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政策演化与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截至目前,国内外有关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见,即使有零散研究也主要偏向全国范围宏观视角抑或典型省区市、代表性地级市的政策演变或脉络梳理,对类似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人口政策研究更为鲜见,这也彰显了本书可能的边际贡献。

1.1.1 国外研究

在国外较为鲜见的研究中,有部分学者使用“以户口为中心的战略”来形容中国流动人口政策和体制的特点(Cheng,1991;Chan,1992,1999)。Cook(1999)认为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一旦农民成为剩余索取者,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非农产业的高报酬就吸引劳动力跨部门和跨地区转移。

1.1.2 国内研究

即使在国内,有关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政策这一领域的直接研究也并不多[2]。一方面,主要聚焦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政策演进特征研究。如尹德挺和黄匡时(2008)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从开放到管制再到融合的演进过程,当下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的理念要求强化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而Fan Shide和Jiang Debo(2014)从宏观视角更进一步对长期以来学界视野中的中国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宏观政策进行了反思,给出了新的内涵界定;汪继业(2015)对农村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变也主要持从限制到融合的观点,而且他认为我国的这一政策演变主要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中实现的,进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呈现渐进性、现实性和市场导向性三个突出特征;张希(2019)则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流动人口政策演进过程,并认为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先后经历了两次允许自由流动和流动管制的交替演进周期,而改革开放以来则先后经历了放开、管制、加快、深化四个阶段。与之相同的是,陆继霞等(2019)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流动政策进行了回顾,认为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先后经历了自由迁徙与有计划迁移并存、严格控制与城市人口下放、迁移松动而流动管制、引导流动、城乡融合等相对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他的直接的政策梳理还聚焦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演化脉络(李飞孟等,2006;柳彦,2006;徐程媛,2009;李厚刚,2012;樊士德,2013)。

另一方面,体现在部分学者对个别城市的流动人口政策的探讨,比如黄匡时和王书慧(2009)指出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经历了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的演变过程,并提出清除流动人口的融合障碍,保障其合法权益,强化流动人口融合政策的监管和全国性协调,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构成促进由社会排斥向社会融合转变的重要路径;黄育贤(2019)对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专题探究,并进行了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制订高效的管理方案,关爱流动人口,加强优质管理服务,重视对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不断探索完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有效措施等;李桐(2020)则对广州市流动人口政策的演进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认为当下政策存在功利化、法律体系不健全、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等不足。

而较为间接的研究大多是隐含在对其他问题探究的较为零散的“对策建议”式的结论当中,主要对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完善进行了思考。有学者认为政府应改革与完善产权、户籍等制度,尤其是进行疏导性的制度改革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杨云彦,1999;王西玉等,2000;王德文等,2005);蔡昉和都阳(2004)指出对劳动力流动的合理调控,需要旨在疏导的制度改革;罗仁朝(2004)提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属地化管理,而属地化管理要求流入地政府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居民来管理和服务,而不应该差别对待;都阳(2010)针对劳动力市场的新形势,提出转折时期进一步深化公共政策改革的具体措施。此外,一些学者偏向将中央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的微观干预均纳入政策范畴(宋洪远等,2002)。黄晨熹(2014)针对我国城市外来流动政策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吕玉广和郭松(2014)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王玉柱和周亦奇(2014)提出从长远来看,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产业结构优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我国劳动力流动政策。蔡昉(2017a)提出通过在相关领域进行体制改革,拆除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农业劳动力得以退出低生产率的农业就业,突破城乡边界进行跨地区、跨产业和跨越所有制的重新配置,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

1.1.3 简要评价

客观地看,上述文献不仅为本书提供了开阔的研究视野,而且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遗憾的是,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针对流动人口政策的直接研究较少见,大多是隐含在对其他问题探究的较为间接或零散的“对策建议”式的结论当中;②已有的大部分文献基本停留在名义上的宏观视角,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流动人口政策探究,而且多半存在着流动人口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混淆的误区;③现有研究多为政策的描述和梳理,而有关流动人口政策的系统评价、评估或监督反馈研究较为鲜见,且偏定性而缺乏定量研究;④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系统和深入的专门研究目前并不多见,而且区域间和国家间的比较更为少见。

基于此,本书在全国流动人口政策演进机理剖析的基础上,着重以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为研究对象,尝试校正流动人口宏观调整与区域微观经济政策二者混淆的误区,不仅梳理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演化脉络并分析内在演变机理,而且对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和评估,其中尤其聚焦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长三角地区的流动人口政策实践是否领先于全国的政策安排和制度供给,既关注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的一般性,也关注其特殊性,在这一过程中,还对长三角地区内部“两省一市”的流动人口政策进行了共性和差异化特征的比较。在对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区域整体的总体分析和区域内部解构分析的基础上,为了给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提供区域和国际的双重参照系,一方面将其与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行区域比较,另一方面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比较,尤其重点分析区域间和国家间的共性与差异化特征,侧重关注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前瞻性,最终期望既为拓展和完善流动人口政策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又为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决策参考,尤其希望能够为政策在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和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