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歌 创设情境——诗歌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通常理论比较艰深,概念比较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观点、确立信念、付诸行动的知行转化过程,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知行转化和能力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状态时,接受、反馈、处理信息就会快捷而敏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竞相迸发。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巧用诗歌是其中较有实效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种。
诗词或歌谣(以下称诗歌)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生动,句型工整,结构完美,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好听易记。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映证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诗词歌谣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教材,加深记忆,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学生经由丰富有趣、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步人理性认识的知识殿堂。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和认识。
一、诗歌导入,调动学生情绪
一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往往影响到整整一堂课的成败。好的开头,就像一首乐曲的前奏,一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整个一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切入口。相反,千篇一律的导入,平铺直叙的开头往往会淹没学生的热情,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教学过程中回过头去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有时也难奏效,一节本能够十分精彩、生动的课,令人惋惜地毁在了开头的几分钟上,平淡、厌倦会充斥整个课堂的始终。不同的课堂导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可见导入的重要性。好的导入形式很多,却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当堂课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如在讲“理想”时,可采用激情式,上课先朗诵流沙河的《理想》一诗:“理想,像春天,使人年年新绿;像日月,比生命更悠久;像飞船,载你去探索宇宙;像清泉,使你心中的荒漠重新萌发绿洲。”优美的意境、铿锵的节奏、新奇的情景,能够吸引学生对理想产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为讲授新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通过为学生朗读《说给母亲的话》一诗,“儿不嫌母丑,祖国我们不嫌您落后。孩子们都想换上漂亮衣裳,但怎能看到母亲捉襟见肘。十年风雨把您折磨得面黄肌瘦,处处创伤还没有长全新肉,我们不能看您再添白发。知道您在为我们的幸福苦思不休。放心吧,母亲,为了您早日康复,我们愿献身输血。为了您披上华丽的盛装,我们愿日夜刺绣。祖国的繁荣富强,就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当您实现四化的时候,我们人火端起飘香的美酒。”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示儿》等爱国诗词名篇中优美感人的诗句,深沉真切的爱国之情能够吸引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热爱祖国”,由此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二、诗歌激趣,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依靠语言中介来进行。思想政治课往往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它的说服力、感召力、鼓舞力量主要来自教师语言表述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及语言力度、语言风格、语言魅力所形成的“语言场”,因此,政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自己的语言基本功。一方面,力争语言精练、准确,讲究语言的节奏与技巧;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使用一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感,从而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受到教育、明白事理。
用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流行的歌谣:“上工敲破钟,下地一窝蜂,记分闹哄哄,收工打冲锋”以及“喊破嗓子打破钟,社员迟迟不上工。村边等,路口蹲,站在地头一个坑。你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工分)。集体的活慢慢磨,谁干多了划不着。”比照河南省高城县农民王驾远在实行责任制后写的一幅中堂:“依山傍水,民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良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安,行也心安。晚归妻儿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安民政策喜心田,如今欢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可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对比强烈、反差很大,为学生自觉进行内化思维活动营造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也为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比较分析、形成辨别是非的实际运用能力创造了认知条件。在同学们品味这个农民的喜悦心情时,老师提问:“为什么在实行责任制前,一向具有勤劳朴实美德的中国农民会那样懒散呢?实行责任制后,我国农民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农民对责任制为什么如此感兴趣呢?”这些问题适时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层层思想波澜,吸引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三、诗歌点睛,拨动学生心弦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坚持情境教育,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引入教材内容所讲述的问题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在心灵深处受到或悲愤的或激昂的,或丑恶的或正义的等情绪上的震动和冲击,从而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和教师表述情感的共鸣和思考,从动机、情感、认知、意志等方面启发、诱导、激发其学习兴趣,解除学生学习的压抑感,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如讲“珍惜时间”时,引用艾青诗:“离开了时间,就没有生命。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失去了时间,生命成了虚幻。没有了生命,时间成了云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适时点拨、指点思路,让学生讨论发言,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为了说明劳动人民把勤劳的品质作为美的重要标准,讲“心灵美和外表美的关系”时,可引用民歌:“头发梳的光,脸上擦的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她脏。”让学生多思多问,逐步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并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
为了让学生对资本主义“选举”闹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讲“资本主义民主选举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时,为学生朗诵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一首短诗:“要想当美国总统,需要有一种多么好的耐性。逢人拍肩装热情,婴儿脸蛋亲又亲。初选会上假惺惺,如醉如狂募美金。火车旅行站站停,到处演说念选经。电视广告频露脸,天花乱坠献殷勤。”通过这首短诗,引发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层思考,为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了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逻辑性。如果没有这首诗的形象描述,光靠老师抽象的讲述,恐怕就难以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一等昭勇候杨遇春,游卧佛寺时写了一首《咏卧佛》诗:“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语带机锋,寓意深刻,讽刺了爱国情感的淡漠和麻木,明示了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讲解“爱国主义”内容的活教材,贴近现实生活,可知可感性强,能够缩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拨响学生纯真圣洁的心灵琴弦。
四、诗歌延展,塑造学生品质
思想形成过程是一个成像过程,也是一个能动的辩证过程,创设有利环境、使用灵活的方法,能够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首先,通过比较、联想、类推、辨析和态度的迁移及情感的启动,能够遥控学生的思维指向,引导学生从所见所闻中摈弃那些不可靠的认识,找出概念原理的质的规定性;其次,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使思维得以修正,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独立地认识、思考、分析问题,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使思维聚合成像。
郑板桥与他的老师有一段有趣的诗话轶事。一次郊游,在一条小河桥头,看见河上一具女尸,他的老师信口吟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问老师:“怎知那女子十六?怎知她是风吹落水?怎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老师无言以答。郑板桥沉思片刻,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听了,点头称是。两首小诗,两相比较,学生自然而又深刻地理解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的哲理,同时也受到了辩证唯物论教育。
通过阅读唐朝汪遵那首歌颂西门豹破除迷信、改革弊政的《西河》,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能够使学生认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当然也就不可能由鬼神来创造世界。主宰人生祸福,决定人的命运,“河伯娶妇”之类的迷信更是荒唐,所以必须“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苏轼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巧妙地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人们对于琴、指头、琴声三者关系的思考。这种精巧的构思表明:一支美妙乐曲的产生,单有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关键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与纯熟的演奏技能。从而引申出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集体中的每一部分相互之间以及集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而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集体的整体运动和发展,把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或者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是错误的和不可取的。“集体和个人”一节内容的重点、二者的辩证关系扑面而来,呼之欲出,因此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一句话”,收到了寓教于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巧妙适时地引用诗歌,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能够拓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健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独立探求精神,使枯燥内容生动化、深刻道理浅显化,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多维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把素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本文原载于《政治教育》199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