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义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①教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基础教育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基础教育被称为蒙学,而义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君王出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大多热心教育事业。但由于条件所限,官办的学校教育并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特别是那些贫寒子弟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中国人的宗族和乡里观念及积德行善的传统美德,一种面向贫寒子弟提供免费基础教育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学校——义学(或称义塾)便产生了。早在宋代,范仲淹为本族设立义学,据《范氏义塾记》记载:“范文正公曾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①此后,义学缓慢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

“义学,初由京师五城各立一所,后各省府、州、县多设立,教孤寒生童,或苗、蛮、黎、瑶子弟优异者。”②这是《清史稿》中对有清一代“义学”这一概念的定义。但是,义学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那么它的概念也应该是变化发展的。经过宋、元、明、清的变化发展,义学的性质从专为宗族子弟设立的学校逐渐转化为面向城乡贫寒子弟提供免费蒙学教育的学校,且越来越具有广泛性、公益性和官方性。清代义学,从八旗义学发端,再推广至少数边区,最后在内地广为设置。

甘肃处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游牧业与农业并重的地区。因此,甘肃是中国的缩影。想要了解清代义学的情况,研究清代甘肃义学的状况是可以以小见大的。

义学,作为传统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的某些地区相当兴旺,对这些地区的文化普及和社会稳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并促进了该地区的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

研究义学,不仅可以梳理和总结清代某些特定的文教政策的得失,以供我们借鉴,而且义学作为非官方的基础教育学校,其组织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也为现代民办学校和幼儿学校的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关于清代甘肃义学,没有整体性和专门性的研究论著,其中能涉及的也仅散见于各类西北通史或甘肃地方史志等方面的论著。尹伟先主编的《西北通史(第四卷)》第七章第四节简单地提到了义学在甘肃设置的数量以及被学堂代替的历史命运。①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也只是在第十二章中传统教育部分,简单地介绍了甘肃义学的性质、经费和师生情况等问题。②武沐《甘肃通史·明清卷》认为义学是为同族子弟或同一乡里子弟所设立的启蒙学校,专收无力缴纳学费的孤寒学童入学,带有扶助同族、同乡穷苦人家子弟的性质。还就义学办学途径、教育对象和在明清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数量等做了简要概述,并认为义学多设在乡村,起到了书院设置不足的作用。此论著的一大特点是重点介绍了清代甘肃少数民族义学的情况。③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④和朱解琳《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⑤等有关西北少数民族史志的论著中对甘肃少数民族义学也有涉及。田澍、何玉红主编的《西北边疆社会研究》把义学当作乡村基础教育的一种形式,认为清朝的义学是从专门教授旗人子弟和边省少数民族子弟发轫的,并简要论述了清代义学的发展变化及意义,还以表格的形式详细统计了清代甘肃义学的设置情况。①

在甘肃地方教育史方面的论著中有: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教育志编辑委员会编《甘肃省志·教育志》(第59卷)中对甘肃义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及使用教材的情况,并以光绪二年(1876年)制定的甘州府《义学条规》为例,简单介绍了义学的管理措施、教学计划和学生守则等。其中,在少数民族教育一章中还专门介绍了清代甘肃少数民族义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结构状况。②傅九大主编的《甘肃教育史》用专门的一目从甘肃义学的创建与发展、少数民族义学和义学的教学这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甘肃义学的情况。③

左宗棠在清代甘肃教育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对义学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对左宗棠在甘肃设立义学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①张艳《清同治朝文化政策研究》从文化政策方面阐述了左宗棠等地方官员对建立义学的重要性、采取的教育方式和义学的重要意义,认为义学的建立对战后文化秩序的恢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②马啸《左宗棠在甘肃》中认为左宗棠设立的义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各地文教事业的发展。③

现代编纂的甘肃各地地方史志及专门的教育史对清代甘肃的义学或多或少都有谈及,如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平凉市志》④、华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华亭县志》⑤和武威市教育委员会编《武威市教育志》⑥等。

涉及清代甘肃义学方面的论文也不多,大多是概括性描述或论述义学中的某一方面或时期。邓明《〈甘州书院义学章程〉述略》中重点介绍了光绪年间甘州府地方义学的学规,并谈到《甘州书院义学章程》是甘肃仅有的独立成册的书院义学章程。①陈改玲《甘南藏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藏汉文化交流》以甘南藏区为例,从传统文化教育与藏汉文化交流的角度阐发了义学的作用和意义。②张卫东《兰州的寺庙与寺庙文化》中谈到了清代兰州占庙产办义学的情况,并认为这使庙宇文化受到了侵害。③黄兆宏《清代甘肃的义学》从发展概况、少数民族义学、教学情况和作用四个方面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清代甘肃义学的情况,认为义学在甘肃开创了民族教育的先河,对甘肃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对现在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④

