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看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出走趁年华

一本书是一个世界。翻开一本书便好似推开了一扇门。

我不知道是什么使你翻开这本书的。不论是机缘巧合还是其他任何原因,都希望你喜欢它。希望你能体会到身为作者的我想要分享和表达的。如果你还借由这本书发现了一些未曾发现的发现,感悟到了不曾感悟的感悟,那就更棒了。

写这本书的力量源泉来自这句流行已久的话: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就再也不会做了。在人生的一个节骨眼儿上,读书、辞职、独自旅行、重新认识自我,这一切几乎同步发生,于我而言就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茫茫大海,溺水身亡还是如鱼得水都不好说。任何事情都有发生的可能。

我决定了该放弃的,也决定了必须要做的。

结束了从事15年的电台主持工作,有了“独行欧洲一个月”的旅行,和“看看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这本书。

这本书当然不是“旅行攻略”,因为几乎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线路或贴士;这本书也不与“心灵成长”相关,因为并没有能令你在一秒钟内变得振奋异常的金句或鸡汤;这本书更不是“地理人文历史艺术”串烧,因为我知道的一定比搜索引擎和Lonely Planet要少。

但是,这本书里记录和书写的人和事物,是转瞬即逝、无法重复且独一无二的。

若不是好奇、勇气与坚持,我就不会遇到书中所写的巴黎法学博士、47岁的波尔多大姐、巴塞罗那的阿根廷姑娘、威尼斯的摄影师、希腊的平面设计师了。我推开了一扇扇门,走进了他们的家。只可惜时间太短,所见片面,相处有限。但我满足而愉悦,被触动,且收益良多。

跑那么远不就是去看景儿的么?你花那么多时间去跟人聊天干吗?很多人可能会这么说。我当然也爱看景儿,爱自然风光、历史建筑、艺术场馆,但我更想了解人。做了这么多年的媒体工作,每当一个鲜活的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总试图透过其言行来理解其思想,再去挖掘其思想中更深邃的部分。对我而言,启发对方敞开心扉的过程充满了吸引力。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地理位置的不断变换中,那些偶然交错的时空让我深深沉醉。阿姆斯特丹的布店和19年前大学里的女装课,以色列的哲学艺术教授和电影《博物馆奇妙夜》(Night at the Museum),我居住的一线城市边缘的百年客家艺术村和巴黎橘园美术馆莫奈的《睡莲》,书写于水城威尼斯的文章《哥哥的耳朵》与我的研究生毕业设计之《此时此刻》,巴塞罗那房东家的地砖和80年代在邻居家第一次见到的速溶咖啡,在异乡的梦中睡去直到在熟悉的城市里醒来……

对,就像电影《罗拉快跑》(Run Lola Run)。一点点的时间差,就会让过程和结果截然不同。

我一直在好奇,好奇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好奇这个世界,好奇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主动推开那些门,想看看他们的生活。也企图探视他们的心灵,尝试推开心门。当然,最终,我希望给自己的好奇心一个交代。那就是,我努力过了,我可以的。

辞职不算什么。但是发生在一个工作稳定且在外人看来“很不错”的70后身上,并不容易。读书也不算什么。但是选择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而且是一个相对前沿的课题,也不容易。旅行更不算什么。有钱、有胆不就够了么?可是,在那个对我来说堪称“神奇”的2015年,穷并且身心虚弱。独自旅行,其实很难。

泰戈尔说,人要在外面的世界四处流浪,才能最终到达自己内心的殿堂。

我好像已经在通往内心殿堂的路上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