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区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社区教育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辅相成,顺应了时代对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系统关工委很早就开始关注和参与社区教育的相关工作,不断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本章系统梳理了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参与途径和工作方式两个方面分析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的工作方式,对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社区教育领域取得的工作成绩进行总结。
一 社区教育工作历程
迄今为止,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社区教育的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2000年,国家教委(教育部)关工委主要配合其他单位和部门举办会议,推动社区教育相关工作。第二阶段为2001~2011年,教育部关工委设立了专门的社区教育推进机构——社区教育中心,教育系统关工委逐步深入探索社区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全国性的调查走访、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设立社区教育联系点,全面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一)配合推动阶段(1991~2000年)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工作发端,各地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并没有全国意义上的总体规划和推进。90年代初,关工委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刚刚起步,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也在探索中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中指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根据文件精神,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始关注社区教育领域。当时的国家教委关工委主要通过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联合召开主题会议、开展调研等方式来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国家教委(教育部)关工委分别于1993年10月、1995年2月、1996年10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联合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和湖北召开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现场会,展示区域的社区教育实践,探讨社区教育工作经验与方法、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关工委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途径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7年3月,国家教委关工委与中国关工委一起,联合中央教科所、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中心”,对全国各地关工委的社区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这一中心实际工作由教育部关工委筹划,为后期教育部关工委组建新的社区教育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础。1998年11月,教育部关工委参加了由上海市教委承担的国家“八五”重点社区教育课题的结题与鉴定会议,开始尝试“把开展社区教育实践与科学理论研究相结合”[1]。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文件第37条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在主渠道展开行动之后,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发挥配合补充作用,逐步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逐步深入阶段(2001~2011年)
2001年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把参与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的重要任务。紧接着,2002年7月,教育部关工委成立了专门指导和推动社区教育的部门——社区教育中心,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讨、信息交流、业务咨询、人员培训、出版书刊等方式开展工作,配合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努力实现“创建学习化社区和学习型家庭,逐步构建全员、全程、全面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区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公民的素质,促进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三结合”的工作目标。
2002年10月,成立不久的社区教育中心积极组织专家,编印了《社区教育基本理论》《社区教育探索与实践》(共约50万字)两本社区教育学习资料,为后期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002~2008年,社区教育中心组织了五届与社区教育相关的研修班和三届德育论坛,培训人员近1700人次;此外,中心还曾多次组织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同志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社区教育考察活动、组织国内不同地区的同志们跨地区交流学习。2003年,中心创办了《社区教育》内刊,赠送给全国所有省级、地市级教育关工委和部分县、高校关工委,搭建了一个长期的互动交流平台。迄今为止,此内刊已出版80余期。社区教育中心及时在《社区教育》上刊载社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推广优秀的关工委社区教育经验,供读者学习和交流。
在教育部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和社区教育中心的积极推动下,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各地教育关工委依据地方特色,探索社区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形成了诸多有益的经验,并且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推动社区教育相关工作逐步深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大都体现在《社区教育》这一刊物上。2002~2004年,社区教育中心组织专家参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子课题“社区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衔接的途径与方式研究”,全国“十五”规划教育科学类重点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子课题“21世纪初重庆市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等。这些研究的成果都发表在《社区教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各地关工委也积极投稿,将他们关于教育理论的研究,地方社区教育实践的经验,对地方相关问题的调研成果等发表出来。例如,上海市嘉定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关工委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2009年第4期)一文,提出“组织建到社区”“队伍抓在手里”“活动紧绕重心”的基本经验;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关工委阐述了开展校外辅导站活动的宗旨、原则、主要形式和要注意的问题(2007年第2期);四川省华蓥市教育局关工委发表了对华蓥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去找原因(2008年第1期)。这些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与具体实践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年也正好是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成立十周年。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紧密契合。在这一阶段,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全面开花,实践探索硕果累累。2017年,教育部关工委开始创造性地通过在基层设立联系点的方式,以点带面地推动社区教育工作。
2012年,社区教育中心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社区教育调研,先后走访上海、浙江、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重庆、四川等9个省份,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教育系统关工委参与社区教育的状况,形成调研报告。以此调研为基础,2013年,教育部关工委组织召开了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研讨会,时任教育部关工委主任田淑兰作了题为《发挥组织优势推动社区教育》的讲话,提出了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要求。2015年,根据教育部关工委的部署,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活动,23个省份提交征文604篇,对新形势下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工作思路、制度机制、方法路径等进行了多方探讨。
