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情态强度的判定方法
前人的研究大多承认情态词或情态结构存在强度上的差异,但对于如何判断一个词或结构属于哪种情态强度讨论较少。彭利贞(2007a:39)把一个情态动词能否被(外部)否定视为它的情态强度高低的表现。
彭文指出,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是石毓智(2001:53)总结的“自然语言肯定和否定公理”:
语义程度极小的词语,只能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极大的词语,只能用于肯定结构;语义程度居中的词语,可以自由地用于肯定和否定两种结构之中。
依照上述公理,只能用于肯定结构的情态动词“语义程度”(即我们所说的“情态强度”)极大,属于高情态强度等级;而能够被否定的情态词或情态结构都不属于高情态强度等级。
我们认为,情态词或情态结构能否被否定和它的情态强度高低确实存在相关性。但是,将能否被否定作为判断情态强度高低的标准并不合适。原因有两点。
第一,石毓智总结的“肯定和否定公理”过于绝对化。“语义程度”属于语义范畴,而能否被否定是一种句法现象。众所周知,句法和语义虽然存在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常常不是完全整齐的一一对应,而是存在大量“一对多”“多对一”的不对称现象,即所谓“扭曲关系”。对此,赵元任(1979:11)指出,在语言系统中系统性、对称性可能是有限的,而不对称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必须留意我称之为扭曲关系的那种现象”。因此,我们认为沈家煊(1999:92)的表述更为合理:
语义程度小于中等的词语较多地用于否定结构,语义程度大于中等的词语较多地用于肯定结构。
不难发现,沈家煊将“肯定和否定公理”理解为一种“倾向性”,既然只是一种倾向性,那么能否被否定就不能作为判断情态强度的标准,至少不是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是,绝对化的“肯定和否定公理”存在明显的反例。彭利贞(2007a:160)的情态系统也并非完全按照能否被否定来判断一个词的情态强度。例如,表示认识情态的“一定”可以直接被“不”否定,即“不一定”,但是彭文认为“一定”属于高强度的认识情态[必然]。
第二,我们试图考察情态动词能否被否定和它的情态强度高低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确定情态强度时不能把能否被否定作为判断标准,否则就会导致循环论证。具体来说,如果在判断情态强度的时候说,“因为情态词M不能被否定,所以M是高强度情态词”;而在解释这种现象的时候又说,“因为M是高强度情态词,所以M不能被否定”,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避免循环论证,我们不能将能否被否定作为判断情态强度高低的标准。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根据各情态语义的定义提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意愿]这三个次范畴的情态强度判定方法。该方法利用不同强度的情态语义相容或矛盾的性质进行判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过某些外在形式进行判定的缺点,也不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
一 认识情态
测试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根据测试句1将[可能]类情态词区分出来;然后,如果一个情态词经过第一步测试,它的语义不属于[可能],那么再依据测试句2判定这个情态词的语义属于[必然]还是[盖然]。需要指出的是,下列测试方式测试的是情态语义,和词类没有直接关系,下列测试方式适用于情态动词,也适用于表示情态意义的副词,稍加改变后还可适用于表示情态意义的名词或情态构式等。不过,下列测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下列测试方式不适用于含有否定语义的情态词或情态结构,如“别”“甭”“莫”等;其次,由于在测试中需要情态词或情态结构以肯定和内部否定形式出现,因此这种测试方式不适用于那些不能以肯定形式或内部否定形式出现的情态词或情态结构。
第一步,确定[可能]类情态词。
测试句1:M+VP,M+不+VP。
如果情态词M进入测试句1后句子成立,那么它的语义是[可能];如果句子不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不是[可能],而是[必然]或[盖然]。例如:
(1)明天可能是晴天,可能不是晴天。 ([可能]类)
明天也许是晴天,也许不是晴天。[8] ([可能]类)
(2)#明天一定是晴天,一定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肯定是晴天,肯定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必然是晴天,必然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准是晴天,准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会是晴天,会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得下雨,得不下雨。 ([必然]类)
#明天要下雨,要不下雨。 ([必然]类)
(3)#明天大概是晴天,大概不是晴天。[9] ([盖然]类)
#明天多半是晴天,多半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八成是晴天,八成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应该是晴天,应该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应当是晴天,应当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该是晴天,该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很可能是晴天,很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在例(1)中,“可能VP”和“可能不VP”可以同时存在,“也许”也是如此,这说明“可能”和“也许”的语义属于低强度的[可能]。而例(2)中的“一定VP”和“一定不VP”不能同时存在,“肯定”“必然”“准”“会”“得(děi)”“要”以及例(3)中的“大概”“多半”“八成”“应该”“应当”“该”“很可能”等也是如此,这说明它们的语义不属于[可能],而属于[必然]或[盖然]。
