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70周年校庆70篇优秀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企业安全评价的探讨[1]

崔国璋 于美荣 周毅斌

一 问题的提出

自1988年1月1日原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颁布执行《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以来,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已严肃地排在各产业部门、各地区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目前,除机电工业部外,国家核工业总公司、航空航天部等产业部门,湖北、哈尔滨等省市正在按照本行业和本地区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稳步扎实、卓有成效地开展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例如,1988年以来,机电部所有经过安全性评价的140多个大中型企业基本上消灭了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仅发生6起。近几年,在全国工伤事故有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湖北省1989年因工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32%。其他许多产业部和有关系统,如冶金部、化工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煤炭部、石油部,以及劳动、经委、保险,消防等系统,都在研究制订或准备实施本系统的企业安全评价标准或实施办法。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未来几年,企业安全评价工作有可能在全国各行业、各地区全面展开,从而加快企业安全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进程。

从国内外安全系统工程发展情况看,企业的安全评价可以说是我国首创。国外安全系统工程研究开发较早的美、日等国,安全评价仅局限于装置投产前的评价,从未报道过如何开展现有企业的总体评价。1974年英国化工协会尽管制订了《企业安全活动评价》标准,其性质仍是各单项内容的优劣,而无企业总体评价的计值标准、查证测定方法,更无定量的安全等级指标,基本上仍停留在安全检查表的水平。就此而论,我国的企业安全评价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和探索性。

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安全评价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各行业、各地区在研究制订企业安全评价标准时所遇到的有争议的原则问题,尽力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在,很有必要对企业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开展广泛的讨论,交流经验,吸取教训,逐步建立我国的安全评价理论体系、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体系,以至整个安全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

根据国内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企业安全评价基本可归纳为: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价和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三种评价均有各自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目的,三种评价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三者的结合构成企业的总体安全评价。

二 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

所谓固有危险性,是指系统由设计、制造、施工等因素决定的、先天存在的危险性。企业固有危险性是企业各系统固有危险性的总和。

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全面查找企业各系统存在的固有危险性,并根据其形成事故的概率和损失严重度确定企业事故风险大小的过程(事故风险系指单位时间内企业可能承受的事故损失大小,它是由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决定的)。其目的是为国家监察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实行宏观控制和指导提供科学依据,使其按照企业的危险等级不同部署监察和管理干部力量;重点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并依据企业固有危险性大小下达合理的安全指标;为保险部门的企业事故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使领导明确不同危险等级的危险点分布情况,加强企业的微观安全管理。由此看来,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是企业安全评价的基础。

对于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目前国内提出了几种评价方法,其中以《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中工厂危险等级划分方法较为合理,便于实用。它是“根据机械工厂使用的设备(设施)及物品的种类,通过对我国机械行业1068个重点企业35年来事故的统计分析,鉴于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及发生事故的灾害程度,确定了16种设备(设施)及物品作为机械工厂危险等级划分的基准,用这16种设备(设施)及物品来反映和衡量企业拥有的危险程度的大小”。其评价式为:

其中,T——企业危险程度(即企业固有危险性指标值);

N——处于Ⅰ类(低)危险容量的设备(设施)及物品的种类数;

N——处于Ⅱ类(中等)危险容量的设备(设施)及物品的种类数;

N——处于Ⅲ类(高)危险容量的设备(设施)及物品种类数;

C、C、C分别为10、20、30。

(详见《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一书)

这种建立在多年大量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的企业固有危险性指数计算式,应当说是比较接近实际的,基本能够反映工厂固有危险性大小,且计算简便。对于拥有大量事故资料和数据的行业,很有仿效的使用价值。

其不足之处是,公式简单地以处于不同危险容量的设备(设施)及物品的种类数与相应权重之积相加的办法计算企业固有危险性指数不够精确。按(1)式计算,1吨锅炉和40吨锅炉的固有危险性是10 ∶20的关系,且10吨锅炉和40吨锅炉是20 ∶20的关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应当说,以危险性指数代替风险率进行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近似,而以16种代替工厂所有设备(设施)及物品又是一层近似,再以危险容量分段确定权重已是第三层近似,这样多层近似就造成了评价失真,因此,建议该式改写为:

