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疫情看制造业供应链的应对与启示
施耐德电气[1](中国)有限公司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企业,经济的运转尤其是生产制造环节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疫情导致长时间停工停产致使一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和国家也形成了巨大冲击。
施耐德电气也经历了这场毫无预演的大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交出了较为令人满意的答卷,不仅保证企业自身在允许的第一时间内复工复产,并与上下游供应链通力合作,确保生产资料和物流的迅速畅通以实现产能的全面恢复。截至2020年2月21日,施耐德电气自身23家工厂的复工率达到90%,遍布全国千家上游供应商也实现了近90%的复工率,其中未复工的主要是位于湖北地区的企业。同期,在23个已经公布复工率(以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复工率计)的省份中,仅5个沿海地区省份和上海市复工率超过70%。[2]能够“跑赢大盘”,自然和各地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分不开,而我们在抗击疫情中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也赢得了不少认可。
本文将通过分享我们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有效的应急管理、供应链的灵敏反应、全球协同、全方位合作、智能化手段等方面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希望对一些企业和政府提供借鉴。从更长期来看,希望与更多企业和政府共同加强能力建设,构建更加灵敏、稳健的供应链应急反应机制和城市治理机制,防御此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给实体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和伤害。
一 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从经济和供应链来看,疫情对制造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料:来自受灾地区的物流枢纽运输的物料或半成品的供应短缺,供应商复工缓慢,产能跟不上。
(2)劳力:由于城市间的隔离政策差异,或封城封乡,员工无法及时复工。
(3)采购:由于地区出行限制,公司无法进行新业务或计划业务的开展。
(4)物流:已经建立的物流网络会受到各国禁航禁运、各地物流限制政策的影响而无法顺利开展,寻找替代路线和运输方式将变得更加困难。
(5)客户:同样受疫情影响,下游的客户需求处于停滞或缩减的状态,比如房地产、商业建筑、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等。客户面临销售停滞、订单延迟、供应链中断、工人返岗各地政策差异,复工复产进度缓慢。
供应链以及生态圈中断所带来的冲击比贸易摩擦要大得多,并且一旦中断形成转移替代,就会对部分行业30年来打下的制造业基础造成冲击。黄奇帆建议[3],“我们必须像是重视疫情自身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护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渡过难关”。
中央政府针对疫情对制造业供应链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并多次做出指示。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特别提到,[4]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出现积极变化,各地复工复产的脚步也开始加快,到2月24日,6个省份的复工率已超过80%。[5]
二 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力保障复工复产的顺利进行
应急预案属于施耐德电气供应链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在疫情发布的第一时间,中国区立即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在全球成立特别行动组。每日召开各部门碰头会,从安全、采购、生产、运输、人员、订单、资金等各方面随时更新,敏捷反应,制定了公司级别的安全防护计划,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除此之外,中国供应链每日与海外供应链团队以及中国销售市场团队联动,并召开应急管理会议,做到横向、纵向的高度协同,高效决策,敏捷响应。
在执行层面,各地工厂根据统一发布的指导手册,结合当地政府具体要求制定了特定的防疫方案,精细管理,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安全。防疫方案层层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具体包括:对人员较密集的生产场所、仓库团队及岗位进行专项细则管理;对办公室人员密度、分散办公的可行性等进行评估规划,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线上为主的方式展开工作沟通和协作;针对可能的风险点如食堂、更衣室等,实施分批次管理,采取设定人数上限、增加执勤人员等多种形式及方案,以降低人员密集度,确保员工安全。由于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并且可操作性,我们的防疫方案和复工手册得到了各地政府的认可,成为其他企业借鉴和参考的样板,也为政府快速审批我们的复工申请提供了保证。
