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吉林省优化人才环境的相关思考
吉林省出台的人才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前的人才环境,但人才支撑体系不健全、人才环境不宽松依然是制约吉林省进一步利用人才、实现振兴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对吉林省人才环境建设现状以及吉林省所处内外形势的分析,结合吉林省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提出以下五个人才环境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物质环境
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能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物质保障,是集聚大批高端人才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升级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指标。
1.要抓住建设人才环境的关键机遇期
吉林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前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要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开放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科技园区、生产基地,重点培养集聚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等,抓住机遇加强与其他省份科技和人才的合作。
2.要坚持自主创新,继续深化改革
全省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三个五”发展战略,加快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启动实施“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要加快经济创新转型,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扩大内需,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高吉林省综合竞争力,为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3.要满足青年人才的基本需求
引进青年人才必先满足其住房需求,由政府财政牵头并且引导相关单位融资建设公租房,是目前解决外地青年人才或本地无住房条件人才住房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通过补贴使房租低于当地平均租金水平,有效减轻人才的生活负担。
4.要加大对地方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满足地方人才基本医疗需求
针对目前吉林省医疗资源集中、基层医疗水平低下的问题,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的重视力度。一是要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对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及医护人员培训、工资福利的投入力度。二是要提高对基层人才的医疗报销比例。三是要组织高水平医疗队下基层,并使其常态化。四是要开辟基层人才进城看病的绿色通道,满足基层人才医疗需求。
(二)创新人才政策,吸引优秀人才
吉林省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要发挥人才作用,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
1.要不断优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打破对人才年龄、学历、资历等限制,在竞争中选拔优秀人才。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将之与人才的工资待遇和职位升迁挂钩,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达到人尽其才的良好效果。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坚持“能力本位”的原则,实现优胜劣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营造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人才环境,让能力突出者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2.要利用市场对人才等资源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人才作为事实上的商品进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时,就应当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让人才的贡献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当前,要探索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期权和股权激励,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利益紧密挂钩,不断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营造公平、等价的人才市场环境,真正让一流人才在创造一流业绩的同时,获得一流的报酬。
3.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要通过规范化的制度设计对业务突出或者在专业领域取得较大成果的人才给予相应的奖励,以体现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对人才创造价值的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奖励的标准和评选办法,大力表彰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并为他们在融资、科研场地、科研经费等配套措施方面提供最大的便利。
4.要规范政务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行政管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为人才提供高效、快捷、贴心的服务,营造优质和谐的人才政策软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提高政策知晓率,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使有志之士慕名而来。
5.要制定柔性的人才流动政策
要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为人才流动消除体制上的障碍。要尊重人才自主选择权,采取变户籍管理为身份证管理,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政策。要创新智力引进形式,鼓励专业人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兼职兼薪,通过假日兼职、技术合作、项目引进、技术咨询等方式进行工作,实现人才共享,盘活人才存量,达到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利益双赢的目的。
(三)加强教育培训,培养创新人才
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培训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1.要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合理规划教育经费在大、中、小学校以及公立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分配,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积极推行专家管理学校的模式,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把科研工作和科研思维融入基础教育中去。
2.要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技能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可以与高等院校等教学资源丰富的机构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合作,加快社会紧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开发。
(四)打造宜居城市,留住关键人才
打造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和谐的宜居城市,有助于增强城市吸引力特别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为构筑城市人才高地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吉林省在建设生态大省方面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吸引高端关键人才入驻吉林省,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势在必行。
1.要为人才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要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要用科技手段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不断加大城市环境信息的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意识。
2.要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保设施和防灾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吉林省在交通设施和环保设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外交通设施。要坚持自然化、人性化,建立系统而又经济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五)营造文化氛围,优化人文环境
优秀的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涵养,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的城市,因而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才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1.要提升全省的文化品位
首先要培育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吉林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展现了吉林省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和精神风貌。优化吉林省的人文环境,提升各市(州)文化品位,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理念,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要着眼于提高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育具有深厚底蕴、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为人才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2.要充分利用吉林省的特色文化
吉林省是多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因此,每一个地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相关的文化发展政策,与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对接并形成互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文化产业联盟。例如,东部延边州的朝鲜族文化、南部通化市的高句丽墓葬、西部地区的蒙古族文化,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一定能在繁荣地区文化市场的同时带动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创造出文化名品、名牌,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3.要营造用人单位良好的文化氛围
用人单位内部文化气氛是整个人才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气氛是人才选择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作单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从侧面体现了其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视和尊重,强大且具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可以满足人才的个人归属感及价值实现,可以激发人才的个人荣誉感和集体意识,从而促使其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淳悦峻:《当今凝聚人才的战略思考》,《人才开发》2005年第8期。
丁向阳:《人才竞争战略》,蓝天出版社,2005。
李金松、张来民:《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百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李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思考》,《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
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王辉耀:《国际人才竞争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第一资源》2009年第7期。
王通讯:《人才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叶忠海等:《人才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张车伟:《人才问题的人口学思考》,《中国人才》2004年第10期。
[1] 课题负责人:李秀斌;课题组成员:钱智勇、王丽红、麻洪太、李小白、鞠歧凤、王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