2016年6月,教育部、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九部门联合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从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内容和形式、提高服务重点人群的能力、提升社区教育内涵这五个方面对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部署。根据文件精神,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启动了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工作。2016年11月,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学习贯彻《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深入交流探讨教育系统关工委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方法。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发表了题为《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积极推动教育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讲话,鼓励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工作。2017年6月,教育部关工委发文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关工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关工委组织推荐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经过审核评定,于同年11月公布了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首批28家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单位(见表2-1)。之后,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推进会,总结了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相关工作,各地代表交流了工作经验,教育部关工委就如何做好联系点工作以及如何发挥联系点作用提出要求、作出部署,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工作。2018年12月,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工作会议在上海市杨浦区召开,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出席会议。她在讲话中总结了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并就下一步如何发挥联系点“以点带面”的作用进行了部署。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的建设,加强了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与基层社区的联系,促进了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自工作启动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多部门联合协作,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果。2019年,教育系统关工委继续大力建设社区教育联系点,同时启动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状况调研工作,旨在系统总结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的工作方法和历程,推广优秀经验,带动更多地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繁荣发展。
表2-1 第一批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名单
表2-1 第一批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名单-续表
在这一阶段,教育系统关工委紧紧围绕“五老”动员、师资储备、工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组织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同志依托“四点钟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等关爱教育平台,在社区中关爱、教育青少年,打造了许多响亮的工作品牌,如重庆万盛经开区的“杜老师工作室”、“傅婆婆暖心室”、浙江杭州上城区的“梦想加油站”等。围绕“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工作,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寻求教育系统党政领导支持,与地区关工委和社区进一步加强联系,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探索凝聚关爱力量的有效方式。
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社区教育工作宣传渠道也越来越丰富。社区教育中心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在2008年以后申请了独立的域名、优化了版式,该网站是社区教育中心重要的宣传窗口。2016年7月,社区教育中心开通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增强了信息发布的实效性和信息覆盖的广泛性。随着微信的普及,公众号已经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及时推动工作最得力的平台。目前,教育系统关工委内部关于社区教育的宣传、推动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部关工委官网、《心系下一代》杂志开辟的社区教育专栏、社区教育中心创办的内刊《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中心网站、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地自己建立的微信和网站。
二 社区教育工作方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总体呈现参与逐渐深入、工作内容不断丰富的特征。纵观三个阶段的历程可以发现,根据“围绕中心、配合补充”的定位,教育系统关工委主要从三个维度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第一个维度是借助系统网络,通过文件传达与学习、会议交流、组织调研等方式配合补充主渠道,推动工作开展;第二个维度是发挥关工委及“五老”的优势,协调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与关系,营造有利于开展社区教育相关工作的环境;第三个维度是动员“五老”人员,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相关的活动。
(一)配合补充推动工作发展
1.传达文件推进工作
教育系统涵盖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一个覆盖全国各地的、广泛的系统性网络。依托这个网络,各类工作文件可以快速上传下达、达成共识,在系统内形成强大的合力。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凭借这一网络的力量。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印发,各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纷纷传达文件内容和贯彻文件精神。教育系统关工委也积极响应,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例如,吉林省教育厅关工委为加强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迅速将相关文件转发至相应社区,着重宣传文件精神;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认真学习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五老”作用,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有的“五老”在接受社区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访谈时表示,“九部委的文件下发以后,我们通过学习,才对社区教育有一个真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了社区教育工作”。每当教育部关工委有重要工作任务需要部署,例如开展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工作、进行全国社区教育调研等,一般都是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发到各省级教育系统关工委,然后再层层转发、落实。各级教育系统关工委通过转发上级文件、学习文件精神,计划和推进当地的社区教育相关工作。在各自区域内推进工作时,通过文件来沟通交流也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常用的方式。比如,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关工委每年寒暑假都会与区关工委联合发文至辖区内的学校和社区,强调在假期期间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2.举办会议交流探讨