式中,R——工厂固有危险性指数;

n——有代表性的危险设备(设施)及物品的种类数;

Ci——某种危险设备(设施)及物品的单位容量的权重;

Ni——工厂拥有某种危险设备(设施)及物品的总容量。

对于事故资料不足以建立上述关系式(2)所需要的统计数据的行业,建议采用以风险率为依据的单元固有危险性指数评价法,求出各子系统或装置的固有危险性指数,然后以求和的办法,求出工厂固有危险性指数。

风险率是事故发生概率P和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积,即R=PS。

统计数据少就难于取得准确的概率数据,只能用相应的指标值表示。例如,某装置国内仅有十几套,运行至今10年中未发生过事故,则看国外有无发生事故的报道,若无,称基本不可能;若有,称极少可能;若国内发生过一例(相当10-2~10-3/台·年),称很少可能;发生过二三例(相当2×10-2/台·年),称可能;发生过几例(相当5×10-2/台·年),称非常可能……然后,对各定性概念给出不同的指标值(见表1)。

表1 事故发生概率指标值Pi

表2 事故严重度单位指标值

事故损失严重度指标值的确定,根据全国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劳动人事部〔1988〕1号文件《关于企业升级中考评安全问题的暂行规定》,“对于生产作业危险程度小,难以制订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的行业,企业在升级考核年度和申报期间发生死亡事故致死1人以上(含1人),或重伤事故3人以上(含3人)原则上不能升级。一企业升级考核年度和申报期间发生无伤亡人员的重大经济损失事故,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或发生1万元以上(含1万元)、10万元以下的无伤亡人员的较大经济损失事故2次以上(含1次)的,不能升级”。这样就把死亡1人、重伤2人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的无伤亡事故等同看待,均作为企业升级考评的否定指标。据此可以确定严重度单位指标值。(见表2)

系统事故严重度指标值Si为:

子系统风险率,或口子系统固有危险性指标值为:

工厂固有危险性指标值为:

三 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价

企业安全管理现状是指企业本身对有关安全的决策、组织、规划、制度、资金、人员、机械设备、工艺技术、环境等诸方面的管理状况。

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就是衡量企业按有关法规、标准、制度及工艺要求对固有危险性实行控制的有效程度的评价。它是企业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效能,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危险因素的控制状况,确定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找出薄弱环节,以采取相应措施,使企业固有危险性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可与目前国内正在实施的企业升级挂钩,把企业升级标准中国家规定的安全指标具体化。安全评价标准为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了标准的方法和应达到的目标,为企业微观安全管理提供完整的安全信息,使企业从传统的安全管理逐步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过渡。

目前国内开展的企业安全评价,大多是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例如,《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中的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综合管理评价是对企业行政管理方面的安全评价,危险性评价是对技术、设备、设施等安全管理状况的评价,作业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的安全管理状况的评价。

实践证明,《机械工厂安全管理评价》标准适用于机械行业和类似行业,评价工作取得了成绩,正广泛应用。但必须指出,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实践刚两年多,不可能就尽善尽美,随着企业安全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该标准在实践中定会逐步完善和发展。

本文提出一个基本适用不同行业的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模式,供同行们讨论。

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评价,涉及企业的所有方面,为了便于评价,我们将整个企业划分为若干系统,如综合安全管理、生产、生产辅助、公用工程、储存与运输及其他系统,再把每个系统划分若干单元。评价时,由单元评价系统,由系统评价企业。这样,尽管企业类型不同,其评价结构可保持基本不变,仅变更单元评价内容。

综合安全管理评价是评价一个企业行政管理功能,即安全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综合安全管理评价主要评价企业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及领导指挥作用,是衡量企业是否真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标准。企业安全生产,关键在领导,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措施得力,就可以使企业安全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说明综合安全管理对企业总体安全状况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被管理的各子系统固有危险性受控程度则体现了综合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由于评价是在预先安排的、短时间内进行的,对企业来说,难免存在一定的突击性,有必要用综合安全管理有效度α进行修正。据此,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价模型如下:

式中,A——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价值;

mi——系统安全评价值;

