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血缘与血缘关系是理解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胡家坝村落,血缘关系主要体现在“血缘主体”和“血缘关系”两个方面。
一 血缘主体
血缘主体以家户为单位,一家一户是基本血缘主体。血缘主体在以家户为单位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扩展性,血亲、内亲、远亲、隔亲也是血缘主体的重要表现形式。
1.家族
1949年以前,胡家坝主要有八大家族,分别为胡、吴、俞、程、梅、詹、郑、熊八家。八大家族从其他地方搬迁到胡家坝的目的是满足生存需要。据老人讲述,1949年时胡家坝八大家族人口共计51人,胡、吴、俞、程、梅、詹、郑、熊各为一大家族,其中胡姓4人,梅姓9人,熊姓5人,俞姓7人,吴姓8人,程姓5人,詹姓7人,郑姓6人。据吕宜钭老人讲述,胡家坝地域当时是附近十里八乡有名的地方:一是胡家坝靠近鄱阳湖,水源充沛;二是胡家坝近邻港河码头,市场繁荣;三是胡家坝交通便利,水路畅通。1949年之前,胡家坝八大家人口约80人,家庭类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只有夫妻孩子的,如梅姓、詹姓;另外一类是祖上儿孙都有的,如胡姓、吴姓;第三类是兄弟家庭,兄弟几人共同组建扩大家庭,如典型的熊姓、程姓。传统时期,胡家坝以扩大家庭为主。
胡家坝村落内有大家族和小家族之分,大家族小家族的区分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家族人口数量;二是家族迁居时间;三是家族人口结构。迁居时间早、人口数量多、人口结构复杂的就是大家族,反之就是小家族,胡家坝村落内可称为大家族的主要有胡、吴两姓家族。据吴北京老人讲述,传统时期吴家全部家族人口都住在一个大宅院内,院内住八家,约10人,八大家族都有同宗的血缘关系,一起生产生活,是胡家坝有名的大家族。
2.家庭
传统时期,家族是家庭的放大,家庭是家族的缩小。据老人讲述,家庭可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大家庭”主要是人口多,“小家庭”主要是人口少,一般以6口人为界定标准。在胡家坝村落,可称为大家庭的主要有梅、俞、吴三大家,其他姓氏均属于小家庭。对此,方晨生老人讲述,旧时期,胡家坝村民家庭有大有小,一般贫苦村民家的孩子多,都是大家庭,富裕村民家的孩子少,都是小家庭。
家庭有“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之分。据当地老人讲述,“完整家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老人、当家人、妻子和儿女四类人组成,一种是由当家人、妻子和儿女三类人组成。“不完整家庭”主要指缺少当家人、妻子、儿女三类人中一种的家庭。据老人讲述,不完整家庭在胡家坝少见,不完整家庭有时会受到其他完整家庭的耻笑,特别是缺少儿女的家庭,一般会被认为祖上没有积德,因而今生只能承受家庭的不完整。此外,家庭也分内家和外家,内家主要指同血缘姓氏的家庭居住在一起,如吴姓,当时共有八家居住在院内,约有10人,属于内家人。1949年胡家坝各姓氏家庭统计情况,详见表4-1。
表4-1 胡家坝各姓氏家庭统计情况
表4-1 胡家坝各姓氏家庭统计情况-续表
3.家人
