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工会的社会稳衡功能[1]
许晓军
我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确保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平衡地不断发展,是我国工会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然而,工会的社会稳衡功能却不属于它的外在职能,而是以某种形态表现出来的潜在功能。工会的外显功能,是工会职责与其直接社会效果的外在统一。工会的潜在功能则不由职责所直接要求,而是在无形中由工会的自身存在及其各项具体活动所引发的间接社会效果,是工会对更为广大的社会体系和社会进程产生的客观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间接的、隐蔽的、不引人注目的,因而是潜在的。
工会之所以具有社会稳衡的潜在功能,在于我国工人阶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而工会又是我国工人阶级最为广泛的社会群众组织,是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我国工会在社会主义时期又是如何实现它的社会稳衡功能的呢?
一 工会的社会监督功能
工会的社会监督,既取决于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的要求,又是为了保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和克服腐败现象,关系着社会主义社会能否稳定平衡地向前发展。
工会进行社会监督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职工群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会是群众性组织,它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主要还不是直接的管理和决策,而是通过监督对管理和决策施以影响和约束。工会监督是对社会管理的一种合法有效的制约手段,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使管理和决策不背离工人阶级的利益。
社会监督有多种形式。有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有各专业职能部门的监督,有党组织系统的监督,有法律部门的监督,有舆论工具的监督,也有人民群众的监督。工会的监督就是代表职工进行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社会监督。
工会的社会监督主要是通过民主方式实现的。在基层主要是通过职工代表大会、企业管理委员会等形式;对各级工会领导机构来说,则主要是通过参政议政实现的。工会通过批评、揭露、举发、控告等方式克服各种危害职工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制止各种类型的违法乱纪,并监督有关部门对职工群众的来信、来访、申诉及时予以解决,同时保护举报职工不受打击报复。
工会实行社会监督的出发点固然是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但由这项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却不止于此。工会监督既要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充分实现和不受侵害,又具有完善社会生活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的功能。这表现在:一是可以避免各种管理和决策失误带来的社会失衡状态出现;二是利于消除社会腐败,填补党纪、政纪、法规、舆论等项社会监督遗漏的空白,形成完整的社会监督体系;三是通过社会监督使广大职工群众及时了解各种社会问题的事实真相,缓解一些误会引起的不满情绪,形成平稳和谐的社会环境。总之,工会的社会监督能够使社会生活得以稳衡地运行。
二 工会的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控制是保证社会的稳衡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许多社会矛盾引发甚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改革开放又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社会控制便显得更为重要。
在体系结构完善的社会里,任何社会组织机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可以为社会控制作出特定的贡献,工会组织也不例外。社会控制即是指社会对其成员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使其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工会的社会控制可被视为非正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控制的目的是对社会违规行为进行限制和束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违规行为败坏社会风气,既损害了国家利益,也直接侵害了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工会的社会控制功能,就是对这些违规行为执行某种形式的干预。当然,应当明确的是,工会社会控制的对象主要是它的会员及其相关边际的群体。
我国工会在社会控制体系中所发挥的特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违规行为的内在化控制方面,以及少量的非正式社会制裁。社会对其成员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力量强制的社会控制,另一种是内在化的心理控制。内在化社会控制是指受控对象将一个群体或社会的共同规范接受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它。这表现为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共同准则的自觉性、道德意识和良知感。社会控制的内在化是控制违规行为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工会恰恰在这方面发挥的功能对本群体成员来说影响力最大。工会具有教育职能,工会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有助于实现职工群众的继续社会化(即在成年之后继续学习和熟悉社会规范的过程)。通过工会对职工群众的社会化教育,可以切实有效地实现内在化的社会控制。这表现为一方面是直接进行有关纪律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使职工群众知道什么应该做、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不可以做,启发职工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除此之外,工会也可通过外部压力对职工群众实现社会控制。这种外在压力不是军队、警察等专政工具对违规行为的正式制裁,而是某种并非法律、政纪手段的软约束。这种非正式制裁的软约束,可以针对某些范围内的违规行为,采取绝大多数工会会员全面抵制、监视、舆论压力等群众性方式,迫使企图违规者在这些压力下就范,以实现社会对群体成员的有效控制。
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的社会控制功能还表现在由于工会与政府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是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因此,工会实现工人阶级群体利益目标的活动,通过工会的有效工作,控制在合法活动的范围之内,从而避免反社会行为的出现。也就是说,工会是通过合法途径来实现职工群众利益目标的。列宁关于“工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这一基本思想,就体现了工会的社会控制功能。
三 工会的社会调节功能
保持社会的稳衡发展,需要缓解各种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格局中,存在着各种利益矛盾,处理不当是不利于社会安定的。虽然党、政府和法律部门都在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但各种利益性群众组织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工会与其他群众组织相比而言,这方面的功能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阶级的群众组织。
工会的社会调节功能可以概括为几种类型:一是工会的内部自我调节。内部自我调节是指工会对本组织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调节机制。工会是由具体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其成员的具体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作为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就必然要通过调节内部利益矛盾来实现利益整合的要求。只有如此,工会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为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开展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工会内部的自我调节就成为工会社会调节功能的基础和首要步骤,没有这种调节,工会的其他调节也无从谈起。
