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突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4 明白人,都愿意下笨功夫 
如何实现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

我们见证了微信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无人不用;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共享经济让很多人前仆后继;甚至身边一个普通的创业者,也突然晒出耀眼的资本红利。于是,很多人开始焦虑,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快一点。

我现在有了自己的愿景目标,也懂得要做计划、要去执行、要会反思,可是这个闭环系统能不能运转得快一点?

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这个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本能地以为“快”才是根本。

有的人想要快点赚钱,所以就只盯着钱看,却忘记了“要赚到钱,工夫在钱之外”。

有的人想要快点成长,所以就偏爱各种 “21天打造高效习惯”“10天学会写作”之类的速效课程,却从来不知道“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有的人想要快速成名,所以就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那些旁门左道上,却不记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其实,快只是一个结果。

想要快点赚钱、快点成长、快点成功,本质上都是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但是能力的提升,却不见得能有多快。相反,越是想要快速提升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富兰克林自传》里有个“慢功夫”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富兰克林在很小的时候就到印刷厂当学徒工,当他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希望未来自己的文字也能印刷在报纸上。

不过,他没有立刻发表文章,而是从杂志报纸上选喜欢的好文章来读。他读的时候会把不同的段落抄在卡片上。等他读完之后,把卡片收集起来,打散。几天之后,他会把卡片里的话按顺序排列,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己再根据这个结构把文章重写一遍。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有时候会写不出来,效率可以说很低。

文章写好之后,再拿来跟原文对比,他会发现自己的理解跟原文存在着差距。这时候,他会重新阅读原文,然后重写,再去跟原文对照。一篇文章,他需要反复重写四五次才能逐渐接近原文。富兰克林的方法看起来很笨,但似乎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印刷厂的学徒工成长为专栏作家。

其实,慢一点,也许更快些。所谓快,只是前面慢慢打磨出来的结果。快速地提升,往往都是昙花一现,而花费慢功夫打磨,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掌握底层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曾国藩自认为是一个天资愚钝的人,科考落榜了三次,但是他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很多比他更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就。对曾国藩来说,打仗有一套简易实操的心法——“扎硬寨,打呆仗”。

扎硬寨

所谓扎硬寨,就是每次打仗,都要派人先去城池外勘察地形,选好扎营地,然后动员所有兵力挖战壕,壕沟一般深一尺,用来防止步兵,挖壕沟的土也要搬到较远的地方,避免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壕沟。

把寨子扎稳了,进可攻,退可守。

打呆仗

所谓打呆仗,就是我不玩什么花招,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跟你打,不急着进攻,但是稳稳地守着,把敌方围困至弹尽粮绝,乖乖投降。

曾国藩的战术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他却用这种呆笨的方式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其实读书也跟打仗一样,不要追求快速读完很多书,而是要学习曾国藩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战术。

不仅仅是读书,在学习、兴趣、感情方面,也都得慢工出细活。

个人成长的复利曲线

人生是一个价值积累的过程。

追求快,是人性。人性本贪,多多益善。而慢就是快,则意味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要跟人性对抗才能获得长期胜利。

很多人都听过“要和时间做朋友”,如果把这句话作为人生原则,它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不是说时间会稀释一切吗?那么时间又怎么会成为价值的放大器呢?

先来听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曾经有个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所以决定赏赐发明国际象棋的人。这个人对国王说:“陛下,我不要金银珠宝,我只要小麦,请在象棋的第一个格子里放1粒小麦,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第三个格子放4粒,第四个格子放8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直到放满64个格子。请你把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赐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最多一袋麦子就够了,就答应了他。当人们把一袋袋的麦子搬进来开始计数的时候,国王才发现,实际上要放满象棋的64个格子,需要非常非常多的麦粒,就算把全国的麦粒收集起来,也满足不了那个人的要求。

这个故事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复利效应。

什么是复利呢?