家人以血缘为单位,但并非所有有血缘关系的人均可称为家人。据吕士温老人讲述,家人一般指当家人、当家人父母,当家人妻子和当家人儿女四类人,不属于这四类的一般不能称之为家人。如俞昌高家里有7口人,分别为俞昌高、俞昌高妻子以及俞昌高5个儿女,这7口人之间可以相互称为家人,但俞昌高的哥哥或者姐姐就不被认定为家人。家人认定主要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只要与当家人有直系血缘(或姻亲)关系且同住的一般均属于家人。但有种情况不被认定为家人,就是犯了家规被赶出门的儿女。据吕宜钭老人讲述,触犯家规的儿女,如犯有杀人、劫掠、偷淫等大罪的,一般都会被当家人赶出家门,并宣布从家谱中除掉名字,永不是自己的家人。据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在阳峰乡就有一个被除掉家人身份的村民。村民姓吴,因故意放火烧毁祖宗祠堂,被吴姓当家人赶出家门,永不再被承认为吴姓家人,并且吴家不允许其再踏入阳峰乡半步。
家人的身份也会变动,据当地老人讲述,主要有两种变动情况:一是当家人分家;二是当家人纳妾。家庭出现分家,一般儿女就不再属于家人。据老人讲述,分家以后的儿女吃穿都不再在一起,儿女会很少与当家人联系,特别是远嫁他乡的女儿。除了分家的时候家人身份会变动,当家人纳妾的时候,家人身份也会变动,当家人所纳的小妾也称为家人,但在家庭中地位较低,除非为当家人生下儿子才可被其他家人接受为家人。
4.亲戚
亲戚关系主要通过婚姻形成,传统婚姻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娶妻;二是出嫁。亲戚分为近亲与远亲,近亲一般是三代以内,远亲一般是三代以外。传统时期,亲戚也有地域之分,地域相近的亲戚关系较为深厚,地缘距离较远的,亲戚关系较为疏远。不属于亲戚关系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过继给别人家的孩子。过继给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与自己有血缘联系,但没有抚养关系,因而不属于亲戚关系。据当地村民讲述,过继给别人家的孩子一般不会与生父母相认,但有些情况下也会相认,如孩子长大等情况。如果予以相认,则依旧为血缘亲戚,只是在道义上没有抚养责任。二是被处罚驱逐出本族的家人。被罚驱逐出本族的家人没有亲戚关系,如在路上相遇也形同陌路。外嫁的女儿与女儿的丈夫都属于亲戚关系,也属于内亲关系。抱养的小孩也属于亲戚关系,当家人一般都会将其当作自己的小孩养育。地主大户家的长工、短工、放牛娃不属于亲戚关系,只是一般的聘用关系。
传统时期,有的大户村民也会纳妾,据吕宜钭老人讲述,胡家坝地域内的村民没有纳妾的事例,但其他乡有纳妾的情况,纳的妾也属于亲戚关系,但一般在家庭里面的地位很低,很多时候都被正妻瞧不起。但在特殊情况下,妾的地位也会在家庭内提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妾得到户主的偏爱,二是妾给户主留下了后代,妾的地位往往会在家庭内部陡升。
传统时期,妻妾生男生女在家庭中地位不一样,妾生的是男孩,地位会很高,妾生的是女孩,地位会相对较低。贫苦村民家纳妾不需要请地主大户或者保甲长出席,但是富裕村民家纳妾必须要请地主大户或者保甲出席,否则会被认为破坏规矩。纳妾之后,女方亲戚之间会相互交往联系,联系依地域而定,地域相近,联系交往频繁,地缘相隔,联系交往不频繁。
(1)内亲。内亲主要指与当家人以及当家人妻子有近亲关系的亲戚。如当家人的兄弟姐妹或妻子的兄弟姐妹。据老人讲述,当家人的兄弟姐妹、妻子的兄弟姐妹都是内亲,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当家人都会找内亲,内亲不能帮忙一般才会找其他人。内亲在帮忙的时候不讲条件,只讲血缘关系。用当地的话讲就是“帮忙找内亲,内亲抵儿女”。但据老人讲述,在找内亲帮忙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则次序,一般是先找当家人的内亲,当家人内亲不能帮忙,再找妻子内亲,并且在找各种内亲的时候,都会先找兄弟,然后再找姐妹。如当家人A有困难需请人帮忙,一般先和当家人妻子B商议。当家人A一般先会找当家人大哥AA,当家人大哥AA不帮忙,一般当家人A会继续找当家人二哥AB,当家人二哥AB也不帮忙,当家人A会和当家人妻子B一起找妻子的内亲,一般先找妻子的大哥BB帮忙,妻子大哥BB不能帮忙,一般再找妻子二哥BA帮忙,依次类推。
