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中国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1978~2018年,中国年均增速达到9.4%,2008年之前年均增速超过10%,为10.3%,2008年之后,年均增速略微下降,为7.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1元,上涨到2018年的64644元[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70倍。第一产业占比由1952年的50.5%下降到1978年的27.7%,再到2018年的7.2%;第二产业占比由1952年的20.8%提高到1978年的47.7%,然后下降到2018年的40.7%;第三产业占比由1952年的28.7%下降到1978年的24.6%,然后提高到2018年的52.2%[3],产业结构愈加现代化和合理化。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中国经济增速由2010年10.6%的下降至2018年的6.6%[4]。此次经济增速下滑究竟是周期性的下降还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众人曾经对此莫衷一是,但最终基本形成共识,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在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过程中已经明确,而“常”则还远未实现(贾康,2015)。过去高速发展过程中潜存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凸显,依靠要素投入优势、成本比较优势驱动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经济禀赋、资源环境约束、国际环境等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和增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的动力尚未形成,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艰巨性、复杂性和纵深性在不断加强,中国经济难以实现像以前那种高速的增长。因此,原来被高速经济增长所掩盖的一系列问题将会更加凸显,经济发展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
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发展,正如Amartya.Sen(书中简称Sen)所说:不是所有经济高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都成功地将对物质资料扩大的需求转化成了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应的提高,事实上,有些高发展国家和地区过去数十年的发展经验类似某种“无目标的富裕”,经济的高增长伴随持续的普遍贫困、文盲、不健康、童工、暴力犯罪和相关的社会问题(阿马蒂亚·森、让·德雷兹,2006)。过去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与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是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和愈发严峻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低于人均国民收入排名,两者相差11位[5],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切实地转化为人类发展成果。经过不平等因素调整之后,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损失了22.4%[6],说明中国的不平等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侵蚀了社会整体的福利。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在“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到了应该关注“质”的时候。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出现,学术界、社会和政府部门开始反思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愈来愈关注经济增长质量。2011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将主题定为“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的“两会”报告也明确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知网检测结果显示,主题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发文数量自1985年起截至2019年6月共计2122篇,除1995年和1996年之外,2012年之前每年发文数量平均约为50篇,1995年之前每年不足10篇,但自2012年开始每年发文数量都在100篇以上[7]。这说明近年来学者从关注经济增长开始更多地关注增长质量。
无论是在哲学意义上,还是在发展经济学的意义上,经济增长是一种量变,经济发展则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质变。因此,真正称得上经济增长质量的东西,应该是经济增长这种量变过程中所蕴含的“质”及其“部分质变”(叶初升,2014)。近年来,虽然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质量,但在现有研究文献中,经济增长质量要么被狭义地理解为增长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要么被看作增长稳定性(波动)、增长持续性(资源环境代价),大多仍然是在“量”的范畴中思考增长问题,所研究的仍然是经济增长本身的量变特征(只不过是与增长率、增长速度稍有不同的量变特征),而并非经济增长所蕴含的质变。
所以,究竟如何定义经济增长质量,哪些因素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仍然值得继续探讨。本书从发展理念出发,考察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质量”或“部分质变”,并以此反思、分析和评价经济增长过程。这是本书区别于研究经济增长质量其他文献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