复利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这期间生成的利息加入进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

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利滚利”“钱生钱”,你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从而不断循环,结果不断扩大。

就像滚雪球,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小的一团雪,但随着附着的雪越来越多,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大的雪球,在滚动的过程中,又能够粘上越来越多的雪,如此一直滚下去,雪球就会不断变大。

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之所以把复利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它确有神奇之处。

比如,世界人口的增长就是复利效应的体现。

再比如,巴菲特这一生的财富增长:

回到仆人向国王要麦粒的故事,让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复利效应到底有多厉害。

总的麦粒数 = 1 + 2 +4 + 8 + …… + 263 = 264–1 = 18446744073709551615

最后的麦粒总数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按每35粒1克估算,放满棋盘所需的小麦共重5270亿吨。当今全球小麦的年产量大约是7亿吨,要生产出5270亿吨小麦,需要近800年的时间。由此可见,复利这种非线性增长,会产出巨大的累积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就越来越快。

总结一下复利所展现出来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曲线:

当你在做一件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的时候,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进步。然而,忽然在某个时刻,你好像突破了瓶颈,到达了拐点,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增长得越来越快。

对每个人来说,很幸运也很公平的是,个人的成长、知识的学习、财富的累积、能力的提升等,大体上都符合复利曲线的增长模式。

从巴菲特的财富增长历程中可以看出,他一生中99%的财富,都是在50岁之后获得的,而在这之前,他和很多普通的中产阶级一样。之所以能够成为首富,是因为他几十年来保持着19.8%左右的财富复合增长率,从而获得了长期极大的价值回报。

按照复利的指数型增长来计算,财富、知识都可以不断积累,可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赚不到钱、没有好的关系、提升不了技能呢?

归根结底,复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时间,而复利曲线的最大风险,就是中途退场。你可以在某一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努力奋斗,但你却很难十年二十年如一日地拼搏;你可以在某一年获得20%的资金收益率,但却很难像巴菲特那样几十年保持这样的高增长率。

复利效应的背后,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积累、学习和进步,并且需要时间的长期加持。没有这些,我们根本到达不了复利曲线的拐点,也看不到未来那个无限可能的自己。所以,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跟时间做朋友,让复利效应来放大你的价值。

查理·芒格曾说:“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而所谓的奇迹,也不过就是长时间的复利效应积累的结果。

真正厉害的人,凡事都不走捷径

在复利曲线出现拐点之前,是一段看起来没有太大起色的、近乎水平的线段,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

大部分人在漫长的积累期里,总会找到中途退场的借口,因为这个时代渐渐不再信奉用心和努力,认为那是抚慰人心的鸡汤,相反,他们开始极力地吹捧“选择大于努力”。

努力渐渐成了一个贬义词,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繁多的选择上,而不去行动和试错,总不停地在寻找最好的方法、最快的路径、最优的决策,却从未觉察到,成功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说得没错,但在面临选择之时,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该怎么选。也许你身边有人在十年前选择把钱投进房市而不是股市,结果实现了财务自由。从现在看,他的选择完全正确,可是在十年前,谁都不敢肯定。很多所谓正确的选择,更多的只是一时的好运,而运气却不是我们能够把控的。

选择当然非常重要,可是只做选择而不去努力,你选对的概率并不会提升。

一个好的人生选择,背后支撑它的常常不是一时青睐过你的好运气,而是你过往的学识、经验、认知和能力,它们才是你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筹码。而学识、经验、认知和能力的积累,需要的恰恰是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各种多快好省的捷径。

有一次我去请教一位行业大牛职业发展的问题,她曾经供职于华为,后来离开职场做独立咨询。

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对我来说很棘手的职场难题,于她而言完全不是问题。因为在她看来,大部分的问题经过抽丝剥茧之后,都来自我们思维上的懒惰和行动上的怠慢。

