方之间的常态。

青藏高原为苦寒之地,生活于此的吐蕃人,非常不适应温暖的气候环境,尤“畏春夏疾疫”,[4]故“秋高马肥”,正是他们跃马扬鞭、频繁犯边之时。长期的平叛战争,导致唐朝兵员损耗很大,关中兵力严重不足。吐蕃联手回纥、党项内犯,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凸显,于是唐廷被迫从“关东”的中原、河北、南方等镇[5]征兵以“防秋”[6]关中。当然,关中出镇屯戍的藩镇兵是防秋兵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唐朝为了平乱而东调西北的“勤王之师”,因防区陷落或为吐蕃所隔,被迫长期留驻关中,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防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