测试句1能够把[可能]类情态动词和其他两类情态动词区分开来,这是由[可能]这种语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定义,命题P是[可能]的,当且仅当P在至少一个可能世界中成立。而在其他无数多个可能世界中,命题P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此,“[可能]+命题P”和“[可能]+命题‘非P’”是可以共存的。[必然]和[盖然]这两类情态词不能进入“M+VP,M+不+VP”这一测试句也是由它们自身的语义决定的。根据定义,只有命题P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它才是[必然]的。既然P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为真,那么命题“非P”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为假。所以“[必然]+命题P”和“[必然]+命题‘非P’”无法共存,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例(2)中“#明天一定是晴天,一定不是晴天”这类句子无法成立。[盖然]类情态词的情况与[必然]类似。根据定义,[盖然]指的是命题P在多数的可能世界中成立。显然,命题P和“非P”无法同时在多数可能世界中成立。因此“[盖然]+命题P”和“[盖然]+命题‘非P’”也无法共存。否则就会造成语义上的矛盾,如例(3)所示。
通过第一步的测试,我们对认识情态词的语义做了二分,一是[可能]类情态词,二是除[可能]类之外的情态词,包括[必然]和[盖然]。如果情态词M可以进入测试句1,那么它的语义是[可能]。如果情态词M不能进入测试句1,那么它的语义可能是[盖然]也可能是[必然]。为了区分剩下的情态词到底属于[盖然]还是[必然],我们还需要进行第二步测试。
第二步,确定[盖然]和[必然]类情态词。
[可能]类情态词是区分[必然]和[盖然]这两类情态词的手段。通过第一步的测试,我们已经得到了[可能]类情态词,在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可能]类情态词有“可能”“也许”。为行文方便,本节统一使用“可能”进行测试,如果使用“也许”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在调查其他语言或方言时也应当先通过测试句1确定相应的[可能]类情态词,再进行第二步测试。
测试句2:M+VP,可能+不+VP。
对于不能进入测试句1的情态词M,如果它进入测试句2后句子可以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盖然],如果句子不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必然]。例如:
(4)明天大概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多半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八成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应该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应当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该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明天很可能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盖然]类)
(5)#明天一定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肯定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必然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准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会是晴天,也可能不是晴天。 ([必然]类)
#明天得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必然]类)
#明天要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必然]类)
例(4)中的各句都能成立,这说明通过情态词“大概”“多半”“八成”“应该”等表达的推测都允许相反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因此这些情态词的语义都是[盖然]。而例(5)中的各例句都不成立,这说明通过情态词“一定”“肯定”“必然”“准”等表达的推测都不允许相反的可能性同时存在,因此这些情态词的语义都是[必然]。
测试句2具有区分[必然]和[盖然]的作用是由这两种语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定义,如果命题P是[必然]的,那么和命题相反的可能性(“非P”)就不存在。反之,无论命题P的可能性有多大,只要“非P”的可能性还存在(即只要在一个可能世界中“非P”是成立的),那么命题P就不是[必然]的。因此,表示[盖然]的情态词都能够加上“可能不VP”作为后续句,如例(4)所示;而表示[必然]的情态词则不能加上“可能不VP”作为后续句,如例(5)所示。所以通过第二步测试可以将[必然]和[盖然]区分开来。
至此,我们通过以上两步测试,将[可能]、[盖然]和[必然]三种不同强度的认识情态语义区分开来。
二 道义情态
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具有高度的平行性,因此我们采用和判定认识情态强度类似的方法来判定道义情态的强度。测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将低强度道义情态[许可]区分出来,第二步将中等强度的[应当]和高强度的[必要]区分开来。我们首先根据测试句1区分出[许可]类情态词;然后,如果一个情态词经过第一步测试,语义不属于[许可],再依据测试句2判定这个情态词的语义到底属于[必要]还是[应当]。
