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集:朱天曙书法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书初阶: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与内涵

中国书法有四重品质,即技法、审美、人文和哲学,它们是层层递进的。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来的书写技巧与方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内容。没有书写技法,就没有中国书法。书法的基本技法概括起来说,包括笔法、结字和章法,这三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一 常见的笔法

笔法指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技巧和方法,使书写的点画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包括执笔和用笔。

我们先讨论执笔。

古人对执笔方法进行过多种尝试,如单钩法、双钩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法、握管法等,名目繁多。沙孟海先生专门有一篇文章《古代书法执笔初探》讨论,提到唐代人重视执笔,韩方明《授笔要说》中说道“把笔有五”:就是“执管”“管”“撮管”“握管”“搦管”,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说有十二种执笔法。

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的书法执笔经验,但不要迷信。我相信苏轼的一句话:“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虚而宽”是执笔的基本要求。唐朝有位书家叫陆希声,他提出五字执笔法,后来一直被近代书家沈尹默所推广:

“擫”,指拇指第一节的内腹斜而仰地贴住笔的靠内一侧。

“押”,指用食指的第一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的外侧。

“钩”,指紧贴着食指的中指用第一节或第一、二节弯曲处钩住笔的外侧。

“格”,指用无名指抵住笔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内的钩力,既使笔基本平衡,同时又使运笔更加灵活。

“抵”,指用小指自然地顺势托住无名指,从而使五指作用于笔时能更加协调,使力量达到均衡。

这是我们今天最常用的五字执笔法。

我们是不是用这种五字执笔法呢?其实也不是固定的,各种执笔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只要在书写时手指和手腕灵活方便,笔正而手灵,就可以进行书写,做到“指实掌虚”。

执笔是松还是紧?是高还是低?前人有不同说法。清代包世臣主张执紧,要“全身力到”;宋代米芾主张执松,要“把笔轻”。我认为,该紧时紧,该松时松,要达到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中所说的“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执笔低,字沉稳,适宜写篆隶行楷;执笔高,字飘逸,适宜写行草或草书。我们书写中,努力追求既沉着又痛快的用笔。

用笔指什么?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笔毫在点画中运行的方法。用笔包括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平移、提按、转折、翻绞等方法,毛笔在运动时的速度快慢、用笔的节奏,以及用墨都是用笔要学习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为大家简要地介绍。

“中锋运笔”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是笔锋在点画的中间运行。相传蔡邕在《九势》中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说的就是中锋运笔。毛笔笔锋呈圆锥状,接触纸面时,其中部最厚,贮墨多,能写出“圆笔属纸”的圆润感。同样是中锋运笔,由于书写者行笔的力度与速度不同,也会写出质感各异的点画来。这种不同质感的笔画一般分为“折钗股”与“屋漏痕”两大类。“折钗股”行笔较快,笔画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屋漏痕”行笔略慢,笔画毛涩遒劲,顿挫郁拔,给人以苍劲燥辣的美感。

“侧锋运笔”指接触纸面的笔毫方向与笔的运行方向有个小夹角,有利于书写速度的加快,古今书家均大量采用侧锋运笔。由于侧锋运笔较随意,有利于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历代书家仍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侧锋运笔为辅。

笔锋接触纸面的瞬间被称为“起笔”,当完成了某个点画,笔锋离开纸面时称为“收笔”。藏锋起笔、藏锋收笔和露锋起笔、露锋收笔是常用的笔法。

“藏锋起笔”,有方有圆,下笔时笔锋痕迹被覆盖在笔画中,不露锋芒。藏锋收笔,也有方圆之分,收笔时笔锋回到点画内再离开纸面,笔画外不露锋芒。米芾所说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就是指藏锋起笔和收笔。藏锋起收使笔画显得凝重含蓄,篆书纯用此法,隶、楷、行、草等书体也常用此法。

“露锋起笔”,就是起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法极为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个笔画的笔意,有“侧锋取妍”之说,王羲之书法中的“一搨直下”即指此法,普遍用于行、草书中。露锋收笔时笔锋表露在点画外而有明显的锋芒,出锋形式丰富,横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竖有悬针、左出、右出之别,其他撇捺和点也都有多种出锋形式,适宜于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在行、草书中使用更加常见。

“平移”是行笔时常用的方法,仅作平行于纸面的中锋移动,笔画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笔毫在平移时作直线或弧线运行。

“提按”指笔毫在纸上作上下运动,是使笔画产生粗细变化的关键。提时笔画细,按时笔画粗,提按使笔画产生了粗细的节律变化。提按过程中,“提”也是转换笔锋的关键。董其昌曾说过:“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句话说的就是提笔的重要性。

“转折”笔画转换方向的两种用笔方法,也是书法用笔十分重要的部分,下面分解开来谈。

“转笔”指笔毫在平移时做圆弧形的转向运行,有平移之转和翻绞之转两种。

“平移之转”指毛笔做圆弧运动时,接触纸面的笔毫部分始终保持不变,以中锋做圆弧形平移,产生圆润平匀的笔画。小篆转笔全用“平移之转”,隶、楷、行、草中的一个笔画自身的转动也用此法。

“翻绞之转”,即笔毫做圆弧运行时,接触纸面的毫面左右翻绞,在运动中将中锋、侧锋的变化连成一体,笔画边缘有光有圆,有毛有润,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为“圆笔用绞”,这种用笔在草书中被广泛运用。