(2)外亲。外亲主要指与当家人和妻子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据当地老人讲述,外亲一般指与当家人或妻子父母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例如姑舅、姑妈、外姨、小婶等亲戚。当家人有困难,一般先会找内亲,内亲不能够帮忙,一般当家人会找外亲,在找外亲的时候,也有一定的次序,一般是先找当家人外亲,找完当家人外亲以后,再找妻子外亲。找外亲帮忙一般不会按照“男性优先”的原则找,而是按照地理位置的远近找寻,一般离当家人家地理位置越近,越会先被找来帮忙。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当家人也会找外亲帮忙,但找外亲帮忙一般需要支付报酬,报酬会比请邻里少。但有时也不愿意请外亲帮忙,主要原因是怕落下人情,以后还的时候比较困难,因而一般村民宁愿找邻里帮忙也不会找远处的外亲帮忙,这样图个清静。
(3)隔亲。据当地老人讲述,传统时期,胡家坝村民也讲究“隔亲”。“隔亲”主要指隔代的亲戚,一般是指“三代以外的亲戚”,“隔亲”平时交往很少,只在有发生大困难的时候才会帮忙。据老人讲述,“隔亲”一般居住较远,平时来往很少,只有发生逃荒、乞讨的时候才会投靠。隔亲属于远亲,在相互帮忙的时候需要讲究“有借有还”。据老人讲述,逃荒至隔亲家门前,隔亲一般都会借予粮食,但借粮食需要还利息,利息有高有低,主要看平日相处关系,但据老人讲述,一般都会很低,不存在“趁火打劫”的事情,否则会被亲戚予以斥责。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了一个事例:当时吕姓有一隔亲逃荒至胡家坝,吕公开门款待,不仅为其提供房间居住,同时也管饱一日三餐。在隔亲走的时候,吕公借予粮食1担,不需要签订合约,但需要按时归还。此外,1担粮食在第二年还的时候需要还1担2斗,多余的作为利息。
二 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血缘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集中体现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传统时期,胡家坝有着丰富的血缘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遇节
逢年过节,各亲戚会相互走访祝贺,走访祝贺因血缘关系不同而表现不同。
1.走亲戚
走亲戚讲究“先走内,后走外”。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家人和妻子会早早起床,然后带上子女走亲戚。走亲戚的时候要先到内亲家拜访,然后再到外亲家拜访,外亲家地缘上与当家人居住邻近,当家人在走访的时候也不会先登门拜访,而是先到地缘较远的内亲家拜访。此外,在拜内亲的时候也有一定的规则次序,一般是先拜访当家人这边的内亲,之后再拜访妻子这边的内亲。但根吕宜钭老人讲述,“先走内,后走外”的拜访规则有时候也不一定,主要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外亲家有人生病且与当家人居住位置邻近,一般在拜访的时候可以“先走外,后走内”;二是外亲家有人招呼,一般是在拜访内亲的路上相遇,当家人需要先到外亲家拜访,然后再到内亲家拜访。