第一步,确定[许可]类情态词。
测试句1:M+VP,M+不+VP。
如果情态词M进入测试句1后句子成立,那么它的语义是[许可];如果句子不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应当]或[必要]。例如:
(6)你可以去上班,你也可以不去。 ([许可]类)
我准许[10]你去上班,也准许你不去。 ([许可]类)
我允许你去上班,也允许你不去。 ([许可]类)
(7)#你必须去上班,你也必须不去。 ([必要]类)
#你得(děi)去上班,你也得不去。 ([必要]类)
#你要去上班,你也要不去。 ([必要]类)
(8)#你应该去上班,你也应该不去。 ([应当]类)
#你应当去上班,你也应当不去。 ([应当]类)
#你该去上班,你也该不去。 ([应当]类)
#你应去上班,你也应不去。 ([应当]类)
#你最好[11]去上班,你也最好不去。 ([应当]类)
在例(6)中,“可以VP”和“可以不VP”能够同时存在。这说明“可以”属于情态强度较低的[许可]类,“准许”和“允许”不是情态动词而是表示道义情态的动词,根据上述测试,它们的语义也是[许可]。而例(7)中的“必须VP”和“必须不VP”不能同时存在,“得(děi)”“要”,以及例(8)中的“应该”“应当”“该”“应”“最好”也是如此,这说明它们的语义不属于[许可],而属于情态强度较高的[应当]或[必要]。
测试句1能够把[许可]类情态动词和其他两类情态动词区分开来,这是由[许可]这种语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定义,[许可]表示命题P在至少一个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在其他无数多个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命题P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此,“可以P”和“可以不P”是可以共存的。[必要]和[应当]这两类情态词不能进入“M+VP,M+不+VP”这一测试句也是由它们自身的语义决定的。根据定义,只有命题P在所有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命题P才是[必要]的。既然命题P在所有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那么命题“非P”在所有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假。所以“[必要]+命题P”和“[必要]+命题‘非P’”是无法共存的,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例(7)中“#你必须去上班,也必须不去”这类句子无法成立。[应当]类情态词的情况与[必要]类似。根据定义,[应当]指的是命题在多数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成立。显然,命题P和“非P”无法同时在多数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成立。因此“[应当]+命题P”和“[应当]+命题‘非P’”也无法共存。否则就会造成语义上的矛盾,如例(8)所示。
通过第一步的测试,[许可]类情态动词已经被区分出来。但如果情态词M不能进入测试句1,它的语义既可能是[必要]也可能是[应当]。为了区分剩下的情态词到底属于[必要]还是[应当],我们还需要进行第二步测试。
第二步,确定[必要]和[应当]类情态词。
通过第一步的测试,我们已经区分出了[许可]类情态词,在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许可]类情态词是“可以”。我们将它作为区分[必要]和[应当]这两类情态词的手段。在调查其它语言或方言时也应当先通过测试句1确定相应的[许可]类情态词,再进行第二步测试。
测试句2:M+VP,可以+不+VP。
如果情态词M进入测试句2后句子可以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应当];如果句子不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必要]。例如:
(9)#你必须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必要]类)
#你得(děi)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必要]类)
#你要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必要]类)
(10)你应该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应当]类)
你应当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应当]类)
你该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应当]类)
你应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应当]类)
你最好去上班,也可以不去。 ([应当]类)
例(9)中的各句都不能成立,这说明使用“必须”“得(děi)”“要”等情态词表达的指令都不能不执行,因此这些情态词属于强度最高的[必要]。例(10)中的各句都能成立,这说明通过“应该”“应当”“该”“应”“最好”等情态词表达的指令都可以不被执行,因此这些情态词的强度都达不到最高等级,而属于中等强度的[应当]。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语境下,例(9)中的各句是可以成立的,例如:
(9’)你必须去上班,你也可以不去,就是被扣工资罢了。
法律规定你得遵守,你也可以不遵守,那就会受到制裁。
这并不是因为“必须”“得(děi)”的情态强度不够高,而是因为在上述例句中情态环境发生了改变。“你必须去上班”和“你也可以不去”有着不同的情态环境。在说话人说出“你必须去上班”这句话时,他默认的情态环境是“听话人遵守工作单位的各项规定”。在这种情态环境中,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有施行“去上班”这种行为的必要性。而在说出“你也可以不去”这句话时,说话人改变了情态环境。此时说话人不再假定听话人遵守工作单位的规定,在这种新的情态环境中“去上班”并非[必要]。同时说话人也指出了改变情态环境的后果,那就是“被扣工资”。