“折笔”指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做方向的改变,形成折角的运笔。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朱和羹《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折笔时有顿折、提折和翻折三种方法。顿折书写便利,速度较快,在楷、行、草书中被大量应用。提折用提笔的方法调节笔锋,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仍然保持中锋运行,有方有圆。翻折使原来中锋运行的毛笔的某一毫面在折点上做毫面的翻折,使改变方向后接触纸面的另一相对应的毫面继续做中锋运行。翻折速度快,在行、草书中被大量运用。

书法用笔往往是若干动作的综合构成,在实际书写时应灵活变通,以得笔法。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使用提按、转折或翻绞等方法,调节笔锋使其变成中锋和侧锋的方法。

用笔的基本法则为: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即中即侧,复归于中。

中国书法的墨法,一般有浓墨、淡墨、涨墨、渴笔和枯笔等。

浓墨是常见的一种墨法,古人多用此法。墨浓如漆,写在纸上黑白分明,字迹清晰饱满,神采外耀。淡墨在浓墨中和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淡的美感。涨墨指的是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保持笔画基本形态,又有墨趣。以宿墨书写,水分从点画中分离、渗化出来,另有墨趣。渴笔指笔中淡墨所含水分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枯笔则指笔中浓墨所含墨水大多失去后在纸上行笔的效果。除了水墨变化的技巧外,蘸墨次数及蘸一次墨写的字数的多少形成的节奏变化,也是重要的墨法技巧。

历代书家都有其用墨的技巧和习惯。如董其昌多用淡墨,刘墉用浓墨,王铎用涨墨,金农喜欢用渴笔,黄宾虹常用枯笔,都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 结字的规律

结字就是常说的间架结构,是一个字的点画安排与形势布置的基本方法。其基本规律包括重心、体势、

每一个字都能找到它大致的重心部位,古人称之为“精神挽结处”。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中宫”原指九宫格中心的一格,此处是指字的重心所在。

结字有中宫紧的,也有中宫松的,但每个字的笔画要有机地凝聚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八面拱心”。这个“心”可偏上偏下,亦可偏左偏右,古人称之为“活中宫”。结字的重心先取平稳,以正为门,然后求险,正、险相生,是结字的关键。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恣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运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沈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这段话把平整与奇险的辩证关系阐述得较为透彻,学书者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唐代的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各种字体都有其特定的形体和态势。每个汉字自身所呈现态势不一,有长短、有大小,有疏密、有欹正,因此书写时要各呈其势,量体裁衣。若大小划一,状如算子,逐字排比,就缺少书法的体势。裹束是指聚散与开合,即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裹束起来,另外的部分就显得开放了。聚与散、开与合是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

在结字中,“白”与“黑”都是体现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布白”实际上是包含了黑白两方面的有机安排,古人所说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指出了“白”的重要性。结字布白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匀布法,一种为疏密法。“匀布法”总体上追求的是一种匀静、安详的静态和谐之美。“疏密”是指布白不匀。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疏不嫌疏,密不嫌密”,疏密互相对比,才能相映成趣。但疏密反差不管多大,均要和谐,符合“八面拱心”规律。

点画有机地组合,靠的是笔意的内在联系和点画间的呼应。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只有形势相互映带,血脉不断,才能贯通一气。

三 章法之法

章法是书法技法的综合运用。将若干单字串联成行,再将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作章法。书法章法有竖式、横式两种。传统的竖排式,字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竖行,行序由右向左排列成整篇;单行横排式字序是由右向左排列,如匾额与横幅的章法。

每个字都有其感觉上的重心点,将一行中的各个字的重心点自上而下地连成这一行字的“行气线”。竖行的组合法取决于“行气线”的曲直变化和字距的疏密变化以及这一行字横向收放的变化。行气线的变化有两种形式,即行气的直线式与曲线式。直线式指行气线基本呈直线状的一行字,整齐肃穆;曲线式指这行字的上下字之间或左或右,参差不齐,使行气线左右摇曳,活泼多变。

一行字中字与字之间距离的大小变化,体现字距的疏密变化。一行字的字距均等,适宜于篆、隶、楷等书体的书写。一行字的字距不均等,形成对比,字间的留白也不平均,字间有紧有松,有疏有密,形成疏密相间、黑白对比。对比的章法往往将几个字密集成一个字组单元,然后出现一段空白的间歇,紧接着又是另一个字组单元,形成有点线组合,又有一定空白块面的对比效果。这种组合形式适宜于行、草书的书写。

一般说来,篆、隶、楷书的横向收放变化较小,显得平均齐整;行书、草书的变化较大,上下字之间的宽窄大小,疏密收放,形成一种曲线式的动感。每个单字势态的正侧、俯仰变化,会对这一行字的动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每个单字的疏密重轻以及枯湿浓淡的变化,也会对这一行字的疏密节奏产生影响。不同的书体和书风,应选择相应的章法。

行与行之间的组合也有平均与对比。行与行的组合往往与每行字的平均结合,使通篇章法整齐匀称,篆、隶、楷、行等书体多用此法。对比行距松紧不等,疏密不匀。这种行距的组合一般与行字的对比式、曲线式、斜线式相结合,可以使整篇作品出现区域性的某一块面的密集或疏松的艺术效果,加剧了节奏的变化,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这种组合法一般适用于行、草等书体。

章法上行距、字距的大小与书风亦有关系。一般说来,字距紧、行距密的章法显得浑厚茂密;字距大、行距开的章法显得宽松灵秀。

书法的笔法、结字和章法,是书法技法最基本的内容,熟练地运用和实践这些技法,可以使书法艺术向审美方向迈进。在实际的书写中,远远比我们介绍的这些内容复杂,而且是整体的、不能分开的。

2017年11月在中华书局“伯鸿讲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