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情态强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章小结

在这一章中,我们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且对情态研究的现状做了介绍。由于情态研究涉及面广,又相对分散,我们只选取了其中与本书研究最为相关的部分进行评述,包括模态逻辑概述、模态逻辑“对当方阵”与情态研究、情态范畴和情态系统,以及情态范畴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四个方面。在述评过程中我们还介绍了本书将要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并展示了本书的基本框架。


[1]部分语言学研究者也使用“模态”这一术语,如郭继懋、沈红丹、刘芳芳(2001),郭昭军、尹美子(2008)和蔡维天(2010)等。

[2]我们用中括号“[ ]”来表示某种语义,例如“[可能]”表示的是“至少在一个可能世界中为真”这种语义(详见第二章)。

[3]在这里我们关注的是两者的逻辑语义,“他不一定来”和“他可能不来”或者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说明两者的真值是相等的。但它们在语用上确实存在一定差别。下文的“他一定来”和“他不可能不来”以及“他可能不来”和“他并非一定不来”也是同样情况。

[4]“他并非一定不来”这句话在自然语言中很少使用,此处我们只是给逻辑等式配上相应的例句以方便说明。关于“他并非一定不来”这类表达方式为什么很少使用,我们在第三章中有详细讨论。

[5]“你不可以来”和“你有必要不来”的真值相同,但在使用上有很大不同,实际上“你有必要不来”这种表达方式在自然语言中很少见,相关问题我们在第三章中有详细论述。

[6]Lyons(1977)、Perkins(1983)、Quirk(1985)、Palmer(1990)、Bybee(1994)、Halliday(1994)、van der Auwera & Plungian(1998)、Givón(2001)、鲁川(2003)、彭利贞(2007a)、徐晶凝(2008)、范伟(2017)等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态做过定义或描述。

[7]参见Coates(1983)、Bybee(1994)、van der Auwera & Plungian(1998)、Givón(2001)、彭利贞(2007a)。

[8]相关讨论参见赵春利、石定栩(2011)。

[9]《现代汉语词典》将“义务”解释为:(1)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2)道义上应尽的责任。

[10]严格地说,在采用替换策略的语言中,否定词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上,但句法位置的不同并不代表否定辖域大小的不同。

[11]相关文献包括:彭利贞(2007a:209~309)、彭利贞(2007b)、彭利贞,刘翼斌(2007)、彭利贞(2009)、刘翼斌,彭利贞(2010)。

[12]例(9)~(11)转引自彭利贞(2007b)。

[13]例(13)引自蔡维天(2010)。

[14]例(14)、例(15)引自张寒冰(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