通过实践和观察,我们认为,企业层面(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未来应着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并寻求应急管理协同效应;应将应急管理预案提上日程,将其制度化;加强应急管理计划,做好情景演习。在此方面,政府的助力和敦促不可或缺,比如搭建平台,将重点企业的应急管理经验推广到更多的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制定自己的“应急预案”,以积极敏捷应对突发事件。未来,施耐德电气也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向我们的业务合作伙伴分享并传授实际经验,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三 灵敏的供应链响应,全球联动,上下游全面协同
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覆盖46个国家200家工厂和98个物流中心,每天管理超过26万份条目,处理超过15万笔订单。在中国,施耐德电气供应链覆盖23家工厂和7个物流中心,近1万名员工。我们位于全球各个区域的工厂的生产流程、职位设置、生产语言、管理层架构都是一致的,因此具备很强的替换性。当任何一个地区出现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我们能够无缝衔接平衡全球资源,而不是由某一区域单独承担生产或者供应链断裂所导致的损失。在此次疫情处理中,供应链的应急响应主要体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全球联动,共同应对疫情导致的区域性影响
坚持全球一盘棋的思路,特殊时期进行集中管理。成立了特别行动组,每天更新情况汇报给公司管理层,定期召开高级别会议。对生产资料、产能进行全球调度,通过确定受封锁影响地区工厂的替代资源并增加库存水平;通过确定受影响的关键供应商并迅速做出判断,动态调整产品供应产地。比如,施耐德电气在疫情暴发地的武汉拥有1家分公司、1家工厂、1个物流中心,以及各职能部门约1500名员工,基于武汉复工具备极大不确定性,公司即刻全球统一分配,调用法国、印度尼西亚等兄弟工厂资源,确保武汉工厂的订单交付。此外,调动全球采购团队,为公司锁定生产资料以外的资源,比如防疫装备,公司80%的防护口罩是在春节期间从国外进口(迪拜、中东、欧洲、印度、新加坡)。管理层授权间接采购团队,全球摸底,锁定需求,即刻下单。同时,面对禁运(印度)、停航等重重障碍,利用全球统一的物流体系,物流团队寻找周转的解决方案。
2.积极推动上下游全面协同,打通产业链
现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切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受疫情影响,如果链条上的某一环卡住,其上下游的生产都会出现问题。调查显示,生产性、跨区域物流供应链保障不足是企业复工复产的主要痛点之一。征集的1852家企业中,有229家提及因供应链、物流问题导致无法复工。总体来看,生产性和跨区域的物流问题更加凸显,而且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物流业行业本身,还将进一步导致相关产业原材料供应不足、制成品交付延迟、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恢复进程。[6]
复工第一周,施耐德电气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由于供应商的复工率低,缺乏生产资料而难以恢复产能。我们迅速协助各级供应商复工,积极分享复工指南,并向各地政府出具协助复工公函。同时,与各级政府积极沟通,通过聚焦主要矛盾,厘清思路,探索解决路径。让我们非常钦佩的是,2020年2月19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考察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时,针对工厂提出的上下游供应商的情况,提出了采取一个企业复工牵引恢复一整条产业链的思路方法,即对已开工重点企业的供货链、物流链进行全面梳理,按照供需关系检索排查尚未开工企业,协调督导相关配套企业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加紧复工,由点到面、稳步有序地实现产业链、企业群复产达产。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供应商复工率从2月10日的24%上升到2月21号的70%。2020年2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更快。[7]我们认为天津的做法,由规模以上企业/上游龙头企业的复工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做法非常有成效,可以为各地政府作为参考。
此次疫情也提醒我们,企业未来应注重平衡供需和建立缓冲库存。评估供应商生态系统多样化的机会,审查或创建组织的总体风险管理办法。与内部利益相关者、战略部门和关键供应商合作,建立一致的风险管理方法,以监控和准备潜在的材料,避免出现制造能力短缺情况。同时,企业在发展的大路上要有大局观,在应对危机时要抱团取暖。对于与自己企业紧密相关的企业,不管上游、下游,一定要相互支持促进,构建良好的商业生态圈。呆板地只关注个体,容易导致唇亡齿寒。
政府在物资和生产方面的灾备能力建设也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对突发事件的迅速响应,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能更有效、精准地协助产业链整体疏通和恢复,重启社会经济活动。根据不同灾情类型,建议政府拟定灾备物资供应计划和重点企业名录(尤其是上游关键零件供应的企业),这样在面对譬如医疗物资的生产恢复,临时医院建设的物资准备等突发情况时,有能力与时间赛跑,将应急关口前移。此外,政府在助力企业以及产业链整体复工的时候,强调搭建上下游产能供需平台,助力平衡供需关系,灵活调节产能,针对实际困难挑战精准施策,成为企业的主心骨。
