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一 昆虫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昆虫头部及其附肢、胸部及其附肢和腹部及其附肢等的特征,了解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
2.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和变态,认识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3.熟悉昆虫的习性,并利用其习性来防治害虫。
4.了解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等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昆虫发生的关系。
5.了解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道园林植物主要目、科昆虫的特征。
二、技能目标
1.能认识昆虫主要口器类型、足类型、体壁等与防治利用的关系。
2.熟悉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3.认识昆虫的习性,并利用其习性来防治害虫。
4.了解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知道园林植物主要目、科昆虫的特征。
项目一 昆虫的外部形态及观察
昆虫是动物界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已知昆虫的种类有100多万种,约占所有动物种类的80%。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成虫整个体躯分头、胸、腹3部分;胸部具有3对分节的足,通常还有2对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具外骨骼。
在节肢动物中,与昆虫纲相近的几个纲比较如下表(表1-1-1节肢动物门主要纲的区别):
表1-1-1节肢动物门主要纲的区别
昆虫的种类繁多,外部形态复杂。研究昆虫的外部形态就是要从变化多端的构造中,找出它们共同的基本构造,作为识别种类的依据和防治害虫的理论基础。以蝗虫的体躯(图1-1-1蝗虫体躯侧面图)为例。
图1-1-1蝗虫体躯侧面图
一、昆虫的头部
(一)头部的功能
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二)头部构造
额、两颊、上下颚、上下唇和舌,图1-1-2昆虫头部的构造(正面和侧面)。
(三)头部附件
1.触角
功能: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
基本结构:昆虫除少数种类外,头部都有1对触角。触角位于额区两复眼间的1对触角窝内。
基部第1节称为柄节,第2节为梗节,梗节以后的各小节统称鞭节为柄节、梗节和鞭节共3节(图1-1-3触角的基本构造)组成。
图1-1-2昆虫头部的构造(正面和侧面)
类型:昆虫触角的形状因昆虫的种类和雌雄不同而多种多样,是识别昆虫的重要依据之一(图1-1-4触角的主要类型)。
常见触角类型:
(1)刚毛状:触角短,基部2节较粗,鞭节细如刚毛。如蝉、蜻蜓的触角。
(2)丝状:触角细长,除基部1~2节稍粗大外,其余各节大小相似。如蝗虫、螽斯、蟋蟀的触角。
(3)念珠状:鞭节似念珠。如白蚁的触角。
(4)锯齿状:鞭节各节的端部向一边突出如锯齿。叩头甲的触角。
(5)栉齿状:鞭节各小节的一边向外突出成细枝状,形如梳子。如芫箐雄虫、某些甲虫的触角。
图1-1-3触角的基本构造
图1-1-4触角的主要类型
(6)羽毛状:鞭节各节向两侧伸出枝状突出,形似鸟羽。如毒蛾、雄性蚕蛾、雄性小地老虎的触角。
(7)膝状:触角的柄节特长,梗节短小,鞭节和柄节弯成膝状。如蜜蜂、胡蜂的触角。
(8)具芒状:触角短,鞭节仅1节,上有1根刚毛或芒状构造。如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鞭节各节均生有1圈长毛,近基部的毛较长。如雄性蚊子的触角。
(10)球杆状(棒状):触角细长如杆,近端部疏解逐渐膨大。如蝶类的触角。
(11)锤状:与球杆状相似,但触角较短,末端数节显著膨大似锤。如小蠹虫、瓢虫的触角。
(12)鳃片状:触角末端数节延展成片状,似鱼鳃,可开合。如金龟子的触角。
2.复眼和单眼
昆虫的眼有两种:
(1)复眼:1对,位于头的两侧,是由1至多个小眼集合形成,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2)单眼:一般有3个,但也有1~2个或者无单眼的昆虫(图1-1-5复眼及单眼)。
功能:复眼能分辨近距离的物体,感受物体的移动比感受物体的形状更有效。单眼只能辨别光的强弱和物体距离的远近,不能辨别物体和颜色。
昆虫的视力较差,识别范围仅数米。但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感光力,辨别颜色能力与产卵地点、食物有密切联系。对光的适应的表现是昼夜活动规律,即日出型、夜出型及中间型。
防治利用:昆虫对于紫外线部分的短光波有较强的趋向性,可利用黑光灯诱虫。
图1-1-5复眼及单眼
能力转化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1.昆虫体壁、体段划分、体躯分节情况观察:观察蝗虫的体壁,体躯分节、各体段的划分情况。
2.昆虫头部观察
观察蝗虫的复眼、单眼的位置、形态、数目等,并与其他昆虫比较有何不同。
观察蝗虫触角的着生位置、各节的基本构造,比较不同类型触角有何不同。
3.口器
功能: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口器类型及其相应的危害状是识别昆虫的重要依据,应重点认识以下两大类:
(1)咀嚼式口器
基本构造:上下颚、上下唇和舌(图1-1-6蝗虫的咀嚼式口器结构)。
图1-1-6蝗虫的咀嚼式口器结构
功能:取食固体食物。