在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系统关工委非常重视会议在传达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工作方法方面的作用。教育部关工委紧跟主渠道步伐,及时组织会议深入学习社区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多次举办社区教育相关的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提出工作要求。自2016年以来,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会议成为每年年末的常规工作之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已连续召开三年,致力于在整个教育系统关工委内部推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消除“五老”关于参与社区教育的疑虑,发动最广泛的力量参与社区教育,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举办会议也是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常态化工作方式。他们常常通过组织联席会、研讨会、交流会、现场会、表彰会等各种主题的会议,来强化认识、交流思路、展示经验、表彰先进,加强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探讨社区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推进优秀工作方法的传播、扩散,推广优秀团队和人物事迹。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工作开始以前,有些地方的教育关工委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通过会议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关工委2010年就联合区青保办在兴华街道召开现场会,推广社区教育试点经验;重庆市南岸区教育关工委定期组织召开学校、社区双方组长和相关人员的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协同制订社区教育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局关工委推动市教育局召开联席会议,由主管市长出面,区政府主持,各街道办事处主任出席,理顺社区教育工作中的各方关系,落实各方责任;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通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大力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各区之间互相学习;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体局关工委促成各镇街关工委、社区(村)关工小组召开各级联席会议,并在每年暑假结束后召开越城区教体局社区实践活动表彰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在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前期,会议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多数社区教育联系点所在地都在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推动下组织召开了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社区工作人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在内的联席会议,协同推进社区教育,有的地区还将联席会议制度化,形成稳定的常规工作方式,如上海市杨浦区、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等。云南省、江西新余、广西柳州等地教育系统关工委都曾联合其他单位在当地的联系点社区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从2013年起,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就建立了稳定的季度镇街交流制度,年终工作总结制度和区党工委、区关工委定期分别表彰制度,经常性地通过会议开展总结、表彰、推广工作。通过召开会议,教育系统关工委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推广了先进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广大“五老”的工作能力,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3.组织调研支撑实践
调查研究既是关工委的优良传统,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客观需要。《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专门将调查研究列为关工委的工作任务之一,教育部关工委历年工作要点也将调查研究列为重要工作,如2019年的工作要点中就要求开展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大调研,以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发展、助力家校社协同育人。尊重和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少年的结合点,探索教育、关爱、引导青少年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实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创新发展,是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
国家教委(教育部)关工委于1997年、2012年和2019年三次参与或组织全国范围内以“社区教育”为主题的大型调研,多次组织开展社区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教育部关工委领导也时常到基层开展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基层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各级教育关工委也注重发挥教育系统“五老”理论素养高、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基础支撑。2004年,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以“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减负后全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题进行调查研究,建议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在教育部关工委的支持下,吉林、江苏、广东等省级教育关工委也曾撰写有关社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江西省新余市教育局和新余市关工委于2016年对部分社区和中小学校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当地中小学生的社区教育现状和问题,调研报告正好为之后新余市渝水区龙州社区的联系点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的建设过程中,燕平路社区、杨浦区、均安镇等联系点重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青少年及其家长的需求,并以之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工作规划。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也常常将社区教育相关的现状调研和理论研究文稿登载于各种宣传平台,以推广经验、探讨问题。
(二)发挥优势扮演协调角色
社区教育是教育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而且关心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老同志曾长期活跃于教育系统,退休后生活重心又在社区,同时连接了教育系统和社区这两个不可或缺的社区教育要素。在教育部门党政领导和地区关工委的支持下,教育系统关工委能够协调各方关系和各类资源,理顺工作关系、获取资源支持,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
1.协调各方关系
(1)协调关工委与党政主管单位的关系
关工委的工作定位是配合补充,教育系统关工委围绕教育主渠道的中心工作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首先要处理好的就是自身与教育系统党政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如果获得同级党政主管单位支持,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在实践中,各级教育系统关工委主动向主管的党政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教育系统的人力、经费、阵地等资源都能够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助力,增强关工委开展工作的能力。近年来各地建设社区教育联系点的经验表明,相关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都获得了主管单位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例如,上海市杨浦区坚持三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理念,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依托、以园区为平台,在杨浦区学习办和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采取社区资源集聚共享的发展模式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设立了社区教育联系点领导小组,由润州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社区教育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市教育局关工委副主任、区关工委副主任、金山街道副主任任副组长。
(2)协调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
