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矢志不渝再出发

杨继国

戊戌岁末,邹荣所长和丽娟副所长打来电话,说为纪念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拟编辑出版一部文集,约我也写一点文字。放下电话,感动之余,许多往事情不自禁地涌上了心头。

1976年,我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便被分配到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的前身宁夏文教局创作办公室工作。这是一个新成立的机构,简称“创办”,目的是促进全区的文艺创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戏剧和艺术创作。后来文教分家,创办便自然到了宁夏文化局,并更名为“文艺创作研究室 ”,负责人是殷元和。殷老是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兼导演,主演过许多著名剧目,导演过在全国广获好评的《杜鹃山》等大戏。记得闲暇时,殷老常给我们讲些梨园往事,有时,也给我们传授他多年来从艺的心得,特别是他讲的“逢急则缓,逢缓则急,欲低必高,欲高必低”的艺术辩证法,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并亲身示范,给我们以很大启发。这对于刚从校门出来,只知书本知识的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我在创办参加的第一项工作,是到贺兰县参加一个准备晋京的小戏的排练。初出校门的我,不知天高地厚,更不懂人情世故,拿过剧本来,竟改动了好几处。剧本作者倒是认可,作曲却不干了。他是位资深的音乐家,名头大,脾气也大,见自己精心谱好曲的唱词被改动了,又得重新谱写,一气之下,竟然撂了挑子,骑自行车回家了。对此,殷老等领导,并未对我有任何责怪,反而严肃批评了那位曲作者,甚至怕影响我的情绪,压根就没向我提起过。事后,过了很长时间,我才知道了还有这等事。正是在这样宽松、和谐,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我愉快地在创办和文艺创作研究室度过了三年美好的时光。

1979年年底,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调我到文艺处工作,我当时表态不愿意去,一是舍不得这个环境,二是不想舍弃业务,但调令已下,只得服从组织决定离开了。

在宣传部工作时,我仍与创研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宣传部有关文艺家的座谈会,我总是尽力安排在创研室的会议室开,好借此回回“娘家”。后来,我到文联工作,和已改名为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的老单位在一个楼内办公,见所里人员更多了,也来了许多新人。虽未深交,但每次见到他们,总是充满敬意。这时,民研所已改为事业单位,经费似乎也不宽裕,但大家仍然初心不改,辛勤地工作着,默默地奉献着。在他们的手中,一卷卷厚重的著作,一项项丰硕的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区的空白,而且在全国争得了荣誉。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经毫不夸张地成为我区文艺研究和创作的一座重镇。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转眼间,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已经成立了四十周年。“四十而不惑”,走过四十年历程的民研所,将会以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的脚步和姿态走在新时代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行列中。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而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自觉。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和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我们相信,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立的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矢志不渝地再出发,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取得新成绩,创造新辉煌!

杨继国,宁夏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宁夏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参事,宁夏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首届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至1979年在宁夏文教局创作办公室、宁夏文化局文艺创作研究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