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边塞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秦汉古城张家场 遥远的历史回响

去过张家场古城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可每次去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陪客人去,总是想把古城完整地介绍给客人,可我们对古城并没有多少研究,只是照着历史的资料,简单地做一下介绍。况且都是在博物馆里照着文物讲解的,有不少都很牵强附会,遥远的古城,我们如何面对你呢?

一大早,我就和博物馆退休的马汉泽副馆长相约去张家场古城,一路上讲说着多年来对张家场古城的挖掘和研究,虽然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但都因为几千年来一直遭受盗墓和人为的破坏,张家场古城和周围的墓葬群大都被盗过,所以考古挖掘收获不大。据考古研究,有些墓葬的盗掘可以追到两千年前,看来张家场古城和墓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没有摆脱盗墓者的侵扰。

尽管如此,张家场古城的遗迹在地表遗留部分是盗不走的,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古城的大致轮廓很是清楚,依旧能分辨出来。

半个小就到了张家场古城。美丽乡村建设,使张家场村比先前有了新的变化,路好走了,村子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树木明显增多了,沙化的土地明显有了改观。路旁就是古城,古城很大,庞大的古城遗址里,全部成了耕地,我们去的时候,张家场的人正在地里种着香瓜。

新翻的土地,还散发着浓浓的湿漉漉的气息,在被翻开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秦汉时期的灰砖和灰瓦的残片,有的瓦块上绳纹的痕迹清楚地保留了下来,有的瓦块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式,虽然残破,但从大样子能看出来是做什么用的。

我们决定徒步走遍古城。古城南边前几年栽植了一片树林,已经长得很旺盛了,我们感叹着时间的飞驰和光阴的流逝。沿着一条小道,我们走进了古城。

听马汉泽讲,古城应该很大,东边的古城是外城,是居民生活区和商贸交易区,整个外城东西长四五千米,南北宽两千多米。外城已经全部开垦成庄稼地了,每年这里种的西瓜也成了盐池地方水果的一个品牌,农历八月十五以后上市,一问是张家场的西瓜,就指定是好瓜,日照充足,生长周期长,可能加上来自古城的养分吧,总之,张家场古城种出来的西瓜沙甜,很有点名气。

西边是内城,据马汉泽讲,内城应该属于官衙之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政府行政区域。从整个外表来看,不容易分辨内城城址的轮廓了,但有一段明显的黄土夯筑的痕迹,特别厚实,夯筑的一层一层的土也能够分辨得出来。沿着这个痕迹,再仔细地分辨,内城的大概轮廓就出来了。城址的基座也能分辨得出来,整个内城呈长方形,城池里长满了各种野草,有沙蒿柴、苦豆草、芨芨草等疯狂地生长着,在内城的西北角还生长了一片柠条和少许的灌木。草丛掩映下的城池,青灰色的秦砖汉瓦残片遍布城池的每一个角落。在城池的北边集中堆着一大堆砖瓦残片,有用锹挖过的痕迹,我开玩笑地对老马说道,看来还有人来这里探宝,这些新挖的痕迹可能就是探宝者所为。

站在内城里,一片凌乱,除了野草和瓦砾,古城显得很宁静,两千多年前的古城,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两千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只能听到风吹着野草发出的嗡嗡声,四下里空旷而寂寥,望着这些断砖残瓦,在阳光的照射下,让人有一种无奈和渺小的感觉。感觉到天地中,日月的轮回和时代的更替是永恒的,其他都是虚无缥缈的,但也仿佛能听到来自两千年前的声音在回响。

不光外城内城,就连原野上也到处散落着秦汉的砖瓦,我们站在原野的最高处,打量着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望着遥远的前方,似乎看到了满载货物的驼队,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涌来,城市里热闹的客店和飘扬的酒旗到处都是,各种作坊忙忙碌碌,往来的吆喝声响彻每条街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的氛围。

张家场古城,是现代依据当地人姓氏而命名的,这座古城有它自己的名字。从历史记载来看,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宁夏北方地区最早设立行政机构区域的地方之一。

《盐池县志》记载,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其时,盐池县为西戎昫衍戎古地。

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年),秦惠文王游昫衍,有献“五足牛”者。

公元前623年,也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今盐池地界已经有西戎生活在这里,并且有西戎王或昫衍戎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游昫衍时,昫衍王和他的子民已经在这里生存了近300年了。