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指出,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是“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这一管理模式明确了我国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对各方协作的必要性有准确的认识。教育系统关工委单靠自身力量是难以推动社区教育的,必须发动各方力量协作。
从各地举办联席会议、建设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联系点、面向青少年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经验来看,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开展社区教育相关工作时,除了争取教育系统党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外,还注意加强与地区关工委的联系,接受地区关工委的指导,将自身工作与地区关工委的工作融合起来。同级党组织的领导是关工委的最大优越性,其主任一般由在职党政领导兼任。通过地区关工委,就可以依托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协调和凝聚区域内其他单位和部门,理顺相互之间在社区教育领域内的工作关系。在与地区关工委密切合作之下,教育系统关工委与区、街道政府和社区的联系也会得到强化,就可以通过区、街道政府和社区来整合驻区单位,形成更加广泛的联动关系。例如,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燕平路社区被确定为联系点之后,由区关工委组织区教育关工委、城北街道办事处和燕平路社区的相关领导召开联系点建设推进会;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等地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和街道、社区密切配合,推动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很多地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某些成员同时也在地区关工委或社区关工委担任职务,更加便于把几方面的工作协调起来。如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关工委的常务副主任,同时也担任重庆市教委关工委副主任、北碚区关工委副主任;江西省新余市关工委的一位副主任,同时也担任新余市教育局关工委和龙州社区关工委的顾问;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则是直接将区关工委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将区教育局关工委的工作与区关工委的工作统筹起来开展。
2.协调各类资源
“五老”在社区中开展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具备政治、经验、威望、时空和亲情五大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三个短板:脱离现职、资源有限,身体、精力有限,新知识、新技术跟不上。教育系统关工委通过各种途径协调社区教育各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凝聚资源。面向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阵地、师资、经费、课程内容等。
(1)协调阵地和师资
当前主渠道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开展相关活动的阵地资源丰富,有的利用原有社区居民活动场地,有的利用学校场地,有的综合运用辖区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也有的建立专门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居/村委会社区教育教学点)。经过有效协调,这些阵地都可以为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社区教育活动服务。师资是教育系统的优势资源,无论是在职还是离退休教师,都能够通过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推动,依靠教育系统党政主管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基层政府,还可以发动最广泛的力量,建设多元的师资队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就通过教体局的整合凝聚了五类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以社教专干为主体的校外教育专职管理队伍,以高校教授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指导员队伍,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校外教育联络员队伍,以“五老”为主体的校外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以及以在职人员、家长为主体的校外教育志愿者队伍。
教育系统与相关社区在场地和师资方面的交流增多,工作融合度提高,有利于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在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区教育局下属的青少年发展中心和科技少年宫长期为当地社区教育提供师资力量,学校的场地经常提供给社区作为青少年培训和锻炼之用;都兰社区成为联系点之后,经区教育局关工委协调,全区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到都兰社区活动,使用社区的资源。上海市杨浦区以三级网络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在街道(镇)社区学校设立“一点学堂”进行亲子教育,将高校和科技园区的“五老”整合进师资队伍中。天津市教育系统开展“百名教师进社区”的工作,每个社区有一名教师担任社区未成年人辅导员,建立了“社区教师党支部”和“社区教师关工委”,依托驻社区的教师、“五老”志愿者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此外,很多由教育系统关工委“五老”作为主要师资力量开展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是由社区提供场地。具体方式包括关工委在社区设立关爱教育阵地,开展常规性关爱教育活动,或者由“五老”讲师团提供课程“菜单”,社区根据自身需要预约“五老”去社区讲课。
(2)协调经费
目前全国很多地区没有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很多地区的教育系统关工委也没有专项经费。因此,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相关经费总是需要多方筹措。协调好前述两类关系,有利于筹措社区教育经费。江西省新余市龙州社区联系点建设的过程中,社区自身努力争取街道办支持,再结合教育系统关工委“五老”向街道办、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敲敲边鼓”,争取到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场地,街道办下拨装修经费,设立了专门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区财政局和区教育局也专门拨款支持社区开展活动。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市教育局、区关工委、区教育局联合筹措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解决学校与社区共建工作所需的部分经费。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关工委工作与区关工委工作统筹开展,其在社区开展青少年关爱教育的经费来源更加广泛。首先,区关工委工作经费中会拨出一部分开展社区青少年关爱教育;其次,依托区关工委的平台,联系了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司法局、科技局、民政局、文广新局等各部门对口支援特定社区的社区教育活动;此外,相关工作还得到街镇配套关心下一代工作经费、社会组织捐助等方面的经费支持。
(3)协调课程内容
发挥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协调作用,能够综合利用最广泛的资源网络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特别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社区教育工作。与地区关工委配合,可以依托地区关工委中相关的离退休干部来开展法制教育、环保教育、健康教育等。推动社区联合驻区单位,则可以开发更广泛的教学内容,比如福建省福州市军门社区整合了周边三坊七巷红色资源、名人故居、家风家训馆来进行青少年教育;贵州省贵阳市目前进行的茶文化、刺绣蜡染非遗文化相关的社区教育项目试点,未来也都可以把对象扩展到社区青少年。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相对完善的地区,很多主渠道设置的面向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社区教育课程和教材已被引入中小学,比如上海市闵行区的颛桥剪纸、崇明区的环保教育等;杨浦区学习办和区教育局正联合各街镇关工委积极推进“社区教育进校园”工程,将优秀社区教育课程和非遗项目推送到中小学校。这些课程同样也可以用来开展社区的青少年教育。
(三)社区教育活动类型多样
社区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当前,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五大类型:第一类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第二类是发挥“五老”优势,以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智育活动;第三类是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相关活动;第四类是对困难青少年的帮扶活动;第五类是健康、法制等方面的其他教育活动。
1.以德育为核心,致力于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的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社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围绕“中华魂”和“新时代好少年”(原“五好小公民”)两项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在社区青少年中开展演讲、征文、朗诵等活动;二是发挥“五老”优势举办宣讲活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党史国史、党情国情、国防和民族团结进步、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三是利用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进社区