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期间,对甘肃义学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有关他在西北设立义学这一问题的论文不少。尹瑛《试论左宗棠关于教育的主张与不兴西北文教》从左宗棠的教育思想出发,谈论了他在西北设立义学的规模和意义,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稳定了西北局势,推广了中原文化,培养了地方人才。⑤马啸、刘一巧《左宗棠对甘肃近代教育的振兴与建设》从近代教育的视角,阐发左宗棠兴办义学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和振兴教育。①付宏渊《左宗棠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从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视角来阐发左宗棠设立义学的意义和作用。②此外,张海声《左宗棠在兰州》③和张铎炎《左宗棠对兰州教育的贡献及意义初探》④都对左宗棠在兰州创办义学进行了论述。

还有一些硕士和博士论文对清代甘肃义学也有所涉及。张可辉《清代甘肃学校教育研究》⑤中用专门的一目介绍了甘肃义学发展概况、管理及成效,把义学看作是一种免费学校,专收无力缴纳学费的十五岁以下的孤寒学童入学肄业,对学童的入学年龄设置了限制。另外,此论文还指出清代甘肃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义学较多,而西北地区相对较少的特点。刘志弘《结合碑刻看明清时期武威的社会状况》从碑刻角度谈到明清时期肃州义学的概况及发展。①陈江《结合碑刻看明清时期兰州的社会状况》也从碑刻角度介绍明清时期兰州义学的概况及发展。②杨银全在《清代甘肃士绅研究》中阐述了清代甘肃士绅在义学的创建和运营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③

综观以上研究现状,目前学术界有关清代甘肃义学研究还比较薄弱,尚未展开深入探讨,更没有专著问世。对清代甘肃的义学研究大多是描述性的叙述和概括性的总结,或者是就某一阶段、某一个人在甘肃义学发展史上的功绩等加以论述,并没有清代甘肃义学整体性的时空分布研究和综合性的运营状况等专著和论文问世。

本书拟主要研究清代甘肃义学的时空分布及运营状况,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理解与梳理,加深对传统基础教育的认知。从清代甘肃义学的历史背景、时空分布与分析和运营状况等方面着手,探讨义学在甘肃的社会历史作用与意义。

由于清代甘肃义学的相关资料不足,且已有的研究论著和论文不多,所以全面搜集和整理清代以来甘肃地方史志中有关义学的资料,是主要研究清代甘肃义学时空分布及运营状况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因此,本书以清代以来甘肃地方史志为基础,以甘肃部分档案史料及清代一般性历史文献为辅,从区域社会史和历史地理学视角,运用计量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通过对清代甘肃义学宏观与微观的分析与总结,主要揭示其时空分布特点及运营状况,探讨义学在甘肃地方教育中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进而管窥义学在整个清代蒙学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其历史结局及重要意义。

①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①李铭皖:《苏州府志》卷二十六,台北:成文出版社,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19页。

①尹伟先主编:《西北通史(第四卷)》,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邓慧君:《甘肃近代社会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武沐:《甘肃通史·明清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⑤朱解林:《甘青宁民族教育简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田澍、何玉红主编:《西北边疆社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②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教育志编辑委员会:《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傅九大主编:《甘肃教育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②张艳:《清同治朝文化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年。

③马啸:《左宗棠在甘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④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平凉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⑤华亭县志编纂委员会:《华亭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⑥武威市教育委员会:《武威市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邓明:《〈甘州书院义学章程〉述略》,载王国华主编:《金张掖风情》,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陈改玲:《甘南藏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藏汉文化交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32-33页。

③张卫东:《兰州的寺庙与寺庙文化》,《兰州日报》2008年9月12日第11版。

④黄兆宏:《清代甘肃的义学》,《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⑤尹瑛:《试论左宗棠关于教育的主张与不兴西北文教》,《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①马啸、刘一巧:《左宗棠对甘肃近代教育的振兴与建设》,《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付宏渊:《左宗棠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张海声:《左宗棠在兰州》,《兰州学刊》1986年第12期。

④张铎炎:《左宗棠对兰州教育的贡献及意义初探》,《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⑤张可辉:《清代甘肃学校教育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①刘志弘:《结合碑刻看明清时期武威的社会状况》,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陈江:《结合碑刻看明清时期兰州的社会状况》,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③杨银全:《清代甘肃士绅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