谈到行业最近流行的人工智能时,她说自己正在深入了解和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她首先去看了人工智能的资料,发现其中涉及了很多统计学知识。这部分大学学过的知识她现在几乎忘得差不多了,哪怕是要看懂别人的推导过程也非常吃力。所以她选择停下脚步,把大学的统计学课本拿起来重新学习,等相关统计学知识捡起来之后,再回到人工智能的学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她又发现其中涉及很多微积分的知识,结果她又把大学的微积分课本拿了出来,重新补习微积分。

更让我震惊的是,吃饭时她包里还带着微积分的习题集,准备在下午闲暇之时练练手。

我们总以为厉害的人天生就聪明,拼的只是天赋和选择,可如果你真的见识过厉害的人,你看到的往往是脚踏实地的努力,还有跟自己死磕的果敢。

反观大部分平庸的人,他们不爱为难自己,总是选择走那条最容易走的路。

而爱走捷径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追求干货。干货这个词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越来越盛行,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那种可以直接拿来进行操作的东西,它追求的是简单、高效和速成。相对于这种所谓的干货,过去我们喜欢看的那些鸡汤类文章慢慢被大家鄙视、嫌弃,被认为是一种掺杂了过多水分的毒药,一无是处。唾弃鸡汤、追求干货,其背后的逻辑,说到底就是试图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正是这样的逻辑,让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各种打着干货旗号的课程和活动。

很多人会报名参加一些知识分享活动,在华丽的PPT演示、各种方法论和小技巧的帮助下,认真地做好课堂笔记,满心鼓舞地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干货,然后整个过程戛然而止,不再有后续的行动。追求干货最大的陷阱,一个是让我们直接放弃了独立思考,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另一个是它鼓吹一种凡事有捷径的干货思维,就像“3·15”打假常常看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药到病除”“一用就灵”“10天精通写作”“普通人如何月入十万”等。

大部分不想脚踏实地用心努力的人,大脑里都潜藏着一种“好逸恶劳”的心智模式。他们只看到某些牛人光鲜亮丽信手拈来的自信和轻松,却从不曾了解过他们独自努力时的孤独和艰难。

考虑职业发展时,你不是主动地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是直接去问别人你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面临重大决策时,你不是去深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是纠结于那些表面的利弊得失。

如果你真的凡事走捷径,就会发现自己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去积累。这个世界上能够快速获得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廉价的,真正有价值并且稀缺的东西,往往都需要我们去积累、去思考、去感悟。

如何正确地下笨功夫

你总是跟别人要书单,想要通过快速地阅读很多书来完成人生逆袭。可是真正的洞见,不是说你把书读完、把干货记下来就可以得到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思考、有反省、有记录、有实践,很多东西只有在持续地积累到足够之后,才能产生一种深刻的见解,而这个过程是无法替代的。

很多人选择了最容易走的路,而每条捷径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大坑在等着你。虽然生活没有捷径可走,但人生中总是有一些朴素的科学道理,越早知道越好,越早践行越好。它们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可以让我们不走捷径也能收获人生的复利。

方法一:以最快的方式开始,以最大的耐心行动

世上没有快速成功,但技能却可以快速入门。

什么叫快速入门?就是在涉足一个新领域、学习一项新技能时,掌握最少量的必要知识。

比如,你想学会制作PPT,那你就只需要记住两点:

言简意赅;

留白。

一个好的PPT,往往是非常简洁的。所以你需要精简要表达的东西,试着参照“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让PPT上的每一句话、每一张图都有存在的意义。另外,留白可以带领用户聚焦于你想让他看到的内容,你完全可以参考黄金分割比例来架构一张PPT的空间,比如,将幻灯片的长宽比设置为16∶9,这是比4∶3更接近0.618的比例。

掌握了最少量的必要知识,你就可以快速入门,接下来就是耐心地去实践和运用。现状是过往积累的结果,所以要改变现状,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以现在为起点,一步一步地耐心积累。

方法二:刻意练习,打造底层能力

复利效应的积累,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需要我们刻意地练习,进而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经历一段枯燥而漫长的刻意练习。就像专业棋手不是一上来就对弈,而是要经历很长时期的识谱打谱练习,不断精进,拓展能力的边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刻意练习放在底层能力的打造上。

什么是“底层能力”呢?