关工委组织的全国性大型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中的“中华魂”和“新时代好少年”两项,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开始面向全国中小学生举办。长期以来,这两项读书活动主要依托学校体系开展。随着关工委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大,有些地区的关工委逐渐将这些活动引入社区,与社区党建工作紧密结合。比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芳园社区多年来与海铁一中联合开展这两项读书活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读书活动,是先在镇里面组织征文演讲比赛,然后再筛选优秀的选手推到区级,有些街镇还会邀请相关专家对区域内的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湖南省湘潭市和平社区强化党建统领德育,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好少年”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2)发挥“五老”优势举办宣讲活动
“五老”是关工委开展工作的主体,也是教育系统关工委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教育系统关工委注重调动广大“五老”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深入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五老”们通过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教育活动,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社区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与社区联合,结合寒暑假、传统节假日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的地区由关工委组织“五老”讲师提供课程,社区根据需要邀请“五老”进社区宣讲,比如北京市昌平区、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等;有的地区是区域内的“五老”人员在社区支持下自己组织平台,定期开展宣讲活动,比如辽宁省安怡社区的“青少年理论教育宣讲团”“庭院讲坛”等;还有的地区是在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由社区组织志愿者团队到学校宣讲,如海南省儋州市大同社区。
(3)活用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这里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主要是指与党和国家的历史相关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包括各类名胜古迹、历史纪念地、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非物质资源则包括历史故事、影视歌曲、以老战士等为代表的历史亲历者等。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非常重视对这些资源的运用。四川省成都市东一路社区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由“五老”带队,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红色征文、观影活动,邛崃长征纪念馆参观活动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关工委在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南分会宣讲团的支持和帮助下,坚持每周一次在少年军校开展教育活动,请新四军老战士们通过讲故事、开讲座、唱红歌等方式,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战斗故事;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教育关工委注重运用反法西斯纪念园、雷锋广场等纪念场所,带领青少年学生缅怀先烈,激励他们昂扬斗志、奋发向前;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关工委指导区域内6所学校与社区共建,融合区域特色的三原文化、平安文化、民族文化等教育青少年;福建省福州市军门社区活用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资源教育青少年传承优良家风;西藏自治区革吉县教育系统基层关工委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开展智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素质
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中国的家庭形态的变化。一方面,家庭结构小型化,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核心家庭占比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多,而且职工上下班时间与中小学生上下学时间在很多地区是不同步的;在农村,留守儿童和“隔代家长”现象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担忧。从教育培养孩子的角度来看,上述两方面的变化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孩子的功课没有合适的人辅导。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很多学生(或家长)已不满足于学习学校课业,而是希望能学习更多元的知识,尤其希望提升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素养。但是当前市场上兴趣特长培训费用偏高,一般家庭难以负担。
教育系统很多“五老”虽然已经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依然心系青少年,愿意发挥余热参与青少年智育工作。北京、湖北的教育关工委都提及,有的老同志长期以来自己创造条件为青少年服务,利用自己家里的场所,自筹资金购买器材来辅导青少年,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关工委发挥组织协调能力,依托社区资源、发挥“五老”优势,对接学生放学、放假时间,设立了以“四点钟学校”“假日课堂”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平台,凝聚各类资源开展对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在地区关工委与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支持和协调下,“五老”人员、在职教师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群体组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在这些平台中辅导青少年,很好地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随着平台建设的完善,很多地区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且发挥不同团队成员的优势特长,辅导内容既有课后作业,也有科技、书画等课外兴趣内容。
福州市军门社区于2008年开始设立“四点钟学校”,并以“教师进社区”为载体,保证每天都有2名教师和1名“五老”人员辅导学生,开展科普教育和寓教于乐的手工制作活动;另外,还发挥“五老”人员专业特长,举办象棋、书法、绘画、乒乓球等一系列比赛。邯郸市邯山区的“四点钟课堂”由渚河路小学退休校长牵头创办,放学的学生自愿选择学习、做作业,练习书法、绘画,了解法律法规,或开展“文明伴行动”助人为乐活动等。这个“四点钟课堂”一开始是由退休教育工作者辅导青少年,后来又有成批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成都市金牛区关工委牵头成立“四点半乐园”工作领导小组,利用街道、社区自有场地或者辖区内学校、培训机构等资源,建立了不同模式的“四点半乐园”23个,并建立教师志愿者和“五老”志愿者队伍2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以辅导学业、举办兴趣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等四种类型为主的课程。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教育局关工委在东丰县西侧社区建立了“少儿温馨港湾”活动室,由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接送社区内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提供作业辅导、主题教育、科普知识教学、艺术特长培训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江苏省海门市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第一个校外教育辅导站,到2000年,大多数地区创办了由“五老”义务上岗的校外教育基地,仅2015年度就有5万多位普教系统和900多位高教系统的老同志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江苏省内其他地区,如镇江市的校外辅导工作成绩也非常突出。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几十个社区关爱教育平台凝聚了一批有爱心、有特长的“五老”人士,多年坚持为青少年提供课业辅导、书画培训、版画教学等课程。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教育局关工委于2015年制订了“社区未成年人兴趣活动小组建设”实施方案细则,组织全区6个街道的社区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确定兴趣小组建设和研究任务,成立了科技类(机器人、动漫设计与制作、科学实验等)、艺体特长类(音乐、美术、书法、棋牌、运动等)、操作类(茶艺、厨艺、陶艺等)、体验类(种植、养殖、环保体验等)等兴趣小组。
3.推动社区家庭教育,强化协同育人工作