芈月在秦惠文王死后,被封为宣太后,曾经和义渠王有过交往(义渠王生活在今固原一带),义渠王和昫衍王都生活在游牧部落的西戎地区,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往来,昫衍王生活的领地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但没有记载建立城池的文字,从义渠王和芈月的交往中,也能看到昫衍王的影子,昫衍王也曾帮助过芈月。从这一点上看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西戎成立的第一个政权机构——昫衍县,就在现在的张家场古城。张家场古城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候昫衍古城已经初具规模了。

秦惠文王在战国时期到昫衍巡游,这说明昫衍已经归属了秦国,属秦国控制之下。

宣太后芈月的玄孙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大秦帝国空前地壮大和发展,昫衍也被设立了县,称为昫衍县,为北地郡所辖。

解释一下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从中可更确切地了解昫衍县,也可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张家场古城。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由此看来,昫衍县当时担负着北方地区的管辖大权,远离中央集权。昫衍县在秦汉时期应该是北方的一个重镇,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地方重镇,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的确是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北地郡是当时大秦帝国统一天下所置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义渠。昫衍当归北地郡所辖。此时义渠王、昫衍王已经不复存在了。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疆拓土,把天下分为十三个州,北地郡划归新置的朔方刺史部,昫衍当归朔方刺史部管辖。

东汉建立,撤并郡县,北地郡的19个县仅仅保留了6个县,昫衍县也被撤废。从史书记载算起来,昫衍戎与昫衍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600多年。

昫衍县在历史的地位应该是很重要的,就拿外城和内城的规模来说,当时在北方应该是最大规模的城市了,加之管辖范围内生产大量食盐,南来北往的商旅和官府的机构设立,使这一地区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

这一点从近几十年出土的汉代铜钱就能够说明,1955年,在古城的东边出土西汉铜钱200斤左右,全是王莽当政时期铸造的“货布”。

1960年7月,在古城的东边出土铜钱数万枚,有400多斤重。当时,这些铜钱埋在相连的两个土坑中,坑口上距地表仅数十厘米,出土时铜钱排列有序,铜钱字迹清晰可辨,大多都是“货布”。

1979年4月29日,在古城北边城墙的东北角,出土铜钱3000多枚,78斤重。有四类铜钱,“大泉五十”“大布黄千”“货布”“货泉”,铜钱放在两口相扣的铁釜中。

在张家场周围十多公里范围的汉代墓葬群的分布,也能够说明当时昫衍城的繁荣和昌盛。张家场周围遍布汉代的古墓,也可以说在两千多年间,这里一直被盗墓贼当作发财的地方。

对张家场古城的文字记载很是有限,这里引两段对张家场古城的描述。

古城址为矩形,350米见方,黄土夯筑,基宽约为8米,残高1~4米。门面向东,门东侧原有一口水井,早年已毁。城内现为农田,从禾苗的生长情况分析,原有东西向街道。城东有1平方公里的耕地,当地人称之为东关。古城内遍布汉代绳纹砖瓦、陶器残片和生铁块,曾出土过两千多斤秦汉钱币,古城址周围,已探明约10平方公里的汉代古墓群,现已发掘的8座墓室分别为砖室墓、石室墓、土坯墓、土洞墓,形制均为长方形斜坡式墓道,半圆形券拱单室。随葬品有陶灶、壶、博山炉、斧、甑等。由此可见,此城在秦汉时是一座十分繁华的城镇。

张家场古城外西南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两千余座墓葬。1984年、1999年、2009年曾先后三次对张家场古城进行了科学普查和考古发掘。根据调查和发掘结果推断,张家场古城时代应早至秦末,晚到东汉初年,时间跨度达到200年以上。

但对被盗掘的墓葬却不知道数字,我估计大部分都被盗掘了。

从以上这段对张家场古城的描述中,我们很容易把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与繁华和昌盛联系起来。

所以说,对于张家场这样一座有着两千多年的古城,我们做得实在是太少了,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说,古城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和历史财富都是不可估量的,但我们对张家场的研究和挖掘又有哪些呢?值得深思!

围绕张家场古城做一些秦汉时期的文化开发,结合西戎民族的特色,丰富和发展张家场古城的历史文化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候。

离开张家场古城,我们沿着长城向西行进,一路上仿佛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回响着,老马说:“这是秦汉时期钟磬的声音。”这声音伴着我们继续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