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一 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占86.50%)。从学龄段来看,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的是小学生,其次是高中生,再次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占比依次是:89.49%、85.16%、83.85%(见表2.2)。初中阶段是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对学习呈明显焦虑状态的未成年人占55.67%。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5.11,p<0.01,d=0.22)和城乡差异(t=19.80,p<0.01,d=0.19)。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F=611.02,p<0.01,η2=0.43)。有父母陪伴的未成年人心理更健康(F=58.35,p<0.01,η2=0.27)。

表2.2 不同学龄段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二 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3可知,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惧倾向、冲动倾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孤独倾向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各量表均值上普遍高于男生。由此可见,未成年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未成年男生。

表2.3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检验

表2.3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检验-续表

(二)不同家庭结构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4、图2.1可知,家庭结构(题项“长期与谁生活在一起”)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显著相关。此外,学习焦虑的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心理健康指标,说明家庭结构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状态影响尤为明显。多重比较数据显示,与父母同住的未成年人相比其他家庭结构的未成年人,在各项心理健康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且在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惧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家庭结构的未成年人。由此可见,有父母陪伴的未成年人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陪伴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表2.4 不同家庭结构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图2.1 不同家庭结构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内容量表的平均值

(三)不同学习成绩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5、图2.2可知,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说明,未成年人的学习成绩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表2.5 不同学习成绩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图2.2 不同学习成绩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内容量表的平均值

(四)不同居住地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6可知,农村未成年人在各量表均分上都高于城市未成年人。这说明,城市地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比农村地区高,城乡差别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影响。

表2.6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城乡差异检验

表2.6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城乡差异检验-续表

(五)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7、图2.3可知,家庭经济条件(富裕、一般、困难)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显著相关。其中,家庭经济状况与心理焦虑指标的相关性最高,即家庭经济越困难,学习焦虑和人际焦虑这两项指标得分越高。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表2.7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

表2.7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检验-续表

图2.3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内容量表的平均值

三 心理健康核心指标分析

总体调查结果显示,未成年人对学习轻度焦虑并处于自责与过敏边缘,而对于人际关系则表现适度焦虑,无明显孤独感、恐惧感和冲动倾向,身体状况良好(见表2.8)。

表2.8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核心特征排序

表2.8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核心特征排序-续表

(一)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升学初期由适应问题和学习带来的困扰。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得3分以下为6050人,占总数的12.69%;得8分以上为26538人,占总数的55.67%(见表2.9)。由此可见,当前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着学习焦虑现象,半数以上学生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表2.9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学习焦虑百分比

(二)人际焦虑

人际焦虑是指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退缩。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人际焦虑通常表现为: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就总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这种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的人具有退缩、过于老实、提心吊胆、没有魄力、不敢讲话等特点。

问卷调查发现,得分在3分以下的有19814人,占样本总数的41.57%;得分超过8分的有5435人,占样本总数的11.40%(见表2.10),平均分4.17分。从样本得分情况来看,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体上是正常的,只有少部分人存在高焦虑。

表2.10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人际焦虑百分比

(三)孤独倾向

孤独倾向是指孤独、抑郁,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未成年人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在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会觉得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玩。这样,就越来越不会和同伴相处。当别人高兴地相互谈话时,就有一种“我不仅不能参加,而且还被人家排挤”的心情,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后只要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就会感到恐惧。这样,既想加入到伙伴当中去,又想避免在伙伴们面前出现失败,因而产生不安倾向。

调查结果表明,3分以下有33759人,占样本总体的70.8%,超过8分的有2916人,占总数的6.1%(见表2.11),平均分为2.65分。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绝大部分还是乐观开朗的,孤独倾向不明显。

表2.11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孤独倾向百分比

(四)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通常表现为: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卑、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未成年人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

问卷调查显示,得分3分以下有13217人,占样本总体的27.7%,得分超过8分的有12659人,占总数的26.6%(见表2.12),平均分为5.29分。数据反映出,有26.6%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大部分未成年人能正确看待失败,自责倾向不明显。

