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中国书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幽深古雅《荐季直表》

钟繇,字元常,东汉桓帝时期生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魏明帝太和四年去世。钟繇虽然在政治上是个人物,但是千百年来,他被人们所熟知主要靠的还是在书法方面的成就。钟繇在推动楷书、行书、草书独立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自己精通隶书、楷书、行书,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人们常常把他同“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

钟繇最初师从大书法家曹喜、蔡邕学习隶书,十分刻苦。他曾经对儿子说,自己练习书法30年,不曾偷懒,坐着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手就在地上写写画画,就连睡觉的时候也不闲着,手指在被子上画来画去,甚至连被子都磨破了。东汉末年,文字开始变革,新的字体出现,钟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创作当中去,单凭这一点,他就比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更有决心和勇气。最终他博采众长,精通各种字体,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名家。

钟繇的书法朴实而有筋骨,讲究巧妙和统一。无论是点画的安排、线条的变化,还是笔力的轻重等,钟繇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然后巧妙地运笔,使得作品拥有紧凑而疏朗、质朴而古雅的格调,可见他具备非常深厚的功力和聪颖的悟性。在当时,钟繇的书法作品与民间书法相差很大,是书法艺术上的一种突破。正是这样的突破,才为后来的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书法盛世做好了铺垫。同时他也依靠自己的勇气、努力、创新和技艺,使自己成为一代书法大师,被称为“正书之祖”

历代后人对钟繇和他的作品评价颇高,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论:“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只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太少,只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白骑帖》等,而且据说无一真迹,都是王羲之等后人临摹或者翻刻的。其中《荐季直表》最出名。

《荐季直表》(图25)写于221年,当时钟繇已经71岁高龄。这是一篇奏章,钟繇在文里向魏文帝曹丕推荐老臣季直。

【图25】〔东汉〕钟繇《荐季直表》(宋拓本)

《荐季直表》原本有墨迹本,但有人认为是唐人伪造,不是真迹。唐代时候藏在皇宫中,到了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还曾见过这个版本,南宋时流传到了贾似道手中,元代时又被路行直收藏,清代又重新回到宫中。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荐季直表》被英国士兵掠走。再后来,广州岳雪楼楼主孔广陶将其买回,之后到了收藏家裴景福手里,但可惜被人偷走。这个窃贼怕事情败露,便将其埋在了地下,等人们知道之后,挖出来时,已经腐烂严重,没法辨认了。可惜书法史上的珍品流传千年,颠沛流离之后,竟然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好在1984年有人为当时还在裴景福手上的这份珍品拍了照,留下了黑白照片,算是稍稍挽回了一点损失。

《荐季直表》刻本版本众多,明代被收入《真赏斋帖》,清代被收入《三希堂法帖》,均列诸篇之首。这些刻本中要数《真赏斋帖》的版本最好,最能传神。《三希堂法帖》虽然跟《真赏斋帖》用的是同样的原本,但为了适应石块的大小,在布局上做了调整,这样一来,钟繇书法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行间茂密”受到很大影响。

《荐季直表》书风稳健厚重又不失活泼,有草书的痕迹,也有楷书的痕迹,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作品的代表。从笔画上看,无论是撇,还是钩,包括斜钩、竖钩、竖弯钩,以及横笔的收笔等处,都已经带有明显的楷书痕迹;字形上看,内紧外松,还有连笔,呈现出严谨又流畅、端庄又活泼的感觉,并且很多偏旁已经是明显的楷体写法;布局上看,这幅作品已经不再像传统的隶书作品那样,行间距小于字间距,而是行间距放得比较开。

钟繇的书法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自有一股天然的妙趣在其中,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钟繇的“钟体”与王羲之的“王体”在我国书法史上经久不衰,被历代人临摹,影响极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