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吴素芳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宁夏作为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差距明显,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不仅关系自己的利益,也关系国家的利益。因此,只有采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差距、坚持生态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措施,才能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宁夏;小康社会;扶贫脱贫;指标体系
一、宁夏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近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1.77亿元,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3.7亿元,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48元,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67元,增长9%。宁夏“十三五”规划提出:力争提前两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实现此目标任务艰巨。
(一)宁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总体情况
从《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报告2014年》看,全面小康监测体系为5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
从统计监测的5个方面的内容看,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民主法治指数为91.45%,人民生活指数86.85%,文化建设指数为84.58%,经济发展指数为77.99%,资源环境指数57.04%。由此可看出,“十三五”期间,宁夏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来抓,以破解发展难题。
(二)宁夏5个地级市全面小康的进程
据《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报告2014年》监测评价结果显示,5个地级市全面小康的进程均有上升。5市小康综合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银川市87.64%,石嘴山市77.12%,吴忠市71.71%,固原市70.60%,中卫市66.76%。
此外,按小康进程层次划分,全区22个县(市、区)被分为3类,兴庆区的小康综合指数超过90%,被列为第一类;金凤区、西夏区、大武口区、青铜峡市、贺兰县、灵武市、沙坡头区、平罗县小康综合指数超过80%,为第二类;第三类包括永宁县、盐池县、利通区、彭阳县、惠农区、中宁县、原州区、隆德县、同心县、泾源县、西吉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小康综合指数在80%以下。对此,“十三五”期间,在宁夏的总体发展规划中,结合各区域发展应该有所侧重。
二、宁夏建成全面小康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差距较大
一是距离“两个翻一番”还有一定差距。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的指标计算,到2020年宁夏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应为53720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10年不变价)应为19572元。据《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评价报告2014年》显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全国的80.7%和80.2%。2000年以来,宁夏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长期在24位左右徘徊。[1] 二是区域内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各指标有差距。从各地级市来看,2015年,银川、石嘴山和吴忠GDP 总量领先,分别为1480.73亿、482.4亿和403.9亿;从人均GDP来看,银川、石嘴山和吴忠位列前3,银川市人均GDP 为11167.20美元;石嘴山市人均GDP为10023.51美元;吴忠市人均GDP 为4793.27美元;固原市人均GDP最低,为2838.55美元。[1]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宁夏中南部地区若要实现小康尚需努力。
(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2014年,资源环境指数为57.04%,是全面小康统计监测五大方面中最薄弱的环节。在所有监测评价的指标中,单位GDP能耗评价值、单位GDP水耗评价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评价值都低于40%。2014年,全区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为1.97吨标准煤 /万元,是全面小康值的2.98倍;全区单位GDP水耗(2010年不变价)为280.75立方米 /万元,是全面小康值的2.55倍;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是39项指标中最低且难度最大的一项。[1]
(三)经济发展缓慢
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经济发展指数最低,其余指标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城镇人口比重、互联网普及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工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发展指数。128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倚能倚重特征明显,资源制约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单纯依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规模化经营水平和产业效益仍然不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三是科技创新落后。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经济发展指数最低,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倒数第二。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一是宁夏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还处于低水平覆盖层次,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城乡、区域公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公共财政建设滞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二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三是由于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面临很多困难,极大地制约了全面小康目标实现。
(五)扶贫攻坚压力大
一是贫困程度深。宁夏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占全区的1/6,尤其是西海固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到2018年,宁夏要实现58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00个贫困村如期销号、9个贫困县如期“摘帽”,任务十分艰巨。二是脱贫难度大。宁夏的扶贫对象多为因病或因丧失劳动力而致贫的人群。需要脱贫的人口大多数居住在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生产发展条件差的地区。因此,如果不能把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解决了,如期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就会打折扣。
(六)开放程度不高
一是开放的自身优势不明显。集中表现为:集聚经济资源较难、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出海口、交通运输不便等。宁夏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开放起步迟,导致对外经贸合作总量有限、层次不高。二是开放的特征不明显。作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开放程度不深、开放范围不广、开放水平不高。三是开放的理念不够创新。思想不够解放,开放的理念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开放不足严重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宁夏的差距在开放,潜力在开放,希望也在开放。
三、加快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要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宁夏必须紧扣难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多方施策。
(一)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增速
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原则,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2017年将宁夏经济增速确定为8%,比全国经济增速7%定高1%,目的是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二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同时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宁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三是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增强经济效益,力争宁夏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二)实施扶贫脱贫,缩小城乡差距
从2014年监测结果看,在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宁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是把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二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重点在六盘山片区,要有序引导35万生态移民和65万贫困人口走出深山、脱贫致富,逐步走上致富之路。三是缩小城乡分配和区域差距,重点仍然在六盘山片区,要更加关注贫困人口、城市低收入人群和特殊困难群体,注重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进一步缩小山川之间和县区之间的差距。四是坚持山川共济。六盘山片区包括: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红寺堡区、同心县、海原县等8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区的10.5%,财政收入占7.5%,财政自给率仅为8.6%。[1] 相对宁夏其他地区,这里发展程度低,基础条件弱,民生差距大,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是宁夏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宁夏推进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中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只有坚持以川济山、山川共济,坚持不懈地实施宁夏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战略,以此才能共同推进宁夏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重点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新格局。三是打造绿色宁夏。重点做好植树造林种草,抓好绿色建设,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巩固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成果,提高宁夏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四是建设美丽宁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宁夏,重点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既要抓好生态建设,又要塑造人的心灵之美,建设绿色家园、宜居家园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加快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不断加快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的步伐,做好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建设,尽快解决中南部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农村危窑危房、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创业就业环境,让每个有劳动意愿的人有活干、有钱赚。提升教育公平度和满意率。推动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补齐短板,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五)融入“一带一路”建议,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解放思想。树立开放的意识,放宽眼界、思路和胸襟;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把向西开放的优势转化为开放的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适应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外向型企业。要着力深化改革,大幅简政放权,突破体制机制约束,解决宁夏的实际问题,把优化发展环境体现在降低企业成本上。三是加快对外通道的建设。加快宁夏的高铁建设和宁夏段高速公路建设,深化宁夏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建设空中丝路通道和网上丝路通道。四是提高宁夏投资贸易便利化程度。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高贸易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宁夏统计局.2015年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报告[Z].
(原载于《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