为配合主渠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系统关工委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将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视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结合网络、全方位培育青少年的重要一环。国家教委关工委(今教育部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就通过宣传、培训、指导等方式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于1999年设立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中心、2003年创办中国家庭教育网,2009年开始建立教育部关工委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在实验区使用由教育部关工委家长学校教材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家长学校教材——《家庭教育》,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验工作。在教育部关工委的重视下,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将家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地建立了大量家长学校,关工委“五老”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宣传家庭教育理念。此外,按照中国关工委统一部署,教育系统关工委近年来充分发挥广大“五老”同志们的言传身教作用,开展“五老”弘扬好家风好家教活动。
2015年10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5〕10号)指出,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可见,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合而为一的。而且,在当前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中,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不少工作本来就是融合起来开展的。很多地区不仅依托学校体系办好各级家长学校,也成立社区家长学校,推进社区家庭教育工作。
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在推动社区的家庭教育工作中探索出许多有特色的做法。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组织区域内的老校长、老教师与外来务工困难家庭子女结对帮扶,关工委老同志与家长们签订结对帮扶家庭教育指导协议,结对老师会和家长及时沟通他们帮助结对学生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结对家长提出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或与家长和孩子一起探讨;福建省晋江市教育关工委于2017年举办“新时代家庭教育研讨会”、2018年举办“弘扬新时代家风文化,做家风建设的实践者”主题征文活动,并将这两场活动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作为家长学校教材;上海市杨浦区在全区12个街道(镇)搭建了学校、家庭、社区协作的新平台“一点学堂”,举办亲子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建立了班级、年级、校级、社区级四级家长委员会,通过辖区家长走进学校、辖区家长走进课堂、辖区家长走进社区、学校教师走进辖区家庭四种方式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性循环;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社区兴办隔代家长教育学校,做到时间、地点、内容、学员、师资“五固定”,结合隔代老人教育孩子的需要编写教材、召开座谈会等;北京市昌平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五老”讲师团的老师们利用暑假到社区开设辅导讲座,内容包括针对社区居民“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家风、家训”传承。广东省佛山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等地的教育关工委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
4.开展关爱活动,温暖困境青少年
面向社区困难青少年开展关爱活动,是关工委社区教育的一个方面,教育系统关工委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范围内有很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青少年进行的物质帮助,其中不乏教育系统关工委主导的,比如杨浦区设立的“夕阳情奖学金”、各地教育系统离退休老同志自发的捐助行为等。青少年心理疏导也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社区开展关爱活动的重要介入点,主要以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家庭青少年为对象。早期,由“五老”群体直接开展青少年心理疏导是比较典型的做法,比如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教育局关工委开展的“爱心代理妈妈”志愿服务和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五老”直接面向辖区困难儿童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等。随着大家对青少年心理疏导重要性和专业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与心理专家、专业机构合作,比如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社区依托贵阳市观山湖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社区志愿者、优秀家长代表和“五老”人士组成的学校家庭教师队伍;湖北省武汉市珞南街丽岛社区依靠“青苹果之家”的专家教育团队开展活动;湖南省湘潭市和平社区是由区教育局投资10万余元建立了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室;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由心理专家为青少年开设课程;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街道东一路社区以项目的形式举办“儿童安全与心理健康体验课堂”;山东省滨州市彩虹湖社区由海燕社工承接青少年心理疏导服务;从2019年起,重庆市万盛经开区腰子口社区也联系了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人员成立“开心姐姐”工作室,专为社区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5.举办其他教育活动,助力青少年成长
除了以上四类关爱教育活动,关工委还配合开展其他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例如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强化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活动。福建、四川、湖北、甘肃、新疆等地教育关工委都曾在社区教育相关会议的交流材料中提及,当地教育系统关工委会联合相关领域工作人士或依托系统内部“五老”人员,通过开办讲座、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在社区中面向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宣传,杭州市上城区的一位老校长还参与了青少年法律陪审团的工作。
三 社区教育工作成绩
20多年来,教育系统关工委发挥配合补充作用,在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实践成绩主要表现为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工作网络的完善和工作内容的创新,而理论成绩则包括现状问题的调研、经验方法的总结,同时也包括青少年德育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教育系统关工委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实践探索
社区教育实践几乎伴随了教育系统关工委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探索教育系统关工委性质、方针、任务的过程中,在建立完善关工委工作网络和队伍的过程中,在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的过程中,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社区教育工作也不断进步。如今,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方式多样,工作网络完善,工作内容不仅契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对青少年及其家长有极大吸引力。
1.工作方式多样
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工作定位是配合补充。要发挥好配合补充的作用,恰当的工作方式尤其重要,特别是在社区教育这个领域。这是因为,基层教育系统关工委更加习惯以学校为阵地开展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一开始对在社区开展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的方式比较陌生。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目前已在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首先,在整个教育系统关工委内部,社区教育工作逻辑逐渐理顺,不仅有专门推动工作的机构和平台,而且有顺畅的沟通机制。自2002年设立教育部关工委社区教育中心以来,教育系统关工委有了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通过组织培训、编写内刊、承办会议、运营网站、微信公众号和联系点工作交流群等方式,广泛团结了热心社区教育的各地关工委和教育系统的同志们。工作文件和社区教育年度会议成为教育系统关工委例行的工作方式。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关工委每年年末都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代表同志举办社区教育工作交流会议。自建立社区教育联系点以来,参与到社区教育工作交流会议中的各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代表同志既有来自各省级教育关工委的,也有来自联系点社区及其对应的基层教育关工委的。教育部关工委的领导与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同志们相聚一堂、交流经验,有效推动工作向前发展。此外,区域内组织交流学习也成为常态化的工作举措,比如重庆市万盛经开区自2013年开始举办的季度镇街交流会就是一种典型做法。
