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回荡:杨国桢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旨演讲

在“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张彦[1]

今天,我们在厦门大学科学与艺术中心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海洋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先,我谨代表厦门大学向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嘉宾和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借今天这个群贤毕至、芝兰满室的场合,我们共同祝贺杨国桢教授八十大寿。让我们怀着美好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向杨教授致以最热烈的祝愿!

今天,我打了一条红色的领带,厦门大学今年将迎来九十八岁的校庆生日,而我们杨教授也祝贺生日,所以是个喜庆的日子。今天我们这个会场也很有特色,把灯光聚焦在主席台上。虽然杨教授面前没有摆桌签,但我感觉大家都认识他、都熟悉他。一位学者,不管他的面前有没有桌签,但是人们对他熟知对他敬重,我觉得这是他的光荣,我们祝贺他。

张彦书记在大会致辞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植历史、面向未来做出的战略判断和历史定位。海洋与中国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大课题,对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构建中国的海洋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杨国桢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建立中国海洋史学的主张,呼吁“展示海洋视野,敞舒海洋胸怀,挖掘海洋信息,探索海洋成败,复忆海洋过去,关注海洋未来,重塑中国海洋文明,迎接全球海洋时代”,积极探索,潜心治学,带领中国海洋史第一支研究团队,先后完成“海洋与中国丛书”“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等30本著作,成为中国海洋史和海洋文明研究的学术奠基人。近期,他又带领研究团队推出“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海洋空间丛书”,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史学科体系做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海内外学者的交流,弘扬中华海洋文明的优秀文化,为推动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内在动力,并借此机会向杨国桢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份敬意,来自杨国桢教授献身科学、潜心治史的奉献精神。“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是对杨国桢教授最好的写照。杨国桢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研究,在国内外历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1961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1985年晋升教授,是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遴选评定的博士生导师。1987~2006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1987年,被表彰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2008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如今,杨国桢教授仍然是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专门史(经济史)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

这份敬意,来自杨国桢教授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杨国桢教授曾担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厦门市思明区第十届人大代表。长期以来,他以一位历史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始终把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长期为维护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建言献策,充分展示了中国学者的担当精神。他的“尽快整合海洋管理资源,统一海洋执法机制”提案被评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就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他主编的《丝路帆远》作为礼品书,赢得了国内外嘉宾的热烈反响。

这份敬意,来自杨国桢教授乐育英才、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乐也。”杨国桢教授热爱教育事业,是一名卓越的导师,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总共招收培养了33届博士研究生,弟子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杨国桢教授乐育英才,严爱有加,引领后学,不遗余力。门下桃李芬芳,蔚然成家,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耀,成为厦门大学分布在各地的一张张闪烁的名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厦门大学能够有今天的办学成就,正是缘于有一批批学术大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做出一流贡献。杨国桢教授以自己卓著的学术成就为学校赢得了巨大荣誉,于2017年被授予厦大最高荣誉——南强杰出贡献奖。希望全校师生能够以杨国桢教授为榜样,厚植家国情怀、开创一流业绩,敬业乐业勤业、敢为善为有为,凝聚起实现“百年厦大”梦想的强大合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也期望各位校友、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厦门大学的建设发展,携手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不断提升中国历史研究水平,为不断提升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话语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杨国桢教授福安长乐!


[1] 作者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