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兴 全方位振兴:吉林省2019年度“十三五”智库规划基金课题成果文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吉林省人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省人才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不能满足东北亚中心区域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组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经济环境不够理想

人才经济环境对城市的人才环境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近年来,吉林省的人才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但整体情况不够理想,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集中表现在人才流失方面。

吉林省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长春市经济发展在吉林省内属于一枝独秀,带动全省经济较为吃力。因此,在人才自主流动方面,吉林省长期处于末端选择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人才争夺战中,吉林省及其各市(州)一直处于明显劣势,以长春市为代表的吉林省高新科技及文化事业人才主要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其他发达地区流动。本课题组发送的问卷统计显示,吉林省人才流失的首要原因是人才待遇偏低;其次是人才学习、培训机会太少,得不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见图1);再次是产学研基地、高科技园区不配套;最后是科研经费不足和社会地位偏低,排在后两位。近几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吉林省传统的机械制造类产业供需失衡,使当年由于机械制造类产业繁荣而吸引的大量人才严重外流,由此导致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放缓,这又进一步加速了各行业人才外流的步伐。

图1 吉林省人才流失原因

由于人才资源具有不可囤积性,总是处于流动当中,人才发展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人才流动的方向,经济因素和发展潜力因素是人才自主选择的主导因素。因此,只看重引进和囤积的人才数量而忽略人才环境的建设会影响对人才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使人才的效力发挥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吉林省地广人稀,依靠自身培养人才队伍以解决人才短缺的现状周期过长,因此必须依靠引进人才来补充本土人才资源的不足。近年来,吉林省为了促进人才回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现阶段在人才层次上还是存在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吉林省人才队伍质量偏低,主要以本科和硕士学历层次为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占比较小(见图2)。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是吉林省引才重点,如何增加各类技术人才数量、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创造一个人才愿意来、愿意留的人才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图2 吉林省部分专业人才学历层次情况

注:调研存在一定局限性,数据不完全代表现实情况。

(二)人才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吉林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不断强化,全省上下干事创业、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为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待遇,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的人才引进工作。但与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较成熟的一些省份相比,吉林省的人才政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策设计的系统性不强,缺乏科学长远规划

一是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需状况缺乏深入调查,对其发展趋势缺少应有的预测,导致对人才政策的制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人才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人才资源库起步晚、进展缓慢,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人才政策的知晓度不高,也是影响人才自主选择的一个因素。三是政策设计层面对各类人才政策反馈意见收集较少,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见图3)。

图3 吉林省人才政策评价情况

2.人才引进侧重福利性政策吸引,缺乏发展性政策规范

一是吉林省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之后的培养和管理方面缺乏进一步规范,如职务职称的评审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已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绩效考核,忽视对人才存量的继续教育。二是在企业创办后,对引进的创业型人才缺乏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等相应的保障措施。人才政策的后续保障若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也极易造成人才流失。政策落实若存在滞后性,且引进政策出台后没有相应的培养、安置、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跟进,会导致引进的人才在心理上对吉林省各级政府的引人用人的诚意有所疑惑,使他们留不住、待不久。

3.忽视对现有人才存量的培养、管理和激励

人才政策对外地进入吉林省工作的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而对长期在吉林省工作、生活的人才则缺乏有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如何让人才放下负担、全力工作,也是人才政策的着力点之一。科学的人才政策应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发挥人才管理和使用方面应当具有明确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以营造公平、自由的人才环境,避免人才政策造成人为的差别待遇。

(三)省内各区域人才流动渠道不畅

吉林省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区域,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由于东北整体经济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吉林省处于中朝边界,朝鲜并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吉林省利用区域优势、发挥政策利好作用并不容易。结合吉林省各大城市的分布特点,发挥人才集聚、流动、互通的作用还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较弱

长春市地处吉林省中部,作为省会城市,其GDP占比超过全省一半,在全省经济、文化、人才方面一枝独秀。而鉴于吉林省各个城市的分布特点和少数民族分布情况,长春市对本省其他城市的带动能力有所不足。吉林省现有人才多数聚集在长春市,相对省会城市,其他各地(市、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政策、经济、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对人才的引进和保留都非常困难。在各地(市、州)经济建设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引进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反之,若没有各类技术人才建设,各地(市、州)的经济发展会更为迟缓,城市发展会相对落后,就连本土人才都难以归巢,不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2.吉林省地理环境较为封闭

吉林省东部地区以山地为主,长白山以东为尚未开放的朝鲜;西部地区毗邻内蒙古,以沙地、盐碱地为主;中部为东北平原,南北通畅,为黑龙江、辽宁的交通要道。由于地理地形限制,省内各区域发展方式有所不同,各区域人才类型也各有不同,即便有流动的可能性,人才发挥作用的余地也不大。由于受地形影响,延吉、白山、通化等城市对外交通不顺畅,阻碍了其与周边地区和省外地区的交往,对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利。基于种种因素,吉林省东西部城市的人才引进、保留和培养都比较困难。

(四)人才培养、开发水平较低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只建立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关键是形成机制,源源不断地挖掘潜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方面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基础教育水平高,但集中于一点。吉林省的基础教育建设水平比较高,省内小初高重点学校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长春市,其他市(州)的基础教育重点学校较少。二是高等院校数量偏少,且实力强弱不一。吉林省只有一所原“985”院校(吉林大学)和两所原“211”院校(东北师范大学和延边大学),缺少大规模、重点、尖端的科研院校,在东北三省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三是高校毕业生大多选择凤凰离巢。吉林省内优质的高校毕业生择业首选依旧是经济发达省份和沿海地区,本土培养的学子难以留住。这说明吉林省既缺少与高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岗位,又缺少高层次人才所需要的经济实力,最终导致人才逐年流失。

2.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科技方面看,吉林省整体科技实力尚可,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吉林省加大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但其规模和力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研发投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的增长。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具有影响力的技术研发中心数量较少,规模偏小。

3.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人事制度看,吉林省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还处于弱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依然在经济总量及人才就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个体私营工商业和社会组织则发展缓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内部人员思想僵化、工作环境教条,拥有大量人才却因缺乏岗位竞争机制和较佳的工作条件制约了人才发展。二是吉林省支柱产业主要以机械制造、能源、房地产类为主,经济形势良好时可以创造效益,但由于在人才管理理念和工作环境方面缺乏改进的动力,一旦经济形势出现衰退趋势,其弊端便可能逐步显现出来。三是民营企业发展较晚,其发展的行业领域集中、规模小、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除了吉林神华集团和长春欧亚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其他民营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在用人机制上,往往容易任人唯亲,人才环境建设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