典型危害状:是造成植物体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最明显的是常造成叶片的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甚至全部被吃光;钻蛀性害虫常将茎杆、果实等蛀成隧道或孔洞;有的钻入叶中潜食叶肉;有的咬断幼苗的根或茎,造成幼苗萎蔫枯死;还有的吐丝、卷叶、缀叶等。
防治利用:对于咀嚼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可将胃毒剂喷洒在植物上或做成毒饵,使其和食物一起被昆虫食入消化道,即可引起中毒和致病死亡。
(2)刺吸式口器
基本构造:
①上唇小、成倒三角形,贴于口器基部(图1-1-7蝉的刺吸式口器构造)。
②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包藏上、下颚口针(上颚在外,下颚在内)。
③上、下颚特化为坚硬而细长的口针,上颚口针端部锐利,外侧有倒刺,便于刺入和固定于组织内;下颚口针的内侧面有大、小两个凹槽,并合而形成食物道和唾道。
图1-1-7蝉的刺吸式口器构造
功能:取食液体食物。昆虫用以吸食动、植物汁液的口器,如蚜虫、蝉、介壳虫、蝽象等的口器。危害植物时,借肌肉动作将口针刺入组织内,吸取汁液。
典型危害状:是受害部位常出现各种褪色斑点,受害植株常形成萎蔫,叶片卷曲、黄化、皱缩,或在叶、茎、根上形成虫瘿等。同时,很多蚜虫、叶蝉、木虱等是传播植物病害的媒介,特别是病毒病的主要媒介(图1-1-8刺吸式口器危害状)。
图1-1-8刺吸式口器危害状
防治利用:对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可用内吸剂、触杀剂和熏蒸剂。触杀剂和熏蒸剂杀虫剂不受昆虫口器类型的限制。
其他口器类型还有:
虹吸式口器:蛾、碟类成虫所特有的口器类型(图1-1-9虹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特有(图1-1-10锉吸式口器)。
图1-1-9虹吸式口器
图1-1-10锉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吸吮液体或微粒状固体食物。该类口器为家蝇所特有(图1-1-11舐吸式口器)。
图1-1-11舐吸式口器
刮吸式口器:虻等吸血昆虫(图1-1-12刮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蜜蜂等昆虫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图1-1-13嚼吸式口器)。
图1-1-12刮吸式口器
图1-1-13嚼吸式口器
能力转化
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构造及外形有何不同,并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的各部分构造。
1.咀嚼式口器:取蝗虫标本,仔细观察口器的整体构造。
2.刺吸式口器:取蝽象或蝉标本,仔细观察口器的整体构造。
3.虹吸式口器:观察蛾蝶标本。
4.舐吸式口器:观察蝇标本。
5.咀嚼式口器:观察蜜蜂标本。
6.锉吸式口器:观察蓟马标本。
二、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体段,由三个体节组成:前胸、中胸和后胸,其各具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在中胸及后胸各具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翅与足是运动器官,因而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图1-1-14昆虫胸足的基本结构及类型
(一)足
了解昆虫足的类型,对于识别害虫,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上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1.胸足的基本结构: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6节组成(图1-1-14昆虫胸足的基本结构及类型)。
2.常见足的类型:
步行足:常见,各节较细长,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如苍蝇、步甲、瓢虫、天牛成虫的三对足。
跳跃足:一般由后足特化而成,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如蝗虫的后足。
捕捉足:为前足特化而成,基节延长,腿节和胫节的相对面上具齿,形成捕捉结构。如螳螂和猎蝽的前足。
游泳足:足扁平,胫节和跗节边缘有长毛,用以划水。如龙虱、仰蝽等水生昆虫的后足。
抱握足:跗节膨大成吸盘状。如雄性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用以携带花粉。第1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刮附着在身体上的花粉。如蜜蜂的后足。
开掘足:一般由前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有齿,适于掘土。如蝼蛄的前足。
防治利用:了解昆虫足的构造和类型,对于识别害虫,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上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二)翅
翅的基本构造:三缘(前、外和后缘)、三角(肩、顶和臀角)、四区(臀前区、臀区、轭区和腋区)、翅室、翅脉(图1-1-15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图1-1-15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翅的类型是识别昆虫的重要依据之一,昆虫常见翅的类型:
直翅:翅质地坚韧如皮革,多不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如蝗虫、蝼蛄和蟋蟀前翅。