α——综合安全管理有效度;

i——系统序数;

ki——系统评价权重系数,且

n——系统数。

综合安全管理有效度α是综合安全管理评价值z与目标值Z之比,即是企业各系统固有危险性受控程度的评价,它是各系统评价值的加权平均值,是保证企业评价值A与系统值mi;采用统一的计分制。

系统评价的权重系数ki,以及子系统评价的权重系数kii,均以其固有危险性大小为标准确定,即:

其中,R——企业固有危险性指标值,Rij——子系统固有危险性指标值,Ri——系统固有危险性指标值。

综合安全管理评价值z参照《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有关部分,通过实际评价取得。

各系统安全评价值m可采用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安全评价值mu的加权平均取得,即

其中,i——子系统序数,n——子系统数。

子系统安全评价值mij,按照评价标准给定的子系统安全评价表进行评价取得。

子系统安全评价表的设置按各行业所有子系统类型设置,使评价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要注意评价时可能出现空项问题,即评价某企业时,可能该企业不存在某些子系统。

考虑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对出现空项(缺少某些子系统)的系统评价计值可采用:

其中,S——系统中有的子系统序数,r——系统中有的子系统数。

所有子系统安全评价表按统一的计分制设定评价目标值,按各评价项目所涉及的各固有危险性大小分别赋值。

考虑全企管〔1988〕1号文件规定的事故指标的否定作用,可以在评价标准的综合安全管理评价部分加入事故指标条款,并赋予相应比例的评价目标值,即可起到否定作用。

四 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

企业现实危险性是指企业在安全评价时实际存在的危险性,也就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安全管理(安全行政管理、安全技术及设备设施管理和安全环境管理等)使企业固有危险性得到控制。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同,企业固有危险性的受控程度也不同,因此,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没有得到控制的危险性,而企业事故的发生就是由这部分危险性所引起的。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是对这部分危险性的评价。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建立评价企业现实危险性的关系式

式中,H——企业现实危险性指标值,B——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目标值,A——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价值,R——企业固有危险性指数。

这里,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度,而是企业固有危险性未受控程度。

由此看来,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只是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和安全管理现状评价的结果,并无烦琐的评价过程。

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总体危险现状和水平,便于监察、监督和管理部门全面掌握本地区、本行业,以至为全国重大危险源(企业、单元)的分布状况及动态提供信息,为制订法规、政策以及宏观指导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为保险部门合理收取企业的保险费和事故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

五 结尾语

综上所述,企业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企业固有危险性评价、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评价和企业现实危险性评价。三种评价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企业安全评价的有机整体。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企业安全评价的理论体系。从目前国内企业安全评价的实践来看,由于理论工作未能跟上迅速发展的形势,存在着不同行业各行其是,评价方法科学性不强,评价结果可比性差等问题。只有建立完整的科学的企业安全评价理论,才能使从事企业安全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工作者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使企业安全评价工作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肇瑞、崔国璋:《安全系统工程》,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2.机械工业部质量安全司:《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3.全国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等〔1988〕1号文件《关于企业升级中考评安全问题的暂行规定》。

4.哈尔滨市劳动局、哈尔滨市总工会:《哈尔滨市易燃易爆作业场所安全评估标准》,1989。

5.冶金部环保安全技术研究院:《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1989。

6.化工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1989。

7.广东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工厂危险性分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1989。

8.江苏工学院:《兵工机械企业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标准的研究》(征求意见稿),1989。

9.核工业部安发〔1987〕32号文件《核工业部核设施安全分析报告审批管理规定》。

10.航空部航调〔1988〕310号文件《关于试行危险点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

11.北京化学总工业公司:《化工厂安全预评价标准》,1988。

12.中国石化总公司企业安全评价实施办法课题组:《企业安全评价现状国内调研报告》,1990。

13.隋鹏程:《安全管理大全》,重庆市劳动局、重庆市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14.张维久等主编《哲学自学教材》,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8。

16.张巨青等:《逻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17.钱学森:《系统工程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

18.《列宁选集》。

19.阮崇武等主编《安全知识实用大全》,文汇出版社,1990。


[1]本文发表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1年第1期。崔国璋,原中国工运学院劳动保护系教授;于美荣,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周毅斌,昆明焦化制汽厂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