四 智能化手段凸显优势,应加大应用力度,助力产业升级、城市治理
中国人的危机观向来强调危中有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转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认为,这次疫情是面向数字化、面向未来和面向智能化的一个转型契机,“那些与数字化、与人工智能、与我们讲的共生和协同模式发展的企业,应该是恢复和快速反弹比较快的企业”。[8]在中金公司发布的《百家企业调研——疫情渐稳 复工进展几何?》[9]中,就“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企业经营管理可能会产生哪些中长期的深远影响”部分,大部分企业表示,未来将重点加大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推进,比如“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重视远程办公的实现”“工厂生产自动化”等。我们对此深表认同。
1.数字化手段保证业务连续性
特殊时期不能见面,但商业行为不能断。施耐德电气的前端销售人员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客户、合作伙伴保持沟通和互动,确保订单持续不受影响。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持外部合作伙伴的发展,我们在专业领先智能化企业学习云平台上火速开通了3000个学习账号,专门定制了各种安全培训、产品培训等课程提供给客户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建学习生态圈,共同成长,共克时艰。此外,面对人才招聘的挑战,施耐德电气开启云招聘,空中宣讲,在线投递,智能推荐,视频面试,测评集成,前置培训的数字化招聘模式,以确保企业人才供应储备。
2.智能供应链体系在应急响应中彰显独特优势
供应链的智能化、可视化有助于更客观地看到各个节点的状况,能够使供应链管理者更清晰地进行规划设计,使物资更合理地进行调配。并对扰乱供应链的时间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地做出调整方案。施耐德电气的智能物流体系,又称端到端物流控制系统,以多年精心构建覆盖全供应链运输控制体系为基础,依托物联网、数据连接与数据融合、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以及商务智能解决方案,从计划、采购、生产、仓储、运输五大领域,全方位赋能,显著提高订单与收货的可预测性及可靠性,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施耐德电气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次疫情期间,因为物流中断、各地应急措施各异,很多物资无法快速送达最需要的地方。端到端控制塔台系统的可视化平台,基于不同城市的疫情管制和复工现状,针对订单各个流通节点进行实时监控,每天更新疫情对关键物料、生产产能、国内和国际运输的影响,并对异常情况进行评估、预测和沟通,提前预警,同时协调供应链各环节指定跨部门应急预案,基于订单紧急程度优化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达成急单交付周期,大大解决了疫情给供应链物流带来的挑战。
3.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
就施耐德电气而言,尽管具备全球灵活调配产能、应急响应灵敏、复工率高等优势,由于东南沿海制造业劳动力几乎都是靠内陆省份输送,各地的交通管制以及人员隔离措施使得员工到岗率偏低,公司仍然遭遇了生产能力上不去的瓶颈。例如,疫情发生之前招聘的116名技术实习生被困武汉,疫情后既无法返校,也无法调用至人力短缺的上海等地支援复工。又如,某地复工政策规定,外地员工需核酸检测呈阴性、企业出具复工证明、专车接送,才给予复工批准。从短期来看,随着整个产业链的重启,提高一线员工返岗率、提升产能成为制造企业的迫切需求。从长远来看,制造企业要更加务实推进智能制造,构建智能工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提高生产运营的透明度和效率,推进柔性生产,减少对人工的依赖,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的波动。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企业内部多部门、跨区域的产能优化配置、智能优化排产,以及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的多地、远程业务协同等。这将有助于最终实现工业部门整体有效产能的高效配置,提升工业部门抗风险能力。
4.作为企业公民,我们也希望积极为城市治理应急响应出谋划策
除了在工业中的具体运用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同样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大显身手,甚至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治理,以及此类危机事件暴发时应急处理的模式。
首先,在最前端的医疗诊断、救治阶段,包括无人技术的智能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极强,疫情暴发期间,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感染风险高,必须要尽量减少面对面的接触。智能技术可以将面对面的接触转变成人与机器的接触,这种优势不止于疫情防控与应对工作中,也能演变成公共医疗体系中的一种常态,比如医院门诊智能筛查、辅助医学诊疗工作,AI帮助CT进行初步医学判断,甚至少量的医学机器人手术应用等。