2.拜大礼
内亲和外亲同在一个宅院内时,当家人的儿女需要拜大礼,拜大礼在当地也称为“拜节礼”,意思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晚辈对长辈的叩拜礼仪。儿女行拜大礼的时候,需要先拜当家人这边的内亲,再拜当家人妻子这边的内亲。此外,在跪拜各家内亲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尊卑次序,一般先跪拜长者,再跪拜各当家人。
3.送节礼
逢年过节的时候亲戚之间会送节礼,送节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亲之间互送节礼;一种是外亲之间互送节礼。据老人讲述,内亲之间互送节礼讲究“晚辈送长辈,长辈赐晚辈”。晚辈需要早到长辈家,在行完大礼之后,晚辈会将节礼拿到长辈面前,让长辈过目观看,长辈看完之后会依据节礼的轻重,做出回馈,当地村民称之为“回馈礼”。“回馈礼”一般都是精米粮食,用布袋包裹着,里面装着1斗、2斗、3斗粮食。长辈依据晚辈赠送的节礼做出相应回馈。对此,据吕宜钭老人讲述,晚辈赠送的节礼一般是布匹、好酒、猪肉、长寿糕等。晚辈在赠送长辈的时候,需要提前询问长辈需要什么,否则盲目赠送就是一种失礼行为。此外,送节礼也讲究外亲之间互送。外亲在互送的时候形式多样,主要看平日相处关系,外亲与当家人相处关系好,当家人一般会在过节的时候主动到外亲家拜访,并且携带节礼,节礼一般有好酒、猪肉、菜品等。外亲与当家人相处关系不好,在过节的时候碍于面子,一般也会到外亲家拜访,但一般是当家人之间拜访,不会携带妻子和儿女。
4.聚族长
遇到较大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各家会聚集在本姓氏族长家热闹。据老人讲述,聚集在族长家热闹,一般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聚集的,需要讲究资格血亲。通常而言,本姓氏各户的当家人可以聚集在族长家过节热闹,但当家人的妻子、儿女不可以聚集在族长家。此外,本姓氏各户的当家人也有不能到族长家聚集的,主要有三种当家人:一是本姓氏当家人与本姓氏族长关系不好;二是本姓氏当家人犯过乡规和族规;三是本姓氏当家人与本姓氏其他当家人发生过多次纠纷。聚族长时当家人需要携带礼品,礼品只有两类:好酒和好肉。据老人讲述,其他礼品族长不收,携带好酒和好肉主要是方便喝酒吃饭。在族长家聚集热闹,本姓氏当家人在走的时候,族长也会回礼,回礼一般是一条鱼或者半斗粮食。
(二)吃请
亲戚之间也会相互吃请,一般是在亲戚中有人娶妻或者生子时。吃请讲究一定的次序规则。
1.邀客
请亲戚“吃请”之前需要邀请亲戚,邀请亲戚在当地称为“邀客”。邀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邀内亲,再邀外亲;一种是先邀地缘相近的亲戚,再邀地缘相隔的亲戚。
当家人决定举办宴请,一般会让大儿子到各亲戚家邀请,大儿子在邀请的时候需要先邀请内亲,再邀请外亲,否则就会被认为乱了规矩,规矩一乱,就会招来厄运。大儿子在邀请的时候会携带“邀请礼”,“邀请礼”一般是一包裹糕点。糕点也有一定的讲究,如被邀请的亲戚家有小孩,一般“邀请礼”就是一包甜糕点,如被邀请的亲戚家没有小孩,一般“邀请礼”就是一包豆糕点。此外,据当地老人讲述,有的时候邀请也不一定会按照内亲和外亲的次序邀请,而是按照地缘距离邀请,主要是本姓氏亲戚多居住在一个村落时,为了方便会按照地缘距离邀请。按照地缘邀请,当家人、妻子、儿女一般都会同时分工邀请,主要目的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接礼