表2.12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自责倾向百分比

(五)过敏倾向

过敏倾向表现为:过于敏感,容易为一些小事而烦恼。感受性太强,就连小事都放心不下,行动受到严重损害的倾向,称为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人对周围的噪声特别敏感,担心家人中有人会受伤、生病或死亡,决定事情不果断,即使做了好事也会感到烦恼。日常生活中常说“那个人有点神经质”,这个“神经质”与此处所说的神经过敏大致相同。这种过敏倾向是随着一般不安倾向的增大而增大的。而且过敏倾向强的人在各种场合都容易感到不安。

经数据统计,得3分以下为10992人,占样本总数的23.06%;8分以上为13184人,占样本总数的27.66%(见表2.13)。由此表明,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存在着严重的过敏倾向,应当引起重视。

表2.13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过敏倾向百分比

(六)身体症状

身体症状通常表现为: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出现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症状。强烈焦虑会引起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胸闷、头重、出冷汗、皮肤苍白、肌肉松弛、小便失禁等,这些称为焦虑反应群。正常人也会有这种焦虑反应,但大多数是发生在焦虑症中,特别是在慢性焦虑状态中容易出现肠胃障碍(胃酸过多、便秘等)、食欲不振、血压不稳、汗分泌异常、眼睛疲劳、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而且对声音和光线过敏。此外,还包括身体某个部分是否有毛病,身体某个部分是否比别人难看,对身体缺陷不放心等,这些都能用身体症状的内容量表来测定。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一般是“真正的病”和焦虑同时在起作用,或者是焦虑真正起作用的原因。特别是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很多时,大多数是焦虑在起作用,即原因在于焦虑。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14),得分在3分以下的有18315人,占样本总数的38.42%;得分超过8分的有11104人,占23.29%;平均分为4.99分。由此说明,因身体症状引起的焦虑反应较严重。

表2.14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身体症状百分比

(七)恐惧倾向

恐惧倾向通常表现为:对某些日常事物,如黑暗等,有较严重的恐惧感。恐惧和焦虑通常是区别开来使用的。这里所说的恐惧倾向是,客观上一点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然而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例如,只要登上高处就怕得不能站立,无缘无故地恐惧黑暗,晚上开灯睡觉等,都是用来测定这种倾向的。

调查结果显示,得分在3分以下有30574人,占到总数的64.1%;超过8分的有3878人,占总数的8.1%(见表2.15);平均分为2.86分。由此可见,大多数未成年人不存在明显的恐惧倾向。

表2.15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恐惧倾向百分比

(八)冲动倾向

冲动倾向通常表现为:十分冲动,自制力差。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想法,是因为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经统计检验,3分以下有31700人,占到总数的66.5%,8分以上的有2486人(见表2.16),平均分为2.72分。这说明,大部分未成年人不存在冲动倾向。但是,因未成年人冲动引起的突发事件却屡见不鲜。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和自杀率不断攀升,很大原因在于现阶段他们的心理脆弱,遇事易冲动,不考虑后果,所以这一冲动倾向不容忽视。

表2.16 有效问卷中未成年人冲动倾向百分比

总体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根据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量表八个维度上的水平和特征来看,在某些和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维度上,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个体生理状态和心理机制三者发展水平问题,产生一定的心理偏差,导致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人际焦虑等应当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的亚健康问题。

学习焦虑是未成年人最为严重的亚健康问题,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来自家长的殷切期盼和校园环境的竞争压力,都易让学生产生心理焦虑。身体症状是MHT量表中均值最低的维度,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对未成年人的身体机能产生负面影响,该量表得分低表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从量表得分来看未成年人,性别差异明显,在各量表均分上女生得分比男生高,即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城乡差别明显,城市地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比农村地区高。与父母同住的未成年人相比其他家庭结构的未成年人,在各维度上心理状态要普遍较好。家庭富裕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家庭经济水平一般或贫穷的未成年人,其中家庭贫穷的未成年人心理状况最令人担忧。此外未成年人学习成绩越好,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