其次,疫情暴发后,信息瞬息万变,各种需求呈暴发式增长,各单位、区域之间的协调也千丝万缕,在人员紧、任务重、速度快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失控的局面。我们看到在很多街道和社区的一线工作中,人员管控基本上靠登记填表、高音喇叭等“人海”技术,生活和防护物资的统计和分派也是靠表格,耗费大量人力,效果甚微。建议未来社区管理中引进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将会更加高效、精准。值得一提的是,杭州上线“健康码”对全市人口进行分级和监控,浙江长兴县通过智能门锁收集住户居住信息,表明在疫情危机时期,智能技术可以在防疫隔离和卫生安全工作中有所作为。比如机场、火车站和公共场所等无人测温、人脸识别和摄像监控等的信息,如果能与街道社区共享,将会减少许多重复的上门核查工作。又如,无人机、无人车如果能在“封城”和禁行的空旷城市中,分发口罩、酒精和常见预防药物等防疫物资,运送基本生活物资,接送病人,承担有限公共交通职能,也能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降低接触风险。
同样重要的是城市IT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观察到,此次救急紧缺物资的运输、分配缺乏有效的IT系统支持,在供给端、需求端以及运输端均存在很多盲点,物资调配一度陷入混乱,由于信息不对称,相关物资产能提升也十分不及时。其实智能技术的运用在我国的消费领域已经非常成熟,此次疫情期间各商业机构也积极与政府合作,比如,京东承建湖北省政府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美团启动“无人配送防疫助力计划”。这让我们不禁期待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能加大IT基础设施的分量,以及着力开发智能技术在公共管理上的应用。比如,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城市供应链管理体系,有助于指挥部随时掌握包括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配送等在内的所有环节的情况,精准传递信息,配置资源。特别是,依托物流大数据分析的可预见性,能够为城市实时提供风险预测和预警,包括对不可抗力因素(洪水、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的风险进行预测,第一时间评估影响,提出应急管理措施,并通过主动干预的方式减小风险,最大限度上确保货物的稳定交付;或者通过对异常数据的收集,进行贸易风险预测,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五 结语
经此一役,我们的心得是。危机管理一定要过硬,平时多练兵急时方能战。制造型企业要有组织和整体思维,要通过全球、全产业链协同,辅之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我们一定能打赢中国制造保卫战,打赢中国经济保卫战。
[1] 施耐德电气是一家全球能效管理专家,为100多个国家的能源及基础设施、工业、数据中心及网络、楼宇和住宅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立于1836年,一直是法国的工业先锋之一,总部位于法国巴黎。
特别感谢夏学英和张寒对本文的贡献。
[2] 《全国复工地图:24城规上企业复工率超80%,广东浙江成人口迁入主要地区》,21财经,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200221/herald/2c1508a2b810a8c211b6e6704112f9de.html 2020。
[3] 《黄奇帆:新冠肺炎疫情下对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复工的几点建议》,《第一财经》2020年2月11日,https://www.yicai.com/news/100499981.html?from=groupmessage。
[4]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2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3/c_1125616016.htm。
[5] 《全国复工地图最新版来了!广东等6省规上企业复工率超80%》,凤凰网,2020年2月24日,http://finance.ifeng.com/c/7uKrR4311fc。
[6] 《调查:仍有34.8%的企业未复工 集成电路行业难度最高》,新浪财经,2020年2月21日,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20-02-21/doc-iimxyqvz4603862.shtml。
[7] 《发改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 浙江已超90%》,《北京商报》2020年2月2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384035330198660&wfr=spider&for=pc。
[8] 《全球产业链上的中国制造:少一个零部件都没法生产,疫情后将发生两大变化》,新浪财经,2020年2月25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25/doc-iimxxstf4215007.shtml。
[9] 中金公司:《百家企业调研——疫情渐稳 复工进展几何?》,金融界,2020年2月1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301627838628342&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