其次,教育系统关工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与社区配合开展工作。社区关工委与教育系统关工委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成员也是社区居民,而且,基层教育系统关工委和社区关工委,都接受地区关工委的指导。由此,教育系统关工委与社区就有了联系,也有了开展社区教育的途径。在近年来建设联系点的过程中,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其一,当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成员同时也是社区居民时,他们常常会被聘请为社区关工委顾问或成员,指导和参与所在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例如江西省新余市龙州社区的关工委顾问就是区关工委成员之一;其二,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紧密联系地区关工委,通过地区关工委组织召开联席会议、链接资源,推进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
最后,在社区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各地关工委重视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与制度,推动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在不少地区,根据关工委的常规工作制度,社区教育方面的工作也形成了“年初计划、年内实施、年末总结交流”的工作流程。在很多联系点社区开展社区关爱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也逐步建立了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活动的立项、举办、总结、归档流程逐渐明确,人员职责、人员管理、物资和场地使用规范等细化的制度得以建立。
2.工作网络完善
运行良好、配合得当、完善的工作网络,对于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社区做好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十分关键。这个工作网络既涵盖教育系统内部,也吸纳了更广泛的社会力量。首先,教育系统关工委自身拥有广泛的工作网络。教育部关工委与各级教育关工委和学校关工委保持指导关系,各级教育关工委和学校关工委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教育部关工委一直关注社区、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从成立之初就多方探索社区教育的开展方法。2012年之后,教育系统关工委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调研、推进的力度显著增强。社区教育联系点的设立,更是将省、市、县、区等多级教育关工委广泛联络起来,逐步编织起推进社区教育完善的内部网络。推进力度增强、网络编织得当,带来的典型效果之一就是,那些原来以“孤军奋战”的方式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离退休老教师,逐渐得到了教育系统内部广泛力量的支持。例如,在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社区,退休教工陈惠民同志于2000年创办的“暑期文明学校”,原先是自筹经费、师资,2013年后由社区主办,得到了学校大学生“博雅志愿服务队”的人力支持,师资、场地、经费也都更有保障。
在推进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系统关工委还与其他力量共同构成了覆盖面更加广泛的工作网络。通过强化与地区关工委、社区的联系,教育系统关工委与地区关工委的“五老”协同开展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各地“五老”讲师团人才济济、各展所能;各地的社区将“共建、共享”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凝聚资源和构建网络的方式,如世纪城社区“1+2+N”工作模式、龙州社区“三工”联动模式、东街社区“互融共享”工作方法等,凝聚了众多的社区关爱教育力量,其中都有教育系统关工委的“五老”的身影。
3.工作内容创新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社区教育工作以青少年德育为核心。“五老”同志们围绕德育主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等相关教育。为了激发青少年的兴趣、真正达到育人效果,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创新方法,邀请历史亲历者为孩子们讲故事,活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功章等具有历史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等优秀的非物质资源;将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引入社区,通过读书、演讲、征文、朗诵等德育载体启迪青少年。同时,不少地区的教育系统关工委还结合“五老”特长、考虑社区需求,开展科学文化、艺术特长、家庭家风、文明素养、关爱帮扶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其中融入“大德育”的观念,配合主渠道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不断完善内容、规范形式,各地逐渐创造出许多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的青少年德育品牌项目,如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福州市水部街道建华社区“关工委红色大讲坛”,以区域历史教育为内容的上海市杨浦区“人文行走”项目,以书画教育为特色的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杜老师工作室”,等等。
(二)理论研究
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实践成效的同时,教育系统关工委也重视理论方面的挖掘与积累,并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形成“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深化、运用理论成果推动实践”的良性循环。多年来,教育部关工委和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围绕社区教育开展实地调研、专题讨论、理论研究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理论研究传统。
1.教育部关工委引领创新
教育部关工委是教育系统关工委的“领头羊”,居于整个教育系统关工委组织的指导地位,其工作风格和工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工作。教育部关工委从1998年起就开始关注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社区教育中心成立之后,教育部关工委部署社区教育中心开展课题研究、内刊编辑等工作,极大地深化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社区教育中心在前期参与多项社区教育相关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于2012年在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9个省份进行社区教育工作大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概况。这些工作为后期深化社区教育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2019年,教育部关工委再次将理论研究工作深化,部署社区教育中心启动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研究,总结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历程与工作方法,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2.基层加强调查研究
在教育部关工委的指导和影响下,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坚持深入基层社区、学校,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脉搏和关工委工作的现实情况,所得成果作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实践的参考,以调研成果推动实践深化。自2014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关工委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了解情况,先后到青山区、江夏区、黄陂区等区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关工委工作动态,形成专题报告,发挥了参谋作用。2013年,在“假日学校实验项目”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特色实验项目课题之后,为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工作实效,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关工委积极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推动了“假日学校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2016年,江西省新余市教育局和新余市关工委开展中小学生社区教育情况调研,撰写的《江西省新余市中小学生社区教育状况及思考》调研报告,服务于之后开展的社区教育联系点建设工作。