当家人举办宴请,亲戚都会来参加,参加的时候需要送礼。亲戚送礼当家人就需要接礼。接礼也着一定的规则:长辈送礼,接礼的一般是当家人,当家人妻子和儿女不可以接长辈的礼。送礼的是中辈,接礼可以由当家人接也可以由当家人妻子接。在送礼的时候,有时送礼者不会亲自到场,因而存在“代礼”的情况,“代礼”时,一般接礼的人是当家人的大儿子,大儿子不在,可由当家二儿子接,以此类推。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接礼有着一定的讲究,谁接谁的礼都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不可以乱了辈分,否则就是坏规矩。在接礼的时候如果发生错误,当家人会在晚上对妻子和儿子进行训斥,让其跪拜祖宗,拒食思过。
3.吃客
邀请完亲戚之后,需要开席吃饭,开席吃饭也有一定的规矩,宣布开席吃饭的必须是当家人,当家人不在一般需要当家人父亲替代,当家人妻子和儿女不可宣布开席。据老人讲述,宣布开席是当家人的事务和责任,由妻子代开席,一般会让亲戚笑话,说其家中没有男人。亲戚吃饭的时候讲究座次,座次主要分为内席和外席,内席主要设置在正厅内部,外席主要设置在宅院内部,一般内席少于外席。内席主要由内亲落座,外席主要由外亲落座,内外亲不可以乱坐。
4.落座
就座有尊卑次序,次序按照长幼、辈分排序,年长的在家庭中地位最高,年幼的在家庭中地位最低,祖父最尊贵,父母次之,同辈最低。在男女次序上,男性地位要高于女性,女性在家庭地位中最低,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地主大户家的女儿一般地位较高,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掌上明珠,在家庭内部养尊处优。尊卑次序除了表现在家庭称谓上,也表现在吃饭座次上。吃饭时祖父坐主位(八仙桌),家主坐次位,女性一般坐在与主位正对的位置。主位指与正门相对的位置,传统时期被认为是最尊贵的方位,家主坐次位主要是为了与祖父谈话交流,方便祖父传训家规。女性坐在靠门位置,主要是为了方便上菜下菜,听候男性传唤。家里面来客人,客人若是年轻人,就座时会被安排在主位的旁边(次位),方便谈话交流,客人若是上了年纪的长者,就座时会被安排在主位,以示尊贵。
大户人家坐八仙桌,普通村民一般坐四方桌,四方桌一般会被安排在祖先牌位下,四方桌左右两侧坐人,前后两侧不坐人,前侧靠近祖先牌位无法坐人,后侧正对祖先牌位也不能坐人(正对祖先牌位坐会被认为对祖先不敬)。四方桌吃饭只限家庭内部,吃饭时一般是夫妻双方共同坐在四方桌左右两侧,小孩随便坐其他地方。但有的家庭家训比较严厉,不允许女性上桌吃饭,女性也会端着饭到厨房吃。传统时期,邻居上门拜访主家一般也会留客吃饭,留客吃饭时饭菜较平时丰盛,有条件的家庭也会摆放一坛酒。
5.吃斗
据老人讲述,亲戚在吃请的时候有时会耍酒疯,因而时常发生矛盾纠纷,在酒席上发生矛盾纠纷一般称为“吃斗”。对于“吃斗”村庄有一定的解决程序:一般会先由当家人解决,当家人主要是指丈夫,丈夫不能调解,会由祖父出面解决,一般祖父都能解决。遇到重大纠纷,如在吃酒的时候发生人命纠纷,一般会由本乡其他长老一起出面解决,遇到杀人放火等恶劣行为,会将违规人送至保甲长手中。传统时期,村民一般都认同“家丑不可外扬”,家里面的事务不会让外界过多介入。
(三)帮扶
当家人家遇到困难时,一般需要找亲戚帮忙,帮忙在当地也称为“帮扶”,即帮忙搀扶的意思。据当地老人讲述,帮扶分为“请帮”和“逼帮”两种形式。
1.请帮
当家人遇到困难,一般首先会请本姓亲戚帮忙。请本姓亲戚帮忙一般由当家人出面,当家人首先会请当家人大哥帮忙,大哥不能帮忙一般会请二哥帮忙,二哥不能帮忙,当家人一般会请当家人姐姐或者妹妹帮忙。当家人这边的内亲不能帮忙,当家人就会找寻妻子这边的内亲,一般会携带妻子一起找妻子大哥帮忙,妻子大哥不能帮忙,会再找妻子二哥帮忙,以此类推。当家人和妻子内亲都不能帮忙,当家人一般会选择请外亲亲戚帮忙。
