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头”与主人公贾宝玉
——解析“蠢物”、“石头”、贾宝玉的关系
“石头”说:“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
作者说:“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
林黛玉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红楼梦》第一回、第十七回、第三回
《红楼梦》中的这块“石头”,是《红楼梦》的秘密,是破解《红楼梦》原作者的关键。如果我们弄不清楚“石头”的来龙去脉,就是没有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撰写《红楼梦》的底细。
从表面上看,“石头”在投胎之前,就是那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失去“补天”之材,因“不堪入选”单单剩下的一块粗蠢的巨石。因为“无材补天”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当一僧一道来到这里时,他苦苦哀求一僧一道带他脱离险境,到温柔之乡去安家乐业,享受荣华富贵,于是才由那癫僧大展幻术,将他缩成了扇坠大小、可托于掌上的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物”,并在这块“宝玉”的正面镌刻上了“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在“宝玉”的反面镌刻上了“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样,石头就变成了“通灵宝玉”。
“石头”在投胎贾府王夫人之后,落草时就成为贾宝玉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当贾宝玉长大成人之后,他脖子上成天挂着的、被贾母经常称之为“命根子”的,就是这块“石头”,就是这块“通灵宝玉”。而从内涵看,书中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石头”就是贾宝玉,更是《石头记》的原作者。这里试举几例,请看书中的有关段落:
例一,《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日,正当(石头)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炯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在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
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
在这里,“石头”是“蠢物”。
例二,《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日,炎夏永昼。甄士隐于书房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只听那道人问:“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这蠢物加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在这里,“通灵宝玉”是蠢物。
例三,《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一段道人、僧人和甄士隐有关“蠢物”的对话: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那僧人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却说甄士隐听得明白,但不知“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询问。
二仙笑道:“此乃天机不可泄露。”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泄露,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
那僧道:“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在这里,“通灵宝玉”是“蠢物”。
例四,《石头记》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一语未了,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劣之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在这里,贾宝玉是“蠢物”。
例五,《石头记》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有这样一段话:
按荣府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蔴一般,并没个头绪可作纲领。
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国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在“蠢物”后,脂砚斋评注:“妙谦,是石头口角。”又评注:“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
在这里,《石头记》的作者是“石头”“石兄”“蠢物”。
例六,《石头记》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话: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贾政心中实是喜欢,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
众人见问,都忙悄悄地推宝玉,叫他说好。
宝玉不听人言,便答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
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贵为佳,那里知道这幽静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在这里,贾宝玉是“蠢物”。
例七,《石头记》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一段作者的自白:
按此(蓼汀花淑)四字,并有凤来仪等处,皆系上回贾政偶然一试宝玉之课艺才情尔,何今日认真用此匾联?况贾政世代读书,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搪塞,真似暴发新荣家滥使银钱,一味抹油涂朱毕,则大书门前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之类,则以为大雅可观,岂《石头记》中通部所表之宁荣贾府所为哉?据此论之,竟大相矛盾了。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
在“蠢物”处,脂砚斋评注:“‘石兄’自谦,妙!可代答云:岂敢。”
在这里,《石头记》原作者是“蠢物”。
例八,《石头记》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写道:
宝钗因笑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地鉴赏,我今儿倒要瞧瞧。”
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与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在此处,有人评注:“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脂砚斋评注:“余代答曰:遂心如愿。”
在这里,通灵宝玉是“石兄”。
例九,《石头记》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写道:
袭人从他(贾宝玉)项上摘下那通灵宝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戴时便冰不着脖子。
在此处,有人评注:“试问石兄,此一焐比青埂峰下松风明月如何?”
在这里,通灵宝玉是“石兄”。
例十,《石头记》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晴雯向里间炕上努嘴儿,宝玉一看,只见袭人合衣睡着呢。
宝玉笑道:“好!大渥早了些。”因又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
晴雯道:“快别提,一送来了,我就知道是我的,偏我才吃饭,就搁在那里。后来李奶奶来了看见,说宝玉未必吃了,拿来给我孙子去吧。她叫人拿了家去了。”
接着,茜雪捧上茶来。宝玉因让道:“林妹妹吃茶。”
众人笑说:“林妹妹早走了,还让呢。”
宝玉吃了半碗茶,忽又想起早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泡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泡了这个茶来?”
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她要尝尝,就给她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茶杯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向着茜雪道:“是你们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她?不过仗着我小时候吃过她几日奶,如今逞得她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养活着祖宗做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
说着,立刻便要去回贾母,撵他奶母。
在此处,脂砚斋评注:“如今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问茜雪,撵李嬷嬷,乃一部书中未有第二次也。袭人数语,无言为止,石兄真大醉也。余以云实实大醉也。”
在这里,贾宝玉是“石兄”。
从上述十例分析可以得知:
第一,“蠢物”是“石头”“蠢物”是“石兄”“蠢物”是通灵宝玉,“蠢物”是贾宝玉,“蠢物”是《石头记》原作者。
第二,通灵宝玉是“石兄”,贾宝玉是“石兄”。
从这些名字之间的关系可以断定:“蠢物”、“石头”、“石兄”、贾宝玉、《石头记》原作者其实是一人。
因此可以认定,《石头记》的原作者是“石头”,也是《石头记》中的主人公贾宝玉。
结论:《红楼梦》中的“石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红楼梦》的原作者,三者都是“蠢物”,实际上是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