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汉语盲文标准的发展

汉语盲文采用国际通用的布莱尔六点制凸点符号体系。六点制盲文符号需要在不同的语言中经过二次设计,规定每一个具体字符所表示的内容或意义,才能形成本语言的盲文。由于汉字数量众多,结构复杂多样,形近字多,而语音系统的音节相对有限,不带调音节有400多个,带调音节有1100多个,并且在结构上具有声母、韵母、声调可分离组合的特点,因此,汉语盲文从诞生时起就采取了用六点制盲文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汉语语音音节的做法。

1.汉语盲文体系的初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的盲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先后出现了“康熙盲字”“福州盲字”“心目克明盲字”等盲文方案,通行于不同的地区。这些盲文方案以不同的形式规定了盲文符号与语音音节的对应关系。“康熙盲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套汉语盲文,1879年前后由英国传教士发明,也称为“北京盲字”。它根据《康熙字典》音韵和布莱尔六点制盲文,用两方盲符的排列组合,组成408个点字化的数字代码代表常用汉字的408个字音。1900年前后,英国传教士采用拼音的方法编排出了一套拼写南京官话的盲文,取名为“心目克明盲字”。目前台湾地区使用的盲文“国语点字”是由心目克明盲字改进而成的。同一时期,英国传教士在福州成立盲校,按照拼音的方法设计出一套拼写福州话的盲文,叫“福州盲字”。

从“康熙盲字”到“心目克明盲字”发明的这几十年是我国盲文体系的初创期,这一时期创制的汉语盲文形成了现在使用的盲文的基本形态。但它也有自身局限性,即以地区性使用为主,盲文拼写没有得到统一。

2.《新盲字方案》的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乃等人在心目克明等盲字的基础上,参考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拼音文字方案,经过调整和创新,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在全国公布推行。新盲字的“新”相对的是当时流行较广的心目克明盲字。至此,我国有了统一的汉语盲文,为盲文教育、出版、文化事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新盲字方案》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布莱尔盲文点字体系,与之前的康熙盲字和心目克明盲字不同的是,书写时采用了西方字母文字的词间以空白作为显式标记的行文格式。这是一种全新的书写方式,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新盲字方案》根据汉语音节结构和盲文符形的特点,采用了声母、韵母、声调三方拼写的方式。声母、韵母、声调各占一方,一音节最多三方。21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标记可以分别在63种盲文字符内安排其表示形式。声韵双拼的设计使得新盲字方案在与汉语拼音方案保持高一致性的同时,又不必逐字母拼写,既做到了符形简短,又做到了易学易用。

汉语现行盲文源于《新盲字方案》,实施60多年来,对我国盲人教育、文化、出版事业发展,对提高盲人文化知识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双拼盲文改革尝试

《新盲字方案》简单易学,诞生后即迅速推广,但因为“一般不标调,需要时才标调”(黄乃,1999),标调比较随意,实际标调率极低,以致盲文产生了声调不明确、同形词过多的现象,客观上造成了盲人阅读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猜测字音、词义,不知义则难以准确读出等问题。

推行20多年后,《新盲字方案》自身的局限逐渐引起重视,盲文改革呼声渐高。1970年代末,黄乃等盲文工作者为解决新盲字方案的标调问题,提出了盲文改革的新思路,在十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在两方之内实现音节全面标调的、全新的盲文方案,称为《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希望以此替代《新盲字方案》。

《汉语双拼盲文方案》用两方盲符拼写一个带调的汉语音节,声方在左,韵方在右。声方由声母、半声母、介母和零声符构成,占一个盲方;韵方由韵母、零韵符和调号构成,占另一个盲方。方案通过“声介合一、韵调合一”的设计,适当增加了声母组数量,减少了韵母组数量。再用韵方上中两行四个点的16种变化来表示韵母,然后用韵方最下一行的两点表示声调,将韵母和声调合并为一方,在两方之内实现了音节全部带调。《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于1995年开始试行,2000年终止试行后处于暂停状态,基本不再使用。双拼盲文改革应该说未达目的。

目前,我国盲文国家标准《GB/T 15720-2008 中国盲文》收入了现行盲文方案和《汉语双拼盲文方案》两种方案。现行盲文方案脱胎于黄乃等人设计的、教育部1953年公布的《新盲字方案》,是目前盲文教育、出版、社会服务等领域通用的盲文标准。在不做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汉语盲文就是指现行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