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城遗迹
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郭渺如舫,银川亦寥廓。
这是无数描写银川古诗中的一首。
银川,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水,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古城池、清真寺、佛塔、楼阁、古长城分布于银川市区60余处。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距今1.6亿年,是梁龙类恐龙分支叉背龙类在北半球的首次发现,贺兰山岩画记载了人类生息繁衍的历史,水洞沟遗址是世界著名的旧石器遗址之一,藏兵洞是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之一。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银川市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们只能从现存的历史遗迹和古籍史册依稀看到银川从远古到纪元到如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秦代在宁夏设北地郡,汉代设朔方郡,隋代设怀远县,西夏设兴庆府,元代因寇贼侵扰,弃城西半,明代又开始修复城池……
这些朝代均留下遗迹,我们单从银川市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历史文化清单上即可看出:
拜寺口双塔,承天寺塔,海宝塔,银川三关口长城,银川玉皇阁,岳飞送张紫岩北伐诗碑,银川鼓楼,宏佛塔,镇河塔,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西夏遗址,兵沟汉墓群,苏峪口石灰窑石刻,等等!
它们默默无语,却又似乎在永无休止地诉说着历史烟云的消散!
银川是历史悠久的边陲小镇,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掘和考古证明,早在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此地就有远古人类繁衍生息。
洞穴
水洞沟藏兵洞遗址
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久久不见尽头,确如迷宫,一般对洞内情况不熟的,很难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约是专供领兵长官住的。洞内还设有粮食储藏室,另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储藏够一定的食物,在相应的一段时间内,洞内所藏将士不出洞照样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多年来,即便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被水淹过。
有生命的石头
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共清理出3个发掘坑,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牙齿、肩胛骨化石在内的8只恐龙个体。化石保存状况较为理想,其中一号坑内恐龙化石骨骼关联程度较好,占一只完整恐龙椎体骨骼的61%。
灵武恐龙化石考古现场
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夏陵墓
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位于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陵区占地面积58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7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是宁夏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文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又称为蕃书或蕃文。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用点、横、竖、撇、捺、拐、拐钩等组字,斜笔较多,没有竖钩。单纯字较少,合成字占绝大多数。两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合成时一般只用一个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时也用一个字的全部。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类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互换构成。两字多为同义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极少。书体有楷、行、草、篆,楷书多用于刻印,篆书散见于金石,行草常用于手写。
太阳神岩画
贺兰山东麓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岩画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可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贺兰晴雪”被列为宁夏八景之首。
横城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散布着众多戍边将士和临近郡县官吏的墓葬
汉墓悬棺
黄河横城汉墓群
位于横城堡明长城北、黄河东岸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987年至1988年共进行了两次清理,发掘墓葬25座,其形制可分为砖室墓、木椁墓、土洞墓三种,出土陶壶、陶灶、甑、博山炉、铜镜、弩机、钱币及其他质料的器物近600件,墓葬时代大致在王莽时期至东汉中晚期。
明代长城门洞
宁夏雄浑壮阔的长城与塞上风光融为一体,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宁夏长城具有分布广、跨度巨、种类多、时代全等特点,长城在宁夏的分布地段往往有深蓝的苍穹、神秘的风声、婉转的羌笛、逶迤的群山、成群的牛羊,在这样的背景中,更平添一份哀婉色彩和原始情调,而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是隐藏其中与长城相关的文化。
五虎墩长城遗址
五虎墩长城遗址位于横城,为明长城的附属建筑——附燧。修建之初共十一个燧墩,经风吹雨淋,最终只剩五个土墩,远处眺望,仿佛五只蹲坐的老虎,当地百姓便口口相传,取名“五虎墩”。
绵延千里的古老长城
位于灵武上沟湾段的明长城
从战国开始,经过秦、汉、明的不断修筑,宁夏境内的长城有许多营、堡、障、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现存长度1500公里,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
现存于灵武的清水营城遗址
位于灵武境内的明代城门
水洞沟明代瓮城
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贺兰山上的长城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迅速传递消息,是最古老的消息传递方式。
20世纪40年代银川西门外一片荒芜
20世纪40年代的银川西门外碉堡
黄沙古渡观落日
黄河东岸的横城黄沙古渡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被当作黄河水运的重要港口,自北魏开辟黄河水运以来,兴盛不衰。唐代的朔方军镇设在灵州,所需军粮经常由北都(今山西太原)购买,然后溯河而上,运到灵州。唐高祖李渊为防御突厥,曾下令在灵州置水师,派大将于筠到江南招募船匠来灵州造船,黄沙古渡一时又变成了军港。唐朝还建立六城水运匣,专门管理今宁夏、内蒙古一带的黄河水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