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捻子药疗法护理规范
一、捻子药疗法概念
捻子药疗法是指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我国晋末就已将纸捻用于脓肿引流。隋唐时期,纸捻引流扩大应用于瘘管治疗。至宋代,药线引流已广泛用于外科临床,《太平圣惠方》中就详细记载了纸捻引流祛腐的方药、适应证及用法。如“治诸痈肿,破成疮口,脓带清薄……上件药都细研如粉,贴之。如疮口深,作纸纴子,引散入疮口里面,候肉生,即合疮口。”《卫济宝书》则首先提出了在疮口中“以油捻子塞之”的方法,即在药捻子上润以油类的使用方法。
二、适应证
捻子药疗法在外科临床中多用来引流与祛腐,以治疗病变部位较深、排脓困难的疮疡及瘘管等。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纸捻的物理作用,将药末插入溃疡深处,引脓腐外出;利用药线自身之螺旋状拧绞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药线还可探查疮孔之深浅长短,以及是否死骨之存在。对于溃疡疮口小、脓水不易排出,或已形成窦道瘘管者,乳房后位脓肿、较大之蜂窝组织炎。骨髓炎、骨结核等病,常用此法。
三、禁忌证
1.疮未熟、脓未成及有出血者不可用药捻。
2.胸背部疾患慎用药捻,特别是胸背瘘管,因其接近内脏,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脏器而致危症。
3.对含砷、汞成分较多的药捻,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毒副反应,颜面及黏膜等部位一般不用,对砷、汞过敏者禁用。
四、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及紧张焦虑心情。
2.评估患者有无局部感染性病变,并治疗局部存在的疾病。
3.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松动、潮湿,防止出血和感染,观察渗血、渗液,做好记录。
4.预防感冒、受凉,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5.勿使污水污染伤口,以免引起感染。
五、护理操作规范要点
药捻的做法是用消毒纱布1条,蘸预先配制好的药液、药粉或药膏即成。也可将药粉或药膏直接搓成条状。将药捻放在病变部位,l~2天换1次,或2~4天换1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外粘药物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芨汁与药和匀,黏附在纸线上,候干贮存,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
外粘药物,一般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祛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一般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这些药有腐蚀化管作用,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3.具体使用时,应顺着疮口方向插入药线,插到口道底部后再抽出少许,外留0.5 cm,便于换药时取出。
六、注意事项
1.作药捻的药物一定要与疾病相适应,否则效果不佳。
2.置放在病变部位的药捻,深浅度要适中,合理。
3.施术时要注意严格消毒,药捻要做到无菌,以防继发感染。
4.药物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以利下次换药时取出。
5.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黏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亦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时间;若窦道清洁,肉芽生长良好,即应停用,以免影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