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机器人崛起
人类对机器人的恐惧,似乎不亚于对外来移民和难民的恐惧,但这种恐惧显然很短视。在19世纪初,90%的美国人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按照当时人们的思维,难以想象这个数字到今天会下降至只有1%,当下工作机会的来源更让他们无法想象。没有人会预见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带来的就业大增长。令人费解的是,当下的悲观主义者却认为,机器人将最终接管制造业工作,并让人类无所事事,而此后的未来更是无法设想。
这些悲观论者称,现今的技术革命不同以往,因为早期的机器只是人类的工具,新技术时代的机器人却意在像人那样去思维。经过这种转换,机器的作用已不再是生产线上的出力工人,而是一种具有“机器学习”能力的智能自动化程序。迟早有一天,它们会成为生产线的设计者,拥有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驱动力的强大生产力。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卡尔·本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及迈克尔·奥斯伯恩(Michael Osborne)在2013年指出,在未来的10~20年,美国约有47%的工作岗位可能实现完全自动化。对美国男人来说,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驾驶汽车,但有预测称,到2020年,智能化的家用轿车和卡车都将实现无人驾驶。
这种说法也和我们此前听到的诸多观点相互吻合。伯克利大学的机器智能研究院(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针对各种人工智能(artifcial intelligence)何时到来的观点进行了归集。他们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最标准的预测结果是,这个时代将在20年后逼近人类。实际上,这个结论早在1955年就曾成为公认的答案。关于人工智能,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认为AI时代将在20年后开启,那你就可以为自己的事业找到投资者;如果你的回答是5年后,他们会牢记你的承诺并希望你拿出事实做依据;但如果你认为这个时代是100年后的事情,将不会有人对你感兴趣。
虽然说机器革命的发展进程或将快于以往的大多数技术进步,但它的实现和普及极有可能具有足够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因而不至于对人类劳动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在全球的工业产业领域,机器人与人类劳动力在数量上依然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约为160万部,而后者则在3.2亿人左右。而且,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是非智能化的,仅从事单一的重复性工作,如拧螺栓或是喷涂汽车门。实际上,约有近一半的机器人被用于汽车制造业,而这依旧是美国雇用人类劳动力数量最多的行业。
尽管机器人已成为人类劳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人们还是有自己的事情可做。美国银行的自动柜员机替代了许多人类工作,但招揽储蓄业务的需求还是要求它们设立更多分支机构,人力柜员的数量不减反增,总数已从1980年的5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5万人。面对未来就业状况的诸多预测,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劳伦斯·卡兹(Lawrence Katz)做出如下评论:“我们永远不会无事可做。从长期看,不存在人类工作岗位减少的趋势。”
如果自动化取代人类的速度之快,确如马丁·福特(Martin Ford)在《机器人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Robots)一书中所述,那么我们就应看到这种替代对人类就业带来的副作用。但是在现实中,人们看到的事实恰恰与此相反。进入后危机时代,人们开始为一个问题感到困惑: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另一方面,主要工业化国家(他们也是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就业强劲增长。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最大的7个工业化国家集团——“西方七国集团”(G7),失业率的下降速度远低于人们在经济衰退时期的预期,而且这种速度至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还未曾出现过。不仅如此,即便德国、日本、英国及其他G7成员国的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均保持下降趋势,失业率依旧在持续减少。德国、日本和韩国的就业形势向好的趋势尤为突出,而它们也是使用机器人最多的工业化国家。
不可否认,自动化浪潮的“入侵”仅仅是开始,不断提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人类最终总会有办法与他们一手创造的入侵者达成某种默契。人机合作型机器人(Cobot)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答案,也就是说,具有足够安全度的工业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劳动者相互合作,而不再是需要关在笼子里的猛禽怪兽。技术乐观派坚信,机器人只能成为人类的仆人,而不是我们的替代物,它们的价值在于让我们解脱繁重的劳作,让人类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即便如此,现实中依旧存在强有力的证据显示,解决年轻人口比例下降的答案,就是拥有更多的机器人。一位不安的记者近期曾采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机器人崛起”给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国家,比如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卡尼曼的回答是:“你根本就不必大惊小怪。在中国,机器人的出现恰是时候,它们是拯救这个人口减少国家的重要帮手。”
在未来,经济学家或许会把劳动型机器人的增加视为经济增长的积极信号,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下对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趋势的分析。无论是刻意而为之,还是出于幸运的巧合,许多老龄化加速的国家恰恰也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s)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使用密度最大的国家是韩国。2013年,韩国每10 000名工人配备有437部工业机器人,其次是日本的323部,再次是德国的282部。在这方面,中国还很落后,每10 000名工人配备的机器人数量仅为14部,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此保持乐观。毕竟,中国是全球机器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仅在2013年的增长总量就达到36 000部。
我对人类劳动自动化的前景同样持乐观态度,因为我坚信,主宰物质世界的法则,同样适用于经济世界——在这里,你不会永远失去任何东西,也不会永远得到任何东西,一切都是相互转化,守恒才是终极的真理。正如麦肯锡的咨询师所言,在过去25年里,在美国的新增就业岗位中,约1/3在25年前根本就不存在,或是很少。在下一轮劳动主体的转换中,人类极有可能承担起某些我们今天还无法想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都无法承担的新型工作。
随着人口减少趋势的经济效应逐渐展开,某些分析家或许会说,应对人口增速放缓的最佳对策,就是没有对策。这确实是许多日本人的观点,在那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生率降至劳动力替代水平的国家。这种静观其变的观点认为,只要人均收入不降低,人口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就有限。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很难坚持这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全球化竞争势必加剧,在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也一直试图采取更积极的举措,重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应对中国在亚洲地区给日本带来的政治与经济挑战。人口增长不仅关系其国际地位,还将影响以经济力量为代表的国家实力,更不用说新生力量进入劳动力市场所带来的活力和效率。
因此,要评估哪些国家具备增长潜力或是将陷入衰退,首先应看这些国家的劳动适龄人口是否出现增长,以此来判断人力资本是否会给未来经济增长创造基础。同样重要的是,追踪善于或不善于利用人口收益的国家。它们是否对老龄人口、女性或是外来移民敞开就业大门?它们是否正在采取措施,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尤其是能否吸引高技能型外来移民?在劳动力日趋匮乏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无论是人力还是机器。
(1) 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 是对金融领域投资诈骗的称呼,许多非法的集团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向之前的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投资。
(3) 2016年7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为该组织第35个成员。
(4) 2016年11月9日,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