3.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理论来源于实践。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有效推动实践的深化。一些地区系统总结当地开展时间长、影响广泛、社会反响好的品牌活动,突出地方特色,不断推广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优秀经验,如吉林省的《关于打造品牌的探索和思考》,河北省的《关于我省“四点钟课堂”实践与发展的思考》等。福州市军门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如何”的嘱托,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区治理模式,总结、提炼出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囊括了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社区工作内容。2015年,社区教育中心在教育部关工委的部署下开展了关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征文活动,得到全国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积极支持,收到来自23个省份的604篇文章,择优汇编成《全国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集》。这一论文集集中展示了2015年之前教育系统关工委在社区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对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工作思路、制度机制、方法路径等进行了多方探讨。从2019年开始,《社区教育》内刊每一期都邀请一个地方做系统性的经验组稿,每组大约7篇稿件,从多个侧面展示当地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迄今为止,已有重庆市万盛经开区、江西省新余市、江苏省镇江市等几个地区的稿件相继刊出,后续还可期待更多地方的优秀经验总结。
4.创新青少年德育工作思路
德育是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系统关工委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部关工委先后申报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为引导家长建立科学育儿观念、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拓宽青少年德育内容、开拓社区作为新“阵地”、推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在教育部关工委的指导下,教育部关工委理论研究中心开展“关工委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研究”,推动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也长期积极开展青少年德育理论研究,产生了许多优秀成果。2013年,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研究成果《当代关工委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教育任务——加强青少年“中国梦”教育的几点思考》一文,根据顾秀莲主任指示、省委领导批示,制成多媒体课件,在全国培训和理论研讨班及福建全省中小学播放后,引发热烈反响,既丰富了“中国梦”的工作内容,也为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优质素材。2015年起,在教育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贵州省贵阳市通过整合资源,初步构建了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正式出版了《阳明先生孝道思想与贵州孝行故事》《茶文化市民学习读本》等学习教材,丰富了当地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
(三)社区教育工作的意义
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主要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解读。
在微观的个体层面,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社区教育工作,对于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五老”志愿者都有重要意义。首先,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直接受益,多了一条提高综合素养的路径。教育系统的“五老”人员有教学热情,也有教学能力,在社区教育工作中,“五老”发挥自身特长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相关的德育活动和辅导作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的智育活动,从思想道德和能力素养两个维度助力青少年的成长。其次,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五老”人员积极参与中小学课后管理工作,弥合了家长下班和孩子放学的时间差,解决了家长辅导孩子的困难;相关的家庭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和家长的需求,转变了不少家长和隔代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五老”志愿者而言,社区教育相关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老有所为”的平台,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使他们获得了自豪感和幸福感。教育系统关工委很多成员都是一辈子奋斗在教育战线,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同志,后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让他们退休的生活再次充实起来;党和政府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关注,对优秀“五老”的大力表彰,青少年及其家长对相关活动的欢迎、对他们的尊敬,肯定了他们的工作价值,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在中观的区域层面上,社区教育直接面向居民,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素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教育系统关工委社区教育工作的主体对象是青少年及其家长,通过面向这两个群体的工作带动区域整体的进步。教育系统关工委协调区域内的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工作,逐步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网络。面向家长和隔代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以及通过青少年“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能够带动家长观念的进步,推动社区文明的发展、“五老”志愿者主动承担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相关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发扬志愿精神,带动区域内其他成员,可以分担社区工作人员的部分工作,壮大基层社区工作队伍,协助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和谐。重庆的经验表明,有的“五老”志愿者本身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也让社区能随时关注到他们的动态、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看,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创建文明城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符合国家发展大局的要求。首先,有利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一方面,老同志通过社区关爱教育平台和家长学校等渠道,各展所能帮助青少年及其家长,促进他们不断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另一方面,提供社区教育服务,也要求老同志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其次,在实践中,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工作密不可分,区域层面的社区治理工作有效改善,对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参与开展的社区教育,能够将社区建设和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在江西省新余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地,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社区教育内容之一,开展环保教育;在江苏省镇江市,社区和学校联合,根据自身特色开展老少共建的教育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为契机,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同时面向青少年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在陕西省西安市,将未成年人教育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正如老同志们所言,社区是全国的窗口,是国家的细胞,在社区做好育人工作,有利于促进社区稳定和健康,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1] 张凤山主编:《关工委工作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