二是工会的外部对应调节。工会的外部调节对象,是对应于工会代表权限范围以外的其他社会群体。由于工会不是全民组织,不能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工人阶级成员的利益与其他部分并非完全一致,有些利益是在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彼涨此落的关系,因此,有可能带来一些利益冲突。如果这些利益冲突不能及时得到调节和缓解,就可能使社会矛盾尖锐化,带来消极的后果,破坏社会的稳衡发展,致使各个社会利益群体受到损害。这就表明,工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大前提下,为更好地实现本阶级成员的利益,就需要经常不断地与利益相关的其他社会群体协调关系,调节利益矛盾和冲突。
三是工会的上下沟通调节。工会不仅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实现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调节功能,而且也实现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职工群众个体利益之间的利益调节功能,这种调节主要是通过工会的信息沟通实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除了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外,也开始注重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纵向关系得到调整,三者利益的适度关系对社会的稳衡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处于一种微妙的位置。这个位置决定了工会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的利益,从而确定了工会工作的新角度,即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为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体的共同利益,调节相互之间的某些利益矛盾和冲突。工会实现这种纵向利益调节的主要手段便是信息的沟通,顺畅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工会通过自身的有效工作将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体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现实的、不断调节相互关系的利益共同体。
四 工会的社会公平功能
一个社会如果把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对立起来,忽视社会公平,以为社会效率才是唯一目的,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很快失去稳衡机制,造成社会混乱,其结果会极大地阻滞社会效率的充分实现。因此,社会公平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因素,社会公平实现得愈充分,整个社会的发展愈稳定平衡。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正是由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才得以使潜藏于劳动者身上的社会生产力焕发出来,推动社会效率的充分实现。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又是有矛盾的。过去我们曾长期把平均主义误作为社会公平的体现,这就使人们丧失了竞争意识,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社会公平的扭曲造成了社会效率的低下。而在近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又出现了只要社会效率,不要社会公平的偏差,不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不合理收入差距愈来愈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正确政策的重要前提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但一些人却在利用投机倒把、偷税漏税,或政策空隙、社会地位及手中权力来加以实现,致使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平感遭到极大伤害,反过来,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下降,又影响了社会效率及社会安定。因此,妥善处理好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稳衡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工会是追求社会公平的组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工会也需要兼顾社会效率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因为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就否认工会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如果这样的话,工会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将混同于单纯追求利润的社会经济组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稳定平衡也将被打乱,一边倒地只要社会效率,最终只能是破坏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因此,工会区别于一些社会经济组织,侧重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工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社会公平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分配领域,并将平均主义的过时口号作为追求社会公平的目标,而应当使社会公平体现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社会政策和实现条件平等方面。在社会分配领域,则注重于劳动贡献与经济收入的合理化结构,缩小那些职工群众无法接受的不合理差距,如权力差、人际关系差等。只有这样,工会在实现社会公平上才能有所作为,并保障社会效率的充分实现。此外,工会有责任改造职工群众传统的平均主义社会公平观,强化他们的公平竞争意识,调整那种不比贡献比报酬的心理结构,从而使职工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要求不表现为削弱社会效率,而是在促进社会效率方面得以充分表现。总之,工会追求社会公平的最终结果,应当是社会稳定平衡的充分发展。
五 工会的社会文化功能
社会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即可以通过共同占有的文化将不同类型的人们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群体或社会。工会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社会主义社会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原因在于工会文化,即工会所弘扬的文化实质上是工人阶级文化,其基本方向是同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的,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居于领导地位的国家,工会文化发挥整合功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工会如何实现文化整合功能呢?这种整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就是价值观整合。狭义的社会文化即指精神文化,其核心便是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价值观也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工会成员虽然还无法全部都具备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但他们的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是忠诚的,工会基本会员群众的价值观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即使某些职工接受了一些其他价值观体系的影响,但工会只要能充分发挥出“共产主义学校”的作用,就能使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始终在职工群众中占主导地位。工会通过它的思想教育活动,实现文化整合的最基本要求。