底层能力,说白了,就是在哪里都能够用得上的能力。

比如,逻辑分析能力不仅能让你在网购时甄别真假,还能让你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再比如,卓越的学习能力不仅能够让你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还能让你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整合起来更新自己的知识框架。

底层能力还包括探索能力、审美能力、概率预测能力等,我们可以通过刻意培养这些能力来打造自己的底层能力圈。

有了强大的底层能力圈,你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更高效,也更容易达成目标。

关于如何提升各方面的底层能力,以及如何进行刻意练习,本书后面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探讨。

方法三:专注

在快速入门之后开始刻意练习,这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复利曲线的平淡期,而这期间我们会面对很多干扰:或者是手机游戏的诱惑,或者是他人对我们的打击,或者是自己情绪的波动。

唯一能够对抗外界干扰,让我们尽快度过那个平淡期的,就是我们的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一种心无杂念地活在当下的能力。当你专注的时候,你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耐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待你回过神来,时间已经飞快地流逝,而你也获得了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递增。

现代的快捷生活,让我们的大部分动作都能够得到快速的反馈。你手指一触及屏幕,手机就会立马给你想要的消息;你只要在美团下个单,外卖就能很快送到你家;你只要点开视频通话,对面就能够出现你想要见到的人。

世界开始以一种急切的方式塑造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体验,可是,对于现实来说,这种时间感知却并不真实。

只有当我们慢下来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沉浸其中,感受自己是怎样一分一秒地聚焦其中,怎样一步一步地把这件事情完成的。

这种持续可见的成就感,会驱除我们内心的焦躁不安,提升自我的认可度,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提升专注力,重塑自己对于时间的体验,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耐心,高效地把人生的一件件事情做好。

如何保持专注力呢?

1.保持觉察

专注力本身就是一种意志力资源,很容易被消耗。当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做事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有意识的觉察,及时把涣散的注意力调整回来,重新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上。

而经常练习冥想,不但能够修身养性,还能够提升你的觉察力,让你有意识地专注于当下。(在第三章中,我们将会阐释如何进行简单的冥想。)

2.营造专注的氛围

专注的能力现在越来越不好练,因为让我们分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所有能分心的东西都屏蔽掉,眼不见为净。比如,把手机移出你的视野范围。

3.调成单任务工作模式

一个人很难同时专注在两件事情上,所以,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注力,就要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你可以把事情分配到每个小时,每次只做一件事情,并且为这件事情设定一个明确的关键结果。这样不论是工作还是决策,或是跟朋友相处,你都能够全心投入,最后真正地把这件事情做好。

4.劳逸结合

专注是极耗精力的,所以当你专注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是需要休息一下重新积蓄专注力。只有劳逸结合,专注才会发挥最大的效应,给你创造最大的价值。研究建议,把工作的时间分成一个个的区块,每个区块由50~90分钟的高强度工作和7~20分钟的休息组成。这样的时间安排,既可以保证一段持续的高强度的专注,又能让身体得到合理的休息。

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保证你日常专注力的一个必要条件。

方法四:靠近那些厉害的人

如果你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厉害的人,那你根本就不会知道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无法了解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才变得如此厉害。当你真正地了解过你佩服的人,看到过他们如何行动,感受过他们如何思考,听到过他们如何表达,你才可能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得到提升,获得自我成长的信心和动力,从而持续地积累,到达复利曲线的拐点。

这就像是原子中电子的跃迁,它需要去外界吸收能量,如此才能摆脱引力的束缚,跳出当前的轨道,到达一个能量更高的轨道。

这些极其朴素的道理或者行事原则,与走捷径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蕴含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积极心态,而不是“好逸恶劳”的心智模式。

如果你能够持续地践行这些道理、原则,你就能够以最快的成长速度达成自己的愿景,突破人生复利曲线的拐点。