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的导示
《红楼梦》密说顺治出家
——六论《红楼梦》“独创性”的写作技法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改族称为满洲。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突然病故。他生前未立储嗣,于是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激烈地争夺皇位,几乎兵戎相见,皇室内部出现继位危机。在此紧急关头,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孝庄是其谥号,后人习惯称其为“孝庄”)联合图赖、索尼、鳌拜等两黄旗重臣,并联得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支持,拥戴其六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这便是清朝的顺治皇帝。
1644年5月,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机构。
孝庄文皇后坚持皇太极推行的满蒙贵族联姻政策,先后为顺治皇帝挑选了五位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后妃,但顺治皇帝却与这些来自额娘家乡的少女格格不入,形同陌路。他不但废掉了第一位皇后,而且疏远第二位皇后。
顺治十三年(1656),董小宛入宫,被封董贵妃,这便是董鄂妃,受到顺治皇帝的独宠。这样一来,孝庄文皇后与顺治皇帝之间便出现了尖锐的矛盾。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五年,幼小的皇四子病逝,被封为荣亲王。顺治皇帝和董鄂妃痛失娇子之后,心灵受到极大创伤。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第二年因出天花驾崩,年仅二十四岁。
在《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明确地记载着顺治皇帝因“出天花”死在了“养心殿”。原文只有短短二十字:
顺治十八年春正月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顺治皇帝是因出天花死于皇宫的养心殿吗?这是官方的记载,但民间有传说,顺治皇帝不是因出天花死亡,而是出家五台山当了和尚。这两种说法哪个符合事实呢?《红楼梦》中说,顺治皇帝确实是出家当和尚了。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有一张“石头”抄来的“护官符”。所谓“护官符”,护的绝不是一般的“官”,而是清朝最大的“官”,这个最大的“官”就是顺治皇帝。“护官符”中写道: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我们从脂砚斋的评注中知道,这个“护官符”中隐藏着贾、史、薛、王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荣俱。贾、史、薛、王,还谐音为“家事消亡”之意。可谁能想到,除此之外,“护官符”里还隐藏着一个更重大的秘密,这个重大的秘密就是顺治皇帝出家当了和尚,请看以下分析。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府发生的这件事儿,如果说“不假”就是真。“白玉为堂”,白玉就是皇字(玉在隶书中就是等三横一竖,白在上玉在下就是一个“皇”字)。“金作马”,皇家的马车称为銮驾,金銮殿就是皇帝召见百官的殿堂。全句话的意思是说,清朝皇宫金銮殿发生的这件事情是真实的。这是件什么重大的事情呢?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阿房宫,是指秦始皇的宫殿,这里所指的是清朝皇家的宫殿。“三百里”,形容宫殿规模之宏大。“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金陵一个史”是说江南曹家(史家)吗?当然不是,因为江南曹家(史家)是康熙皇帝派去江南的官员,既没有这么大的地盘,也没有这么大的派头。再说,曹家几辈人在江南住得不是挺好吗,怎么会住不下去呢?这里所说的“金陵”,金即铁,陵谐音“岭”,铁岭即大清国发祥之地。史即使者、官员、皇帝。这句话是说,这规模宏大的宫殿,清朝的顺治皇帝却住不下去,竟然义无反顾地出走了。顺治皇帝究竟去了哪里呢?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里说的丰字,是繁写的“豐”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即是丰年。豐字头有两个二十,中间是竖一,合起来隐说四十多年。“好大雪”,大雪是白色的,是天上的云形成的,隐说的是“白云”二字。珍珠如土,强调的是土;金如铁,强调的是寸金寸铁。上土下寸,即是一个“寺”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顺治皇帝在白云禅寺出家当和尚四十多年。
不对呀!清廷正式宣布顺治皇帝是在皇宫出天花死的,难道不是真的?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此句中的“东”和“陵”,指的是清东陵。“缺少白玉床”,白玉(上白下玉)即“皇”字,白玉床就是“皇床”“皇床”就是皇陵地宫中的灵床。全句话的意思是说,东陵地宫里的“灵床”上,缺少顺治皇帝的尸体,说明他不是因出天花而死。
通过对“护官符”的分析,文字中隐藏着的秘密可以解释为,清朝皇家在金銮殿发生的这件事情是真实的。金銮殿虽然金碧辉煌规模宏伟,皇帝虽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顺治皇帝却心灰意冷住不下去,毅然出家当了和尚。清东陵虽然为顺治皇帝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陵寝,但陵寝里的灵床上却没有顺治皇帝死后的遗体。因为他不是因出天花死的,而是活着时毅然抛弃皇位出走了。顺治皇帝去了哪里呢?去了五台山当和尚,后又去了白云寺,并在白云寺住了四十余年,最后在白云寺圆寂。
据调查,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顺治皇帝就离开了紫禁城出走了。他先是到了北京西郊天台山的慈善寺,然后又去了山西五台山的善财洞黄教寺。
在五台山黄教寺,顺治皇帝结缘了一位修炼多年得道成佛的有名高僧,此僧法号佛定和尚。之后,顺治皇帝同佛定高僧一起来到位于河南省民权县的白云寺,取法号“行痴”。
康熙皇帝曾三次到白云寺寻访父亲。第一次寻访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时当顺治皇帝六十六岁寿辰。这次虽然见了面,但其父不认,问其法号,答曰八乂。康熙皇帝回来之后一拆解,恍然大悟,八乂即父,此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第二次寻访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这次不知何故,没有见面。第三次寻访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值顺治皇帝七十寿辰,康熙皇帝赐给白云寺的重礼是:满朝銮驾、天子宝剑、八柜藏经,还有珠宝玉器等物品。
康熙皇帝还在父亲七十寿辰时,御笔为白云寺题写了“當堂常赏”四字,并刻石铭记。这“當堂常赏”什么意思呢?这四个字都是“尚”字头,说明是敬献给佛的,“当堂”是父亲,“常赏”是孝敬,可解释为敬献给父亲顺治皇帝的礼物。
顺治皇帝七十大寿后,又在白云寺生活了三年,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在白云寺终老圆寂。
结论:“护官符”护的是什么官?当然不是一般的官,护的正是当时最大的官即顺治皇帝。这种隐藏很深的文字,只有熟悉清宫内幕的人才能写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