我们认为,在情态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例(9)中的各例句是不成立的。情态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不影响我们的论证。
测试句2具有区分[必要]和[应当]的作用是由这两种语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定义,如果命题P是[必要]的,那么它就不能不被执行。反之,无论命题P的道义要求有多高,只要它可以不被执行(即只要在一个符合道义要求的可能世界中“非P”是成立的),那么命题P就不是[必要]的。因此,表示[应当]的情态词都能够加上“可以不VP”作为后续句,如例(10)所示;而表示[必要]的情态词则不允许“可以不VP”作为后续句,如例(9)所示。因此,通过第二步测试可以将[应当]和[必要]区分开来。
至此,我们通过以上两步测试,将[许可]、[应当]和[必要]三种不同强度的道义情态语义区分开来。
三 动力情态[意愿]
与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相似,判定动力情态[意愿]的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将低强度动力情态[愿意]区分出来,第二步将中等强度的[希望]和高强度的[力图]区分开来。我们首先根据测试句1区分出[愿意]类情态词;如果一个情态词经过第一步测试,语义不属于[愿意],再依据测试句2判定这个情态词的语义到底属于[希望]还是[力图]。
第一步,确定[愿意]类情态词。
测试句1:M+VP,M+不+VP。
如果情态词M进入测试句1后句子成立,那么它的语义是[愿意];如果句子不成立,情态词M的语义是[希望]或[力图]。例如:
(11)我愿意去,也愿意不去[12]。 ([愿意]类)
?我肯去,也肯不去[13]。 ([愿意]类)
(12)#我想去,也想不去。 ([希望]类)
#我情愿去,也情愿不去。 ([希望]类)
(13)#我要去,也要不去。 ([力图]类)
在例(11)中,“愿意VP”和“愿意不VP”能够同时存在。这说明“愿意”情态强度较低,属于[愿意]类。而“想VP”和“想不VP”不能同时存在,“情愿”“要”也是如此,这说明它们的语义不属于[愿意],而属于情态强度较高的[希望]或[力图]。
测试句1能够把[愿意]类情态动词和其他两类情态动词区分开来,这是由[愿意]这种语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定义,[愿意]指的是命题在至少一个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在其他无数多个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命题P可以成立也可以不成立。因此,“愿意P”和“愿意不P”是可以共存的。[希望]和[力图]这两类情态词不能进入“M+VP,M+不+VP”这一测试句也是由它们自身的语义决定的。根据定义,[力图]指的是命题P在所有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既然命题P在所有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那么命题“非P”在所有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都为假。所以“[力图]+命题P”和“[力图]+命题‘非P’”无法共存,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例(13)中“#我要去,也要不去”这类句子无法成立。[希望]类情态词的情况与[力图]类似。根据定义,[希望]指的是命题在多数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成立。显然,命题P和“非P”无法同时在多数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成立。因此“[希望]+命题P”和“[希望]+命题‘非P’”也无法共存。否则就会造成语义上的矛盾,如例(12)所示。
通过第一步的测试,[愿意]类情态动词已经被区分出来。如果情态词M不能进入测试句1,它的语义既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力图]。为了区分剩下的情态词到底属于[希望]还是[力图],我们还需要进行第二步测试。
第二步,确定[希望]和[力图]类情态词。
通过第一步的测试,我们已经区分出了[愿意]类情态词,在现代汉语中典型的[愿意]类情态词是“愿意”。我们将它作为区分[希望]和[力图]这两类情态词的手段。
测试句2:M+VP,愿意+不+VP。
如果情态词M进入测试句2后句子可以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希望];如果句子不成立,那么情态词M的语义是[力图]。例如:
(14)#我要去,也愿意不去。 ([力图]类)
(15)我想去,也愿意不去。 ([希望]类)
我情愿去,也愿意不去。 ([希望]类)
例(14)不能成立,这说明使用“要”表达的[意愿]是排斥其他可能性的,因此表示[意愿]的“要”属于情态强度最高的[力图]。例(15)中的各句都能成立,这说明通过“想”“情愿”等情态词表达的[意愿]不排斥其他可能性,因此这些情态词的情态强度都达不到最高等级,而属于中等强度的[希望]。
测试句2具有区分[力图]和[希望]的作用是由这两种语义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定义,[力图]指的是命题P在所有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为真。反之,只要在一个符合施事要求的可能世界中命题“非P”是成立的,那么命题P就不是[力图]的。因此,表示[希望]的情态词都能够加上“愿意不VP”作为后续句,如例(15)所示;而表示[力图]的情态词则不允许“愿意不VP”作为后续句,如例(14)所示。因此,通过第二步测试可以将[希望]和[力图]区分开来。
至此,我们通过以上两步测试,将[愿意]、[希望]和[力图]三种不同强度的动力情态语义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