2.逼帮
据老人讲述,当时胡家坝村落有“逼帮”一说,就是当家人逼着亲戚帮忙。当家人逼着亲戚帮忙一般有一定要求:一是被逼的亲戚是当家人的内亲;二是被逼的亲戚有钱有势。遇到大困难,当家人就会逼着亲戚帮忙,抱着“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的态度。据老人讲述,当家人一般不逼帮,除非遇到特别大的困难。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胡家坝就有吕姓逼迫吕公的情况。当时遇到大旱年,水稻歉收,家家户户都少吃没穿,当时在胡家坝地区有很多吕姓,其中有一吕姓是吕公的内亲,其逼迫吕公赠予粮食,否则就吊死在吕公宅门上,吕公没有办法,只能借予粮食。
(四)借贷
村民之间经常发生借贷,借贷也体现着一定的血缘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兄弟借,姊妹补”
旧时期,当家人缺钱时,一般首先会和兄弟借,兄弟没有,一般再和姐姐或者妹妹借,而且借钱的时候分为“龙头”和“龙尾”,据当地村民讲述,“龙头”指的是借的钱数额较大,“龙尾”指的是借的钱数额较小。一般当家人向兄弟借,兄弟需要出“龙头”,当家人向姊妹借,姊妹一般需要出“龙尾”。对此,吕宜钭老人讲述,当时当家人如果遇到资金困难,一般首先想到的是自家兄弟。在向兄弟借钱的时候,会带上好肉和好酒,一起吃喝,然后再谈借钱的事情。如果当家人借钱,兄弟一般要出大数额,数额不足的一般由当家人姐妹凑数。
2.“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当家人向亲戚借钱讲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据老人讲述,当家人向亲戚借钱一般不需要签订合约,但需要按时归还,不能按时归还需要向亲戚提前告知,并告知不能还钱的原因。若既不告知也不归还,等到下次再借的时候将会变得很难。此外,借钱在归还的时候,除了要归还本金,一般需要赠送“甜头”,“甜头”一般是自己家产的农产品,一般以箩筐为承载单位,当家人在归还的时候会附带送上一箩筐菜品。主要寓意有两个:一是感谢借钱的亲戚;二是菜品全当借钱的利息。据吕宜钭老人讲述,亲戚之间相互借钱一般不需要利息,特别是内亲之间借贷更不需要利息,但借钱亲戚在归还的时候,为了表示感谢,一般会多赠送“甜头”,“甜头”就相当于利息。
3.“打蛇打七寸,借钱借有钱”
据当地村民讲述,向亲戚借钱也要看亲戚穷富,富有的亲戚,村民一般都会多借,贫穷的亲戚,村民一般会少借。此外,对于富有的亲戚和贫穷的亲戚,借钱者也有不同的态度。据老人讲述,到富有亲戚家借钱,一般要带上“见钱礼”,“见钱礼”主要是好酒、好肉、好烟。到不富裕亲戚家借钱,借钱者一般不会携带“见钱礼”,而以口头劝说为主。
4.“借大钱,还小钱”
据胡家坝老人讲述,内亲借钱讲究“借大钱,还小钱”。当家人有急事需要用钱,一般先会和内亲借钱,和内亲借钱之后,需要按时归还,但有的时候当家人无法按时归还,此时为了保证信誉,当家人一般会定期还小钱。如当家人A借用内亲B一块银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时归还,内亲B则会要求当家人A分批次归还,如以1个月为单位,先归还1块大板,等到下个月的时候再归还1块大板,以此类推,等到10个月的时候,当家人A就可以将欠内亲B的借钱全部还清。据老人讲述,有的时候也会遇到每月还不起小钱的亲戚,如果还不起,借钱者一般会推延到下个月,具体是否推延,主要看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否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