工会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工会的组织目标。作为一个社会利益群体的代表,工会组织目标就是工人阶级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工会的这一目标也许同一些其他社会组织(主要是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组织)的目标不相一致,会产生某些目标冲突;在工会组织目标体系中,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当前利益也会有一定的矛盾;工人阶级内部各个群体也有各自具体的目标追求。但是,由于工人阶级利益的最大化具有综合性的丰富内涵,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一工会目标是得到国家和各种社会组织认同的,并具有合法的充分依据。工会追求的利益目标是工会内部价值观取向一致的基础,也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取向基本吻合。这种利益目标只要没有被歪曲,充分实现工人阶级利益的最大化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工人阶级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有机结合,工人阶级内部各个群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便可以达成社会价值观念最大范围的共识,实现工会文化整合的社会稳衡功能。
六 工会的社会保障功能
我国工会的社会保障功能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是举足轻重的。企事业单位内的职工是我国城市人口的主体,妥善解决他们的劳动就业、工资待遇、饮食、居住、子女抚养、疾病治疗、业余娱乐生活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基本稳定。如果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不能使社会保障事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就会给城市人口的大多数带来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无法安心于生产和工作,从而造成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紊乱,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的失控和动荡。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既要具备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又要完善社会生活的保障机制。可以说,社会保障已成为职工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而我国的工会组织恰恰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集体合同制补充和完善劳动合同制,为职工在企业内的权利义务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条件。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看,国家为克服“铁饭碗”“大锅饭”的弊端,逐步在企事业单位中推行劳动合同制和优化劳动组合,取消同工制度中对职工一包到底的政策。但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制度改革为职工就业工作保障和失业生活保障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使劳动就业制度更趋完善的过程中,工会所大力推行的集体合同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这是因为集体合同能够弥补职工个人与工作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的缺陷。首先,集体合同可作为劳动合同订立时有关责任和权利的依据。其次,集体合同可以在社会还无力全部承担职工生活保障的条件下,通过增加相关条款使职工的部分保障权益在企事业单位内得以实现,避免职工处于生活保障的真空状态中。最后,由工会出面与企事业单位订立集体合同,有助于使合同得到充分的履行,并通过组织手段调处违反合同的行为,强化职工个人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可靠性。因此,用集体合同覆盖劳动合同,是工会实现其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活动之一。
二是工会为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在物价、工资领域内开展的活动。据统计,由于近几年来物价上涨过猛,影响了一部分职工家庭实际生活水平,再考虑到全国有2000万离退休职工的生活要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所形成的社会问题就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工会已向有关部门提出两项保障职工基本生活水平的物价、工资方案:一项是建立和实施物价指数与职工基本生活费用挂钩的补偿办法,另一项是确立和实施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制度。
职工的基本生活费用与相应的价格指数挂钩,是一种物价补贴方案。把每个职工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平均消费支出作为挂钩基数,乘以一定时期相应的基本生活费价格指数上涨率,再乘以职工实际赡养人口系数,所得的数额便是每个职工应得的物价补贴额。
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制度,是一种水平工资制度。它把职工的工资收入划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最低生活保障工资,用以保障职工本人及其平均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费用,即上述与物价指数挂钩的部分,这部分工资应经常及时地调整水平线;另一部分则是按劳分配所得的工资,如岗位工资、结构工资、等级工资和其他分配收入等,作为与劳动贡献、个人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挂钩浮动的部分,应适当地拉开档次,克服平均主义。
上述两个物价工资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并在此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三是工会的集体福利事业,为职工社会生活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保障条件。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发达,职工消费水平还很低,第三产业发育得又不成熟,单纯依靠市场很难解决职工的吃、住、行、医疗、保健、抚养、娱乐等各项社会生活问题,工会的职工福利事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与安定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工会开展的职工福利活动主要是:1.配合和监督落实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福利措施得以实现,工会既要配合行政管好用好职工福利基金,又要协助监督行政办好职工食堂、宿舍、托幼园所、浴室、医疗卫生等设施,保障职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2.工会通过手中所掌握的大量图书馆、文化宫、俱乐部、影院礼堂、体育设施等举办职工文化福利事业,为职工的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食粮,保障职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的凝聚力落实于寓教于乐的活动之中;3.工会组织职工群众互助互济,共谋集体福利事业,在国家还有困难的时候,工会兴办的职工互济会、职工住房建房合作基金会、职工消费合作社、职工扶贫救急济难基金会和职工福利基金会等,解除了许多职工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生活的安定;4.工会负责批准发放的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也为职工克服一些特殊困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是工会的社会保险工作,为职工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必要的保障。社会保险是一种维护稳定的社会安全制度,我国工会在20世纪50年代曾全权管理过国家的社会保险工作,以后改为由政府劳动部门主管、工会协管,但工会保险工作的社会意义仍是不可低估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疾病医疗保险、老年退休保险、伤残待遇保险、生育抚养保险、死亡抚恤保险、供养亲属保险和离职待业保险等。工会的社会保险工作主要是:1.参与社会保险法令、条例的制定,并协助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行政的贯彻执行;2.与劳动部门共同管理或单独管理企事业的劳动保险业务工作;3.具体组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日常活动,如防病防伤、伤病员慰问、退休职工的服务和管理等;4.受政府委托主管工人疗养院和休养所;5.协助政府建立和完善待业保险制度;6.依靠职工建立群众性的补充保险事业,如建立养老互助补充保险等。
综上所述,我国工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与平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国工会的这种社会稳衡功能必将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1]本文发表于《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2期。许晓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工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