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金融:理论、实践与监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开放金融探索的难点与展望

(一)主要难点

在推动我国开放金融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难点,必须理性看待。

一是如何构建支持开放金融转型的监管协调机制。如当前热议的开放银行,其核心在于把银行的核心能力与数字化时代的开放协作有效结合起来,代表了数字化转型的高级阶段。但是其在实践中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自上而下的监管规则是否适用和支持,同时还取决于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二是如何实施差异化的开放金融转型策略。数字化转型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能作为金融业的普遍策略,因为尤其是在我国,金融机构所处区域、自身特征、主要优势与短板千差万别,不同规模机构的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机构需要清醒认识自身在数字化大潮中的定位和目标,有时甚至需要降低预期,先转变理念、做好管理、巩固既有业务优势等,因为数字化转型“欲速则不达”。

三是如何确定机构内部持续推动的动力机制。长期以来,在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机构内部始终面临不同部门、不同条线、不同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有时能够提高最终竞争效率,有时则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阻碍。开放金融转型的最终成功,不能只靠目标和理想,还需要真正从内部构建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在转型中尽量增进多数内部人利益。

四是如何避免数字化与开放金融创新被滥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凡是被滥用和运动化的改革与创新,其最终效果往往会南辕北辙。开放金融转型确实在当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是并不能“包治百病”,需要理性看待和把握。同时,也不应该把现有金融机构遇到的问题、改革方案的选择都套用到数字化转型上。

五是如何加强开放金融转型的理论支撑。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撑,包括经营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治理机制理论等,伴随着实践的快速迭代,理论也在不断优化。近年来金融机构技术变革的速度已经超出了理论更新的步伐,开放金融建设、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更多地着眼于现象、素材和实践,缺乏在理论层面的系统分析、判断与指导,需要从整个现代金融业、金融市场、金融结构的视角来把握其内在机理与外在约束。

(二)发展展望

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较大冲击,也对开放金融服务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来看,未来经济金融体系或许呈现三个方面的变革趋势:一是更重视数据优化与标准化,运用大数据方法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数字化时代奠定重要的生产要素基础;二是金融业将进一步拥抱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产品与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三是新技术难以“单兵突进”,更离不开制度规则的合理化、透明化、规范化。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在客户需求、市场、技术的作用下,顺应趋势不断推动数字化时代的自我赋能。同时,监管部门也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提升了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动力与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短期与中长期挑战。

例如,2020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确保全国范围内支付清算通畅运行,加大电子支付服务保障力度;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采用远程视频、电话等方式办理商户准入审核和日常巡检,通过交易监测强化风险防控。再如,2020年2月15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在政策支持和现实压力下,2020年初各银行机构线上业务的服务替代率平均达到96%。

在实践中,在当前疫情影响下,政策支持力度已经进一步加大。银行可在有效防控风险、准确识别客户身份和开户意愿的前提下,探索综合运用远程视频、人脸识别、电子证照、企业信息联网核查和大数据分析等安全有效的方式,通过电子渠道为单位办理开户、变更等账户业务。但疫情结束后,银行仍需及时联系客户补齐相关手续。由此来看,虽然许多政策属于短期措施,但为开放式金融创新、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压力测试和实验场景,也将为下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可以预计,在长期趋势与短期疫情的影响下,开放式金融、金融数字化、金融科技等将成为金融行业未来几年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词。

参考文献

杨涛:《理解开放银行变革的八个视角》,《当代金融家》2019年第2期。

杨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与路径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19年第6期。

杨涛、贲圣林主编《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 杨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