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蚜虫、蜻蜓、蜂类的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椿象的后翅。
鳞翅:翅质地为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外观不透明。如蛾蝶类的前后翅。
半鞘翅:基半部为皮革质或角质,端半部为膜质,有翅脉。如椿象的前翅。
缨翅:前后翅膜质狭长,翅脉退化,边缘上着生很多细长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鞘翅:翅质地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用来保护背部和后翅。如甲虫类的前翅。平衡棒:后翅退化成棒状构造,用以平衡身体。如蝇、蚊的后翅。
能力转化
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蝗虫、步甲、蝽、蜻蜓、天牛、金龟甲、小蠹虫、蝶、叩头虫、白蚁、芫菁雄虫、大蚕蛾雄虫、蜜蜂、蝇、雄蚊、蓟马、蝼蛄、螳螂、龙虱、蛾蝶等昆虫,认识:
1.胸部足的着生位置、构造,比较不同类型足的构造各发生的变化。
2.观察翅的着生位置、形状、翅脉的分布,比较不同类型翅的特征。
三、昆虫的腹部
功能: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结构:一般由9~11节腹节组成。了解昆虫的雌雄外生殖器,不仅对认识虫情进行预测预报有必要,而且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产卵:树皮内、树缝中、土壤中、叶片上等(图1-1-16昆虫的腹部)。
图1-1-16昆虫的腹部
四、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
昆虫的体壁又称外骨骼,由外向里分为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其中皮细胞层具有再生能力,可形成新的表皮;上表皮是表皮的最外层,含有几丁质、脂肪层、蜡层和护蜡层,可阻止水溶性毒物入侵(图1-1-17昆虫体壁的构造)。
图1-1-17昆虫体壁的构造
外长物:体壁很少是光滑的,常常向外突出或向内凹入,形成体壁的外长物,如疣状突起、点刻、脊起、毛、刺、鳞片等。
认识体壁与接触杀虫剂应用的关系:认识昆虫体壁特性的目的是设法打破其保护性能,提高农药穿透体壁的能力,杀灭害虫。
人工合成破坏几丁质的药剂,如灭幼脲类,昆虫吃下后,体内几丁质的合成受阻,不能生出新表皮,使幼虫蜕皮受阻而死亡。
接触杀虫剂必须接触虫体并透过体壁渗入体内,才能发挥毒效。因此,药剂能否黏着展布并穿过虫体,是能否发挥毒效的先决条件。喷洒触杀剂时,做到药剂喷洒均匀,使害虫有充分的机会与药剂发生有效接触,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昆虫的种类和龄期不同,它的体壁构造和厚薄程度也不一样,因而使用接触剂的效果也不一样。体壁坚硬,蜡层发达的,药剂难以穿透;体壁比较柔软的,药剂易于透过体壁。同一种昆虫,幼龄幼虫比老龄幼虫体壁薄,容易中毒致死。
有些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跗节、节间膜和气孔等,都是药剂的易透部位。
五、昆虫的外生殖器
雌性外生殖器:
雌虫的外生殖器着生于第8,9腹节上,为产卵的工具,故称产卵器。可将卵产于植物表面,或产入植物体内、土中或其他昆虫体内。
产卵器包括一对腹产卵瓣,一对内产卵瓣,一对背产卵瓣。如蝗虫、螽斯、蝉、蔷薇叶蜂、叶蝉等雌性外生殖器发达。
产卵器的构造、形状和功能,常随昆虫的种类而不同(图1-1-18昆虫的产卵器):蝗虫的产卵器是由背产卵瓣和腹产卵瓣所组成,内产卵瓣退化为小的突起;蜜蜂的毒刺,是由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特化而成,内连毒腺,成为御敌的工具,已经失去产卵的能力;有些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时把植物组织刺破将卵产入,给植物造成很大的伤害,如蝉、飞虱等。
图1-1-18昆虫的产卵器
了解产卵习性,便于识别与防治害虫。
六、尾须
尾须是由末腹节附肢演化而成的须状外突物,形状变化较大,有的不分节,呈短锥状,如蝗虫;有的细长多节呈丝状,如缨尾目、蜉蝣目;有的硬化成铗状,如革翅目。尾须上生有许多感觉毛,具有感觉作用。
能力转化
1.昆虫体躯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蝗虫的体躯,注意体外包被的外骨骼,体躯分节情况和头、胸、腹三个体段的划分,触角、复眼、单眼、口器、足、翅以及气门、尾须、雌雄外生殖器的着生位置和形态。
2.昆虫触角的观察:用体视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蜜蜂触角的柄节、梗节、鞭节的构造。对比观察蝗虫、蝉、蛾类、蝶类、蝽象、金龟甲、步行甲、蝇类的触角,以辨识触角的不同类型。
3.昆虫胸足的观察:观察蝗虫足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爪和中垫的构造。对比观察蝼蛄的前足、步行甲足、蝗虫的后足、螳螂的前足、蜜蜂的后足、龙虱的后足,辨认昆虫足的类型及特点。
4.昆虫翅的构造及类型观察:观察翅的三角、三边、四区;对比观察蝗虫、蛾类、蜂类、草蛉的前后翅,蝽类、金龟甲类的前翅,蝇类的后翅,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了解昆虫不同类型翅的质地和特征。
5.昆虫口器的观察:蝗虫的咀嚼式口器、蝉或蝽象的刺吸式口器、蛾碟类的虹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家蝇的舐吸式口器、牛虻的刮吸式口器和蜜蜂的嚼吸式口器等。
6.完成表1-1-2常见昆虫特征表的空白前7列。
表1-1-2常见昆虫特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