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经济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编 四川文化经济指数报告

第一章 四川文化经济发展指数总报告

前言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实现文化小康,提升文化自觉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四川各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施政的重要内容。

四川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7年四川省GDP实现36980.2亿元,全国排名第七。伴随着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全省8600多万人民群众在分享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富足之余,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相同比例增长。要满足作为全国文化资源大省的四川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离不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提升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和质量。

文化产业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在实践发展中,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发展融合,呈现出文化与经济交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交融的发展形态,这种发展形态,即为本报告所称的“文化经济”的内涵。我们采用这样的分析视角,一方面是基于当前四川文化建设状况、数据的呈现以及现实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基于四川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运行的措施与策略的选择。

发展文化经济,需要对文化经济的现状以及水平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估,包括清晰掌握四川省及其各市(州)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建设现状,全面了解四川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中存在的发展瓶颈及新动能相关问题,对四川文化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及全面评估文化经济政策的执行效果等。这涉及相关的管理部门、政策、数据等客观因素,更与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基点和研究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对四川文化经济现状的评估,在什么理论的指导下去建立怎样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编制什么样的指数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本研究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回答和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在对文化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深度分析后发现,这些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及支持政策等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既包含文化资源的开发内涵,又包含经济业态的发展绩效。基于此,本报告根据生态化环境、资源开发内涵、经济业态绩效,分别设计了四川文化经济的文化资源资产化指标体系并编制了资源资产化指数、设计了经济业态创新化指标体系并编制了经济业态创新化指数、设计了环境生态化指标体系并编制了环境生态化指数。在此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四川文化经济发展指数。指数编制后,本研究进一步对所编制的指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探索本研究所设计的四川文化经济发展指数体系是否具有较高的逻辑一致性,为进一步评估分析四川文化经济的发展逻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