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隋唐关中的气候与旱灾
干旱这种气候因素是影响水资源的重要因素。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要考虑到旱灾对城市水供应的影响,因此,将城市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置于旱灾的背景下进行观察,或许能够更清晰地把握隋唐时期利用水资源的思路。
(一)隋唐关中气候变迁
旱涝灾害与气候有着密切联系。现在的关中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是陕西境内秦岭以北最温暖的地区,年均温在12~13℃,降水量为550~660mm。但是,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季节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这样容易诱发少雨干旱或暴雨洪涝灾害。
对于隋唐时期关中地区具体的冷暖变化,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竺可桢先生提出600~10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3]学界称之为隋唐温暖期[4]、小高温期[5]或普兰店温暖期[6]。与现代气候相比较,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高1℃左右,气候带的纬度北移1°左右。[7]也有学者对这个温暖期提出异议,认为唐代不是一个稳定的温暖期,唐中期以后气温有所下降,但仍比现代气温要高。[8]气候温暖引起的暖冬及夏季“大燠”,易出现冬旱及夏旱,因严重影响长安城市居民生活,遂对城市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隋唐关中旱灾
关于隋唐时期的旱灾,邓拓《中国救荒史》[9]、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10]就已经开始做灾情的统计,近年来,学者做了更扎实的研究,包括《西北灾荒史》[11]、《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12]等,在旱灾特点和影响、灾异观念、应对措施等方面都有所论述。[13]
具体到唐代关中的旱灾,薛平拴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唐代关中旱灾47次,平均6.17年就有一次”,[14]潘明娟则认为“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关中区域)共发生旱灾112年次,平均2.589年发生一次”。[15]上述的数据差异较大,可能是统计资料、统计原则不同造成的。在灾害影响方面,学者普遍关注灾害对政治、经济(尤其是农业)、文化等的影响及政治与灾情的互动,但较少关注灾害与城市资源利用的问题,仅《历史时期关中平原水旱灾害与城市发展》[16]关注了关中平原水旱灾害与城市宏观发展的互动,为本文以旱灾为背景研究城市水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开展研究之前,要统计隋唐时期关中旱灾的次数。[17]笔者梳理相关记载,统计隋唐关中区域共发生旱灾100年次,平均每3.27年发生一次旱灾,发生频率为0.3058次/年。
以10年为单位绘制隋唐关中旱灾发生频率图,如图1。
图1 隋唐京畿道(关中)旱灾年际频次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