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研究篇

研究篇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推进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李保平

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会议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推进作用,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一、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才能在实践中更加自觉贯彻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作者简介 李保平,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一)从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性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国际关系和平发展构成威胁,在一些国家,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死灰复燃,西方国家国内矛盾加剧,西式民主正在经历剧烈震荡,发生深刻危机。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国际经济面临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但成功遏制了疫情,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援助了许多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建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国家建设明显加速,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高度,说明,法治已经不再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法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属性,不但代表了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趋势,也用事实证明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对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国际形势作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大战略判断,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在与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法治将成为共同的价值准则、规范依据和交往纽带,对推进我国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性

中华民族经历百年近代屈辱的历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领导,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归功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如何救亡图存,富国强兵,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不懈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之间经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文化启蒙”等阶段,但无疑都失败了。历史责任落到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居功至伟。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从制度的合法性、合规性、权威性、延续性而言,法治是制度的重要来源,也是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法治体系成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架构,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正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信息化背景下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性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应运而生,破茧而出。

(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战略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条件。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世界治理的基本单元,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以及竞争,基本都是围绕民族国家展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面临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也是一个政治(法治)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解决人民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政治共同体解决的是权利的分配以及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问题,文化共同体主要解决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问题,三者之间虽然地位作用和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都对民族国家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立足于经济、政治(法治)、文化三个面向展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法治)共同体建设上,经过七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法治国家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完善,是政治(法治)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共同体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基础上的较高形式的国家建构,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凸显了政治(法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政治(法治)共同体的建设既是经济共同体的保障,也是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当经济共同体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文化共同体建设又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情况下,通过政治(法治)共同体建设,培养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对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维护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紧迫性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取决于经济建设、政治(法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成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法治居于重要位置,是共通性的发展要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呈现新的特点,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坚持法治,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制度基石。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结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智慧,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成果,吸取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贵在学通弄懂上下功夫。正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指出的,全党全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一)党的领导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灵魂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首先,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只有依法确立党的领导地位,理顺管理中的各种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把党的领导切实落到实处。其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有助于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政策有效实施。最后,通过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能有效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党的领导是否制度化、法治化,对整个社会法治化进程具有较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的有效方式。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首先,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依次为基础,才会要求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工作都要体现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和为人民服务的鲜明导向。其次,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人民权益是依法治国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使命。全面依法治国不是治民,而是限权,通过约束公权力,规范公权力运行,最大限度保障人民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激发市场活力。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主要法律,《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就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最后,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踏上新的历史征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矛盾问题不断出现,人民群众对立法、司法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解决现实中发生的损害人民利益的事,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目标要求

从法学研究的视角看,一种法治思想,总是和一种法治理想密切相连。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涵养,汲取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法治蓝图。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目标要求。法治国家是一种全新的秩序类型,也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势话语。尽管世界各国没有统一的法治模式,但都立足本国历史传统和现实要求,积极开展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其实践,不但符合中国实际,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实践成果,必将对世界法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其次,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效展开。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种制度化的组合,法治是治理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与运行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并非并列关系,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治理能力是建立在治理体系基础之上的。从国家历史形态看,治理体系不尽相同,治理能力各有高低。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只有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治理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法治。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最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维护公平正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也体现了对法治特别是司法的殷切希望。

(四)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方法论

首先,要维护宪法尊严,捍卫宪法权威。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觉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在宪法中确定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全面依法治国高度统一。其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是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和权威的具体体现。依法治国体现了国家确立法治的意志,依法执政体现了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依法行政体现了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领域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决心,形成了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的表述形式和实践层级。最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形式。法治国家建设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实践。在法治国家建设中,法治政府建设处于核心地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牛鼻子工程。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特别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条件,没有诚信的社会氛围和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就会缺乏根基,犹如沙漠中的高楼大厦,会出现地基不稳进而影响安全一样,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创新是理论的灵魂,是理论生命力之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迈上新台阶。法治体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更高层级、更宽视野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总规划、总设计,为我们推进法治提供了全新的视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又一重大创新。同涉外法律法规制定和制度构建相比,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具有全新的内容。首先,提出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统筹协调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工作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涉外法治中的运用。其次,提出了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法治论断,为新时期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法治依据。长期以来,我们的涉外法治工作着眼于吸引外资,对利用法治手段维护国家利益关注不多。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如何运用法治武器维护国家利益成为斗争的新形式和新任务,需要我们认清形势,转变思路,学会运用法治武器捍卫国家利益。最后,提出了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现今国际治理体系,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公正之处,构建新的全球治理格局,是涉外法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学会运用法治方式,以法治思维认识和处理有关分歧,以法治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框架,更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六)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保障

早在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在我国,法治工作队伍包括人大和政府中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中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律师队伍是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全面提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在读通弄懂,贵在贯彻落实,只有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法治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为法治国家建设掌舵领航,破浪前行。

(一)要在为什么是“法治”上取得共识,理解法治,认同法治,践行法治

法治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虽然法治在当今世界是一个强势话语,但各国法治实践并不完全相同,对什么是法治,如何实施法治也有不同的理解。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法治国家建设随即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法治国家建设作出系统全面部署,法治国家建设明显提速,对法治的认识也达到新的高度。但在实践中,人们对法治的理解还有许多模糊的地方,有些人认为法治是一种约束,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不利,有些人仅仅从工具意义上理解法治,认为法治就是统治工具,无视法治本身也是一种价值,对规范市场行为和政府权力以及保护公民权利都有着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程序公正也是法治,法治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为什么要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上取得共识,才能最大减少法治实施的观念阻碍,为法治国家建设扫清认识误区。

(二)要在怎么样实施“法治”上取得进展,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推进工作,把法治真正落到实处

从世界各国的法治实践看,法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法治的实施必须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法治文化发达,中华法系在世界法制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国的法治实践必须立足我国历史和现实,决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我们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也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道路,必定在遵循法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遵循。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是针对政策思维、拍脑袋决策和独断专行而言的,要求在处理行政事务过程中,首先要有法治意识,绷紧法治这根弦,养成遇事想法、解决问题靠法的工作习惯,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

(三)辩证看待法治建设,既要看到我们法治建设取得成绩,也要认识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不盲目自信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面成效显著。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立法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存在弱项,司法腐败屡有发生,全民守法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法治国家建设夯实基础。

(四)要建立科学的法治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推进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历史不长,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也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用多重视角区看待和认识,也需要多种手段去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随后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把法治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法治评估随即在全国全面展开。规范评价、价值评价是法治评价的主要方式,但也存在忽视社会感受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法治评价体制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就要充分发挥规范评价的基础作用,夯实法治政府建设根基;要充分发挥社会评价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推进行政执法能力和规范化程度上台阶、上水平,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价值评价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提高法治素养,为法治政府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一些学者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巨大成就时提出“GDP锦标赛理论”,认为正是对GDP的追求以及正向激励,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近年来,有学者也提出“法治锦标赛”理论,意在说明法治竞争成为地方政府竞争新的场域。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法治考核要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并不断增加权重,无疑对推动地方法治包括法治政府建设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