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内外军民融合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外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多数发达国家有关军民融合的研究多集中于军民融合模式及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
1.军民融合模式研究
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和本国经济发展需求,对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同时提出了大量的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例如,Feaver等从媒介角度强调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期望的一致性。[2]Parker认为,军民关系程度取决于军民融合文化的差异。[3]Lavallee研究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中市场驱动的商业逻辑融入军品体系的问题,其研究集中于美国军民融合产业建设的独特问题领域,即军民融合产业中的战略外包问题。[4]马库森等研究发现,美国国防部门的合并会促进军民一体化,也会使军工产品的成本、质量和创新发展问题凸显,削弱竞争能力和产品多样化。[5]
2.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问题关注较多。例如,Christie认为,军民融合发展会带动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互通,美国政府在利用军民融合等多项举措推进美国军品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对市场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技术。[6]Dan研究认为,军民融合是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是国有军工企业创新活力的动力源泉。[7]
3.军民融合发展的非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部分学者对有关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集中于非技术创新领域。例如,Knott等认为,创新环境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是知识溢出,知识共享能够整合知识和信息,促使各类研究主体增进交流合作,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各类知识的转移,从而实现了创新发展的目标。[8]Reuer等的研究认为,企业的合作需要验证企业进化中的动态问题,并基于此分析了影响企业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共享等因素的作用。[9]Hoisl等认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可以决定企业竞争水平,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需要重构管理体系。[10]
(二)国内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围绕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多集中于军民融合的国外经验借鉴、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
1.国外军民融合的经验借鉴研究
杜兰英等在分析了美、俄、日等国家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技术推广策略等方面的经验后提出,要借鉴国外宏观军民融合政策、推广产业核心技术模式、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略、军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思路和举措。[11]刘自斌等在借鉴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后,提出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对策。[12]彭中文等通过比较分析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13]
2.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
姜鲁鸣和张于喆的研究认为,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以及政策性问题仍是限制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破解这些问题将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14]张勇等的研究表明,技术融合是实现持续创新的基础,也是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基石。[15]吴明曦充分研究了军民融合发展所涉及的过程和经验,进而提出了未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技术产业方向。[16]
3.军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牛振喜研究了军民融合中政府、法律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不同作用,分析了在军民融合中政府的核心先导作用、法律的保障性作用、技术的核心作用。[17]孙力等在对西部地区的军民融合进行研究后提出,转换体制机制、共享利益分配、建设共建共享平台是发展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基础。[18]胡和平分析了陕西省军民融合问题,提出了陕西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军民融合。[19]刘世庆等研究了推进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体制和顶层设计问题。[20]
(三)军民融合发展的研究评述
总结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关军民融合的研究虽然较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二是缺乏军民融合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较大,国防科技资源和民用工业基础差距较大,因而针对各地区特色,分析某一地区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吉林省的军工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军民融合的科技产业基础,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吉林省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优势、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稳步发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少。三是缺少军民融合与创新管理的研究。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对民用工业的带动作用并不大,二者仍呈独立发展的态势,无法充分发挥二者协同创新的优势,突破